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家文化面面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533307143
  • 作      者:
    杨朝明等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00.3
收藏
内容介绍
    什么是“儒”?“儒”与“儒家”有何联系与区别?《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何以成了儒家的经书?历代封建统治者是怎样对孔子进行封谥的?……本书为“传统文化面面观丛书”之一,以专题问答形式写成,详细介绍了儒家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事迹,阐释了儒家核心概念及儒家文化经典,寓论于史,史论结合,深入浅出,语言生动,是一部具有可读性、知识性的通俗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书摘<br>    什么是“儒"?“儒"与“儒家”有何联系与区别?<br>    孔子是儒学的创立者,或者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在儒学创立之前,早已经有“儒”的存在。<br>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与早先的“儒”有重要的联系,但二者又是不同的。为了探讨儒家的来源,自古以来有许多人对作为“儒家”前身的“儒”之本初意义进行过研究。近代以来,加意探讨者更不乏其人,出现了不少“原儒”、“说儒”之类的作品。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于儒家出现之前“儒”的基本情况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br>    首先,“儒”类似于一种职业出现较早。有人考证说,“儒”在殷商时期已经存在了,甲骨文中作“需”,像以水冲洗沐浴濡身之形。《礼记·儒行》说:“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下》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古代的儒,在祭祀、相礼等行为中常常斋戒沐浴,这就是说,认为原始的“儒”字作“需”或“濡”,从这一点上讲很有道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段玉裁注日:“郑目录云:儒行者,以其记有道德所行。儒之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前述从象形文字角度所得的看法,与段注是一致的。<br>    从早期的文字本义上进行观察,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各家的说法也大相径庭。<br>    章太炎先生曾从《说文解字》的解释出发,进而在所作《原儒》中将“儒”分出达名之儒、类名之儒、私名之儒三种意义。他说:“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认为秦坑术士,而世谓之坑儒,可见儒即术士。所以最广义的儒应该是指一切有术之士。而从类名上理解,则是“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这样,术士的“术”被限定在了六艺之中。至于私名为儒者,其概念的内涵比前两者更小,与《周礼》中所说的“师氏”相同,他们所学“未及六艺”,仅仅“粗明德行政教之趣而已”。章太炎的《原儒》还引及《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汉书·艺文志》提出诸子之学出于王官,儒家自然也是如此:“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章太炎也主此种看法,他在另外一篇文章《诸子学略说》中明言:“古之学者,多出王官。”<br>    《汉书。艺文志》的观点来自刘歆《七略》。刘歆是汉代的大学者,而章太炎先生又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因此,他引述刘歆的观点便影响很大。<br>    针对学者们多从章太炎说的情况,胡适作了《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对刘歆以来以至章太炎的看法明确提出异议。他又作了有名的《说儒》,引起了很大反响。胡适认为最初的儒都是殷遗民,这些儒是从殷的祝、宗、卜、史转化而来,在西周及春秋时以相礼为职业。胡适的根据主要是两条材料,一是《礼记.儒行》所载孔子“冠章甫之冠”;二是《墨子·公孟》所记“公孟子戴章甫”。而《仪礼.士冠礼》又说:“章甫,殷道也。”既然儒生所戴的儒冠显示了他们崇尚殷人文化传统,则儒来自殷遗民便很容易理解了。<br>    但胡适的观点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胡适的文章发表不久,郭沫若作《借问胡适》(后改题《驳说儒》),他认为儒本是邹鲁之士缙绅先生的专号,虽在孔子之前已有,但是春秋时代的产物。该文的论述现在看来存在不少问题,陈来先生《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说:“《驳说儒》前面一大部分主要是显示他所具有而胡适所不具有的运用甲骨文资料的能力,但其中有意义的大概只有一条,即‘殷代,就连王室都是没有行三年之丧的’。以反驳胡适三年之丧为殷礼的说法。”其实,连三年之丧是否殷礼还仍有继续探讨的余地。<br>    冯友兰对胡适看法的辩驳较为有力。他作《原儒墨》一文,指出章甫虽然起源于殷,但亦为周制所用,据《墨子》,公孟子戴章甫之冠时受到了墨子的批评,墨子日:“子法周而不法夏,非古也。”显然,周制亦有章甫之冠。关于殷周制度之异,前人有所夸张,特别是王国维先生的《殷周制度论》最为代表。其实,殷周之际虽然有政权的更迭,但在文化方面,周的文化以继承殷代为多。这已经是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周自西方兴起,作为小邦,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在文化上进行大的变革,以新的制度取代殷制。