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太极哲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6685677
  • 作      者:
    杨成寅著
  • 出 版 社 :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太极哲学》结构中潜藏着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相当严整的“太极哲学”体系。《太极哲学》的面世,犹如以石激水,必将在中国当代和未来的哲学和美学的湖面上引发起持久的神妙美丽的涟漪。
展开
作者简介
  杨成寅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杨成寅 (1926—) 别名西岗、予西、马南驰, 河南镇平人。 擅 长雕塑、美术理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雕塑系,1956年毕业于该院研究生 班并留校任教。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出版译著有《艺术概论》、《 美的问题》、《美的分析》、《美学概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太极哲学》是我国当代第一部集中研究“太极哲学”的学术专著。它从范畴体系、命题体系和有关中国传统哲学史料诸方面,比较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太极观念”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太极和谐辩证法。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和中华民族赖以绵延发展数千年的和合精神。它着重从哲学原理的角度叙述和分析了《易经》、老子《道德经》、宋明理学和王夫之哲学等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和合理合理内核;它又参考了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成中英等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据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加以诠释、融化、发挥和系统化,以便有助于建构中国当代新的“太极哲学”和“太极美学”。
展开
精彩书摘
    (四)阴阳、二气、两仪的内涵
    在周敦颐的哲学中,阴阳、二气、两仪几乎是同义语:而且这三个概念都是不能离开“太极”的。周子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濂溪集》卷一,第2页,)谁的两仪?太极的两仪。两仪不离太极,太极不离两仪。周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同上)“二气交感”被视为万物化生、变化无穷的本源。“二气交感”也就是阴阳交感。而“二气交感”,对于周子,又全在于“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同上)就是说,“二气交感”也就是“太极本然之理”。阴阳、二气、两仪,是无法与太极分离的,而且“二气交感”本身就是太极的本义。朱熹以下几段的解释是符合周敦颐太极哲学本义的:“五行阴阳,阴阳太极。非太极之后,别生二五,而二五之上,先有太极也。”(同上,卷三,第13页)“所谓太极者,便只在阴阳里。所谓阴阳,便只是在太极里。而今人说阴阳上面别有一个无形无影底太极,非也。”(同上,第9页)“才说太极,便带着阴阳:才说性,便带着气。不带着阴阳与气,太极与性哪里收附?然要得分明,又不可不拆开说。”(同上,第9页)
    (五)诚的内涵
    “诚”在周敦颐哲学中,包含万物“实有”和万物具有“太极”之实理两方面的意思。周子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周濂溪集》卷五,第2页)张伯行在周子《通书·诚上第-》作如下的题解:“此篇论太极为实理,本于天而赋予人,乃性命之大原也。”(同上,第2页)朱熹对“诚者圣人之本”句的解释是:“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圣人之所以圣者无它焉,以其独能全此而已。此书(按指《通书》)与太极图相表里。诚即所谓太极也。”(同上,卷五,第2页)朱子对“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句的解释是:“此上二句,引《易》以明之。乾者,纯阳之卦,其义为健,乃天德之别名也。元,始也,资,取也。言乾道之元,万物所取以为始者,乃实理流出以赋于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即图之阳动也。”(同上)朱子对“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句的解释是:“此上二句亦《易》文。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言乾道变化,而万物各得受其所赋之正,则实理于是而各为一物之主矣。即图之阴静也。”(同上,第3-4页)朱子把“诚”首先解释为“太极”之“实理”,然后又把“太极”解释为“阳动,阴静”。朱子这样就把“诚”范畴与太极阴阳、动静范畴联系在一起,而且把诚又说成是万物变化的本源,这是符合周子太极哲学本义的。
    王夫之也接过周敦颐的“诚”范畴而从唯物主义方面加以发挥。他说:“太虚一实也。故曰:‘诚者,天之道也。’(王夫之:《思问录·内篇》)又说:“诚也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无有弗然,而非它有耀也。”(王夫之:《尚书引义》卷四,《洪范》三)还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上)王夫之的所谓“诚”,就是真实无伪、实有不虚:而统一物质世界,正是“太虚一实”,实有固有,为天下所共见所共闻,本来面目如此。说它是客观实在的,也就概括了“诚”的最根本的属性。所以他说:“诚者,无对之词也。……说到一个诚字,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可以反形。”(《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上)。“诚,则物之终始,赅而存矣。”(同上)“诚者,天理之实然,无人为之伪也。”(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王夫之不但把“诚”与太极“实有”和太极之道(阴阳辩证法)联系起来,而且把“诚”与体用、本体范畴联系起来。他说:“天下之用,皆有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用有以为功效,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王夫之:《周易大传·大有传》)王夫之这样就把周敦颐、朱熹的“诚”范畴的内涵辩证唯物化、深化和丰富了。
    (六)神的内涵
    周敦颐的“神”范畴完全等同于《周易·系辞》所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周子说:“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周濂溪集》卷五,《通书·顺化第十-》)又说:“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之神。”(同上,《通书·诚几德第三》)
    (七)几的内涵
    周敦颐对诚、神、几三范畴从对照中下了如下明确的定义:“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同上,卷五,《通书·圣第四》)诚是自然实有无为的本体:神是事物相感相通而“阴阳不测”的状态:几是事物的尚未明确表现出来(未形)的但确实存在的运动、变化的初始状态。朱熹对周敦颐的以上定义的解释是:“本然而未发者,实理之体。善应而不测者,实理之用。动静体用之间,介然有倾之际,则实现发现之端,而众事吉凶之兆也。”(同上)周敦颐、朱熹对“几”的解释,基本上来自《易传》。《易传》云:“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言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系辞传》)几,首先指一种微妙而难言其情状的决定事物命运之物。韩康伯注说:几,“不可以形诘者也。”(《周易注》)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正在活动、正在起作用的微妙隐秘的因素,一般人看它不出,但它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关键。如刚刚出现破坏性的因素,如果不注意它,事物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也可能是刚刚出现的好的兆头,认识它,支持它,保养它,就能促使它成长,事物就会健康地发展壮大。周敦颐认为圣人能够从诚、神、几诸方面认识并掌握天地万物,包括社会和人类的精神世界。
    (八)中节的内涵
    周敦颐说:“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周濂溪集》,卷五,第21页,《通书·师第七》)”“中节”与“中”、“和”的概念相沟通。从“达道”一语来看,“中节”是最恰当地运用了太极之理、太极之道。周敦颐认为“中节”既是道中而又能达到和谐。周子主张太极和谐辩证法。朱熹对周敦颐的“中节”范畴作了如下的解释和发挥:“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为中,与庸不合。盖就已发无过不及言者。
    ……
展开
目录
代序 重建太极哲学
第一章 太极元范畴
第二章 太极实有论
第三章 太极阴阳分合论
第四章 古、阴阳鱼太极图和来氏太极图中的哲学义理
第五章 太极有无相生论
第六章 太极同异论
第七章 道家道论与太极哲学
第八章 太极阴阳五行一贯论
第九章 理本体论太极哲学
第十章 太极阴阳氤氲论
第十一章 太极中节律动论
第十二章 太极和谐辩证法
第十三章 太极思维论
……
附录 杨成寅艺术创作和学术著作要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