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欧洲近代学术思想的心灵之旅:论西学三分及其中介理论的历史可能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100048885
  • 作      者:
    於文杰著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作者简介
    于文杰,江苏省滨海人,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2001年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中华文化通志·美育志》的著作任务,该书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将。出版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主义》(重庆出版社2006)、《传播学新论》(译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艺术发生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美育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通往德性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等多部著作。曾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世界民族》和《人文杂志》(马来西亚)、《新世纪学刊》(新加坡)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欧洲近代学术思想的心灵之旅:论西学三分及其中介理论的历史可能性》研究的是人文科学根据人的心理要素——知、情、意——形成的哲学、美学、伦理学等三大学科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通过这一历史问题的研究,关注西方学术三分思想演变与人类文明进程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人类由自然人凭借美学中介成为德性人的可能性,努力检索启蒙受挫、德性失落的文化根源,探求现代学术对于现代人德性重建的历史使命和未来景观。全文分四个部分:<br>    第一部分,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足音:学术三分理论的思想渊源。文章认为,古希腊时期,是学术三分思想最早的源头。古希腊时代,又可以被分为前苏格拉底时代及其以后时代两个分期。前苏格拉底时代,应该说是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和谐相处的时代,也就是理性与神性均衡发展的时代。苏格拉底,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到来,物质世界越发有力地凸显于人的理性世界,萌发于柏拉图思想中的心理分类在亚里士多德的学术体系中形成了理论和思想形态。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哲学解宗教的态势,只是以理性为中心的哲学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持,从而导致神秘、畸形与异化的宗教时代的到来。<br>    第二部分,休谟与康德哲学的命运:学术三分理论的时代状况。文章认为,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尤其是启蒙运动以后,人类的近代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理性增添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时期,上帝已不再神圣,人成为近代文明的中心。卢梭的人本思想、狄德罗的百科全书,尤其是休谟的人性论,使古希腊时代的理论、创制和实用学科思想,正式成为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的知识形态。康德则是这一理论和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然而,也正是康德时代,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哲学取代了以神为本的宗教哲学,进入了哲学解宗教时代的完成时态。尽管晚年的康德对基督教十分流连,而且浪漫派地表现出对于神性的无限追恋,然而,这一切已无法抗拒以康德人本哲学为主体、理性启蒙为核心的历史大趋势。<br>    第三部分,告别韦伯与桑巴特时代:学术三分思想的社会转向。人本主义的崛起、理性精神的张扬,特别是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韦伯、桑巴特时代学术思想社会品质的诞生,提供了历史背景和思想源泉。为世界去魅、禁欲思想和崇尚国家政治,构成韦伯学术思想的基本品质。尽管韦伯也充分体现出对于科技理性的批判,甚至也关注艺术美学对现代人的意义。然而,这一切,与他的学术思想的基本品质相比,完全可以称之为杯水车薪。这是因为,在宗教改革以后,去魅之同时又出现的施魅,世俗化、技术化、权力化等异化形态,正疯狂地催残着神圣的德性精神,学术三分思想已经变形,人类文明正面临着难以摆脱的危机!<br>    韦伯、桑巴特时代之后,学术三分思想发生了变化。正如贝尔说的那样,学术三分是技术一经济、政治和文化,它也是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主要力量。在这一时期,哲学取代宗教的后果得到充分的暴露。这就是:上帝已死与人之死,将成为历史的必然!<br>    第四部分,人,何以不死:学术三分思想与人的命运。文章认为,近代启蒙,尽管以人本主义为发端,而事实上是不断偏向人的知性,即走向狭隘的理性启蒙。这种启蒙,在神性去魅、科技崛起的背景下,逐步失去了人的情感品味和道德关怀。因此,我们认为,启蒙必须首先由知性转向心灵,转向以情感、德性为根本的总体的心灵。其次,在强大的科技理性的帝国时代,美学与伦理学一样,成为世俗、技术与权力的牺牲品,或者做奴婢,或者做摆设,已失去它纯粹、自由的中介品性,现代人不能由此使自己从自然人成为德性人。除非进入世俗、技术与权力走向死亡的时代。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否定作为迷信与愚昧的任何宗教因素,肯定作为文化形态的宗教神学,尊重宗教神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性,关注宗教伦理中的神性品质对于知识哲学中人性精神的内在关联。通过对欧洲近代学术思想与人类文明关系问题的历史研究,凸显高尚的信仰和纯粹的心灵对于诸多人文 科学思想和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具有的渗透与推动力,为现代人实现由必然走向自由的使命寻求一条希望之路!
展开
目录
序<br>导言 西学何以分类:近代学术分类与中介问题的形成<br>一、引子:问题的提出<br>二、中介论<br>三、中介的延异<br>第一章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足音:学术三分理论的思想渊源<br>一、学术分类的原始形态<br>1.毕达哥拉斯学派<br>2.德谟克利特<br>3.苏格拉底<br>4.柏拉图<br>二、亚里士多德的足音<br>1.生活状况与著作体系<br>2.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分类思想<br>3.德性的意义<br>三、亚里士多德之后:中世纪学术思想之本体论位移<br>1.基督教思想的植入与教父哲学的形成<br>2.经院哲学的诞生与中世纪学术思想之本体论位移<br>第二章 休谟与康德哲学的命运:学术三分理论的时代状况<br>一、休谟的学术思想与康德时代<br>1.休谟的学术思想<br>2.休谟学术思想对康德时代的影响<br>二、康德与学术三分理论的全面建立<br>1.康德其人<br>2.哲学与思想的革命<br>3.知、情、意与学术三分理论<br>4.美学具有中介的性质<br>三、席勒学术三分理论的个性品质<br>1.席勒思想的主要来源<br>2.席勒的三分思想与中介理论<br>3.席勒学说的目的性与道德性<br>4.活的形象<br>四、费希特的知识哲学与实践精神<br>1.艰难的生活之旅<br>2.学术思想<br>3.行动哲学与操作原则<br>4.民族意识与自由精神<br>五、浪漫派的学术世界<br>1.浪漫派的学术背景<br>2.传统情怀与民族意识<br>3.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br>4.神性与人格<br>六、康德哲学的命运<br>第三章 告别韦伯与桑巴特时代:学术三分思想的社会转向<br>一、韦伯时代的学术背景<br>1.韦伯时代学术分类的基本状况<br>2.路德与加尔文的遭遇<br>3.韦伯与桑巴特的悖立<br>二、韦伯与桑巴特的思想<br>1.世界祛魅何如?<br>2.资本主义精神<br>3.人类的困境<br>三、从上帝之死到人之死<br>1.尼采学说及其历史根源<br>2.福柯的思想<br>余 论 人,何以不死:学术三分思想与人的命运<br>一、启蒙:由知性转向心灵<br>1.理性的限度<br>2.心灵的意义<br>1.世俗化<br>2.技术帝国<br>3.权力的终结<br>4.美学的再生<br>三、魂归何处:宗教伦理的现代意义<br>1.离开上帝的日子<br>2.神人同驻<br>四、本文如是说<br>1.学术三分思想与人的命运<br>2.美字中介的可能性<br>3.神学与人学的关系<br>4.马克思的思想<br>参考文献<br>附录 欧洲近代人文主义的一种经验方式——论英国十九世纪手工艺运动<br>一、英国工业文明“错”在哪里<br>二、手工艺运动为什么具有强烈的反战意识<br>三、“回归传统”不是没有可能性<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