<br>    冯友兰先生对“儒”与“儒家”的联系与区别说得比较清楚。他说:“儒家与儒为两名,并不是同一的意义。儒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之一派。儒为儒家所自出,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职业,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他还说:“后来在儒之中,有不止于教书相礼为事,而且欲以昔日之礼乐制度平治天下,又有予昔13之礼乐制度以理论的根据者,此等人即后来之儒家。孔子不是儒之创立者,但乃是儒家之创立者。”<br>    从前人对于“儒”的探讨之中,我们看出“儒”的内涵也并非一成不变。在殷商时期,“儒”可能主要是为贵族举办祭祀等礼仪时的相礼,此时,它的社会地位不会太低;西周时期注重教化,由于“儒”在社会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他们成为隶属于司徒之官的教官,以“六艺”为教;等到周朝天子衰微之后,官学解体,学术下移,原来主要从事祭祀礼仪和“六艺”之教的“儒”也地位下降,从而也只能流散各地,在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继续“六艺”知识的传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人赞礼、相礼,以作为谋生之道。孔子也属于这样的一位儒者,他勤奋好学,知识丰富,名声远播。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培养了大批的弟子,他宣扬自己的学说,从而逐渐形成了在后世影响巨大的儒家学派。孔子以后,儒生们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孔子创立的“儒家”与以前的“儒”已经有了根本的区别。<br>    杨朝明
展开
目录
序  刘蔚华<br>1.什么是“儒”?“儒”与“儒家”有何联系与区别?<br>2.孔子为什么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宗师?<br>3.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问题,学术界的看法有何分歧?<br>4.孔子为什么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br>5.周公的政治思想对孔子产生了什么影响?<br>6.什么是儒家的“六艺”?<br>7.《尚书》是一部什么书?<br>8.《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何以成了儒家的经书?<br>9.《周易》是一部什么书?它与孔子有什么关系?<br>lO.《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它有什么特点?<br>11.《论语》是怎样成书的?它在研究孔子的,资料中占有怎样的地位?<br>12.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是怎样宣扬孔子学说的?<br>13.颜回为什么被后人尊为“复圣”?<br>14.什么是“中庸”?《中庸》一书出自谁手?<br>15.孟子是不是子思的学生?为什么后来有“思孟学派”的说法?<br>16.孟子为什么被后世儒家尊为“亚圣”?他的思想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r>17.《孟子》一书是否为孟子本人亲作?<br>18.荀子为何被视为“儒家别宗”?<br>19.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论方面有何不同?<br>20.在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如何?<br>21.《孝经》是何时成书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br>22.《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著作,为什么它的思想又以儒家为主体?<br>23.秦始皇曾“焚书坑儒”,那么儒家在秦朝的地位如何?<br>24.司马迁为什么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br>25.刘邦开始很看不起儒生,为什么他又成了历代帝王亲到曲阜祀孔的第一人?<br>26.汉初黄老思想盛行,为什么又出现了儒学复兴的局面?<br>27.汉武帝是怎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br>28.为什么公孙弘被称为“儒学中兴的健将”?<br>29.董仲舒为什么被后人称为“阐道醇儒”?他有什么样的理论主张?<br>30.作为儒家政治伦理原则的“三纲五常”是怎样形成的?它对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br>31.什么是今文经?什么是古文经?经今古文之争是怎么回事?<br>32.鲁壁藏书的传说是怎样的?<br>33.什么是“四书”、“五经”?所谓“十三经”是指哪些书?<br>34.《周礼》是否为周代礼书?它成书于何时?《周礼》、《仪礼》、《礼记》有何区别与联系?<br>35.《左传》、《毂梁传》、《公羊传》并称为“春秋三传”,它们有什么不同?<br>36.《尔雅》是一部什么书?它为什么也被列为儒家经典?<br>37.汉宣帝为何要亲自主持召开石渠阁会议?<br>38.白虎观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它取得了什么成果?<br>39.许慎为什么要撰著《说文解字》?<br>40.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分歧是什么?郑玄是如何会通古今的?<br>41.王莽是怎样利用古文经为自己服务的?<br>42.什么叫谶纬?东汉时期孔子是怎样被神化的?<br>43.什么是“名教”?东汉末年以后为什么出现了“名教”信仰的危机?<br>44.