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哲学的转化与范式:纪念张岱年先生九十五诞辰暨中国文化综合创新学术研讨会文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4825687
  • 作      者:
    王中江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6
收藏
编辑推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br>    ——周易<br>    张岱年192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33年,受聘清华大学哲学系,1951年,晋升为教授;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主张文化综合创新,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为了纪念张岱年先生九十岁诞辰,特此编写《中国哲学的转化与范式》,予以怀念!
展开
作者简介
    张岱年(1909-2004)字季同,祖籍河北省献县。192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33年,受聘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1年,晋升为教授;1952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统教授。主张文化综合创新,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代表作有《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发微》、《真与善的探索》、《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这部书本应是一部祝贺文集,但却变成了纪念文集。2004年4月,正当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合办,由北京世纪群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祝贺张岱年先生从教70周年暨95华诞——中国文化综合创新学术研讨会”加紧筹备之际,不意先生摔伤住院,更不意先生竟无以复起,不幸于4月24日溘然长逝,无缘5月中旬的祝贺盛会。天耶人耶,何从质哉!原计划的祝贺会,只得改为纪念会,会议在悲痛和哀悼的气氛中进行,出席会议的代表,会聚在清华大学主楼会场,共同缅怀先生的事迹,追思先生的风范,绍述先生的伟业,光大先生的遗志;聚集在清华大学近春园宾馆,共同讨论先生的学术和思想,探讨中国文化和哲学中的种种问题。其纪念亦堪称盛会,唯先生不复见矣。<br>    收入纪念文集的论文,大都是会议代表提供的论文,部分是会后补充和增加的。根据文章和论文的内容,编者进行了编排,全书总体上由三大方面构成,一是纪念张先生的文章;二是研究张先生的学术和哲学的论文;三是研究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论文。读者自然不难看出,无须多说。张先生一生不息地探寻和追求,都是用一种开放兼容和析取选择的方法,改造、扩展、转化中国哲学和文化,建立了他的哲学范式,建立了他的中国哲学及文化范式,在风云激荡的时代,卓然开创了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新“典范”,为我们提供了深厚的精神遗产和思想资源。
展开
精彩书摘
    哲人其萎功业长存<br>    --深切悼念张岱年先生<br>    方立天<br>    正当学界即将于5月中旬祝贺张岱年先生从教七十周年暨九十五华诞,并举行“中国文化综合创新学术研讨会”之际,不意先生于4月24日凌晨因心力衰竭遽尔逝去。噩耗传来,真是令人万分悲痛!这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从此我们再也听不到先生睿智深沉的谈话和剀切中肯的教诲了。<br>    张岱年先生是蜚声中外的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文化学家。他在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于著述和教学两方面都成就了重要业绩,他的重大贡献值得永恒景仰。<br>    张岱年先生驰骋的学术领域,从成果和影响来看,一是中国哲学,二是中国伦理,三是中国文化,然后是哲学原理和哲学范畴五个方面。先生学术思想的专长,第一是致力于发扬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他特别推崇老子的辩证法和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第二是特别重视范畴的研究,他在中国哲学问题解析方面的研究,清晰完美,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第三是重视中国伦理思想。中国哲学很大一部分是伦理学内容,张先生恰恰对中国伦理思想作了深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第四,张先生是我们国家少数的比较早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起来的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是一位拓荒者。第五,在文化学方面,张先生始终关注我国新文化建设的道路、方针问题,他在先前提出“文化析取”、“文化创造”、“综合创造”诸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综合创新论”,影响极为深广。他把中华民族基本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称之为“中华精神”,并界说为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其意义十分重大。
展开
目录
前言<br>——薪尽火犹传经世文章流千古<br>幸依门下羞负业师<br>——送老师张岱年先生走好<br>怀念张岱年先生<br>悼师词<br>哲人其萎功业长存<br>——深切悼念张岱年先生<br>综合创新是儒家的学术传统<br>纪念张岱年先生<br>为学、为师、为人<br>——岱年师散忆<br>寓豪气于平实之中<br>——悼念张岱年先生<br>一代师表大家气象<br>——缅怀张岱年先生<br>我眼中的公公张岱年和婆婆冯让兰<br>追思最后时日的张岱年先生<br>民族复兴与“以人为本”<br>一怀念张岱年先生<br>张岱年的学术思想及其人格魅力<br>张岱年论读书治学<br>张岱年先生的学术贡献<br>张岱年先生的学术方向<br>直道而行坎坷路<br>——恩师岱年琐忆<br>张岱年先生和冈田武彦先生<br>求真的探索<br>——纪念张岱年教授从教七十年<br>为学与做人<br>——浅谈我对张岱年先生的几点认识<br>张岱年先生其人其学<br>张岱年先生五进清华园的情愫<br>——为庆祝张岱年先生九十五华诞而写<br>民族文化复兴的追求者<br>——写于张岱年先生九十五华诞之际<br>张岱年先生的爱国情怀<br>张岱年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中应有之地位<br>张岱年先生心中的中国哲学<br>——读《中国哲学大纲》<br>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br>读《中国哲学大纲》兼论中国哲学特质<br>探求中国哲学史的学科独立性<br>——从胡适、冯友兰到张岱年<br>中国哲学的继往与开来<br>——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30、40年代的<br>中国哲学观及其启示<br>张岱年的知识论对处理传统中国哲学问题的突破<br>20世纪中国哲学三种基本理论范式述评<br>——以胡适、牟宗三、张岱年为例<br>张岱年先生的儒学观<br>张岱年先生论孟子<br>论张岱年对王夫之哲学思想的研究<br>张岱年思想的特质与名称<br>张岱年的哲学思想<br>张岱年与逻辑分析方法<br>张岱年先生与唯物论<br>倡导和实践逻辑分析方法的典范<br>——张岱年先生对哲学思维方法的贡献<br>辨名与析理<br>——张岱年“逻辑”思想述评<br>张岱年论“本体”<br>怀特海与张岱年早期著作中的“事”概念<br>简说张岱年的天人合一观<br>论张岱年的人生哲学思想<br>试析张岱年先生的“兼和”思想<br>论张岱年先生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的地位和作用<br>张岱年先生哲学的“综合”创新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br>再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br>——张岱年先生对文化建设的杰出贡献<br>中国文化其命维新<br>——张岱年先生的“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特质<br>创造的综合和文化的创造主义:张岱年30年代的文化观<br>张岱年的文化观<br>——一种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诠释<br>新世纪中国哲学大纲<br>——综创论视野中的新哲学探索<br>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确立<br>文化综合创新之可能性分析<br>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br>和合学的根基<br>儒家的成才智慧及其现实意义<br>曾子在先秦儒学中的重要地位<br>儒家的道德人格<br>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走向<br>综合创新与人性论新说<br>论自然崇拜在中国人信仰体系中的意义<br>论《墨辩》的分析方法<br>竹简《性自命出》与《孟子》“天下之言性”章<br>《淮南子》简论<br>张载“性”论略谈<br>象山心学有融摄朱子理学之势<br>试论许衡理学思想的特色<br>潘思榘易学述要<br>惠栋与考据学的义理世界<br>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子形象的三维透视<br>圣王崇拜探源<br>——先秦诸子圣王崇拜思想与上古政治文化传统<br>关于渔捕文化<br>编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