《孔子家语》到底是不是伪书?<br>45.王肃是怎样“夺易”郑学的?<br>46.魏晋玄学与儒学有何联系与区别?<br>47.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对儒学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儒学是怎样与佛、道既斗争又融合的?<br>48.在北朝少数民族统治地区,儒学的地位怎样?<br>49.颜之推是怎样以“务道”训家的?<br>50.“隋末大儒”王通为什么提出“三教可一”的主张?<br>51.《五经正义》是在什么情况下纂成的?它有什么特点?<br>52.什么是开成石经?统治者为什么要勘刻石经?<br>53.韩愈是怎样矢志复兴儒学的?<br>54.“宋初三先生”指谁?为什么说他们是理学的先驱者?<br>55.“北宋五子”指谁?后人为什么将他们合称?<br>56.邵雍所创的“象数学”是什么内容?<br>57.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理学史上有何重要地位?<br>58.“关学”领袖张载是如何“大化”秦人的?<br>59.为什么说程颢、程颐是理学的奠基人?<br>60.“程门立雪”的故事是怎样的?它说明了什么问题?<br>61.“程门四先生”指谁?他们是如何体认与发挥二程学说的?<br>62.胡安国是怎样“私淑洛学而大成”的?<br>63.朱熹为什么被称为理学的集大成者?<br>64.朱熹的《四书集注》有什么特点?<br>65.“东南三贤”指谁?他们的思想学说各有什么特点?<br>66.为什么说宋明理学是儒学的更高形态?<br>67.宋明理学家所讲的“理”是什么?<br>68.什么是“格物致知”?<br>69.儒家的“理欲观”是怎样的?宋明理学家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对后世产生了什么不良影响?<br>70.什么是“三从四德”?《女诫》是一部什么书?<br>71.陆九渊是怎样创立“心学”的?<br>72.鹅湖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举行的?结果如何?<br>73.“庆元党禁”之后,魏了翁、真德秀是怎样倡开“正学”的?<br>74.宋代“四大书院”指的是哪几个书院?为什么宋明时代书院特别兴盛?<br>75.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是怎样利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的?<br>76.“二十四孝”的故事是何时定型的?其具体内容是怎样的?<br>77.朱元璋为什么格外优礼孔子和孔子后裔?<br>78.被称为“明之学祖”的方孝孺是怎样一个人?<br>79.薛碹为何有“明初理学之冠”的称誉?<br>80.陈献章是怎样开明代心学之端的?<br>81.为什么说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br>82.黄绾是怎样“指摘正救”王学的?<br>83.泰州学派的王艮等人,其学旨与王学有何差别?<br>84.何心隐是怎样的一个人?<br>85.曲阜孔庙的成化碑缘何有名?<br>86.什么是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有什么弊病?<br>87.什么是“道统”?后儒是怎样竞相发挥“道统”说的?<br>88.为什么刘宗周被称为明末儒学大师?<br>89.为什么称孙奇逢为清初“北学重镇”?<br>90.黄宗羲是怎样倡导“经世应务”的?<br>91.《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是什么书?它们有什么特点?<br>92.顾炎武为什么被称为“清学开山之祖”?<br>93.王夫之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的?<br>94.康熙皇帝是怎样崇儒的?<br>95.康熙皇帝为什么要亲自手书“关中大儒”四字赠给李颐?<br>96.乾隆皇帝为什么称陆陇其为“一代醇儒”?<br>97.颜李学派的主张有何特色?<br>98.阎若璩撰写《古文尚书疏证》有何意义?<br>99.戴震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如何?<br>100.清初的理学有何特点?<br>101.乾嘉考据学对于儒学的发展有何贡献?<br>102.焦循在《易》学研究上有何成就?<br>103.身为“三朝元老”的阮元为什么被奉为学界“山斗”?<br>104.《经籍纂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br>105.为什么说龚自珍是“开一代新风的思想家”?<br>106.曾国藩是怎样“以扶礼教为己任”的?<br>107.张之洞为什么被称为封建纲常的卫道士?<br>108.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什么性质的著作?<br>109.康有为的《大同书》主要内容是什么?<br>110.皮锡瑞的经学研究有何特点?<br>111.康有为为何要组织“孔教会”?<br>112.章炳麟是怎样由“诋孔”变为“尊孔”的?<br>113.应当怎样认识五四时期的批孔斗争?<br>114.陈独秀、李大钊等早期共产党人是怎样评价孔子的?<br>115.历代封建统治者是怎样对孔子进行封谥的?<br>116.历代封建统治者是如何优渥孔子后裔的?<br>117.历史上有哪些封建帝王曾到曲阜祭祀孔子?他们亲自祭孔说明了什么问题?<br>118.什么是东亚儒学文化圈?<br>119.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的情况如何?<br>120.何为现代新儒学?<br>121.什么是“义”?什么是“利”?儒家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br>122.港台地区的“新儒家”是怎样宣扬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br>123.新_中国成立以来对孔子、儒家思想的研究状况如何?<br>124.我们今天应如何利用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