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阴阳、二气、两仪的内涵
在周敦颐的哲学中,阴阳、二气、两仪几乎是同义语:而且这三个概念都是不能离开“太极”的。周子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周濂溪集》卷一,第2页,)谁的两仪?太极的两仪。两仪不离太极,太极不离两仪。周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同上)“二气交感”被视为万物化生、变化无穷的本源。“二气交感”也就是阴阳交感。而“二气交感”,对于周子,又全在于“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同上)就是说,“二气交感”也就是“太极本然之理”。阴阳、二气、两仪,是无法与太极分离的,而且“二气交感”本身就是太极的本义。朱熹以下几段的解释是符合周敦颐太极哲学本义的:“五行阴阳,阴阳太极。非太极之后,别生二五,而二五之上,先有太极也。”(同上,卷三,第13页)“所谓太极者,便只在阴阳里。所谓阴阳,便只是在太极里。而今人说阴阳上面别有一个无形无影底太极,非也。”(同上,第9页)“才说太极,便带着阴阳:才说性,便带着气。不带着阴阳与气,太极与性哪里收附?然要得分明,又不可不拆开说。”(同上,第9页)
(五)诚的内涵
“诚”在周敦颐哲学中,包含万物“实有”和万物具有“太极”之实理两方面的意思。周子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周濂溪集》卷五,第2页)张伯行在周子《通书·诚上第-》作如下的题解:“此篇论太极为实理,本于天而赋予人,乃性命之大原也。”(同上,第2页)朱熹对“诚者圣人之本”句的解释是:“诚者,至实而无妄之谓。天所赋物所受之正理也,人皆有之。圣人之所以圣者无它焉,以其独能全此而已。此书(按指《通书》)与太极图相表里。诚即所谓太极也。”(同上,卷五,第2页)朱子对“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句的解释是:“此上二句,引《易》以明之。乾者,纯阳之卦,其义为健,乃天德之别名也。元,始也,资,取也。言乾道之元,万物所取以为始者,乃实理流出以赋于人之本,如水之有源,即图之阳动也。”(同上)朱子对“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句的解释是:“此上二句亦《易》文。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言乾道变化,而万物各得受其所赋之正,则实理于是而各为一物之主矣。即图之阴静也。”(同上,第3-4页)朱子把“诚”首先解释为“太极”之“实理”,然后又把“太极”解释为“阳动,阴静”。朱子这样就把“诚”范畴与太极阴阳、动静范畴联系在一起,而且把诚又说成是万物变化的本源,这是符合周子太极哲学本义的。
王夫之也接过周敦颐的“诚”范畴而从唯物主义方面加以发挥。他说:“太虚一实也。故曰:‘诚者,天之道也。’(王夫之:《思问录·内篇》)又说:“诚也者,实也。实有之,固有之也。无有弗然,而非它有耀也。”(王夫之:《尚书引义》卷四,《洪范》三)还说:“夫诚者,实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终也。实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上)王夫之的所谓“诚”,就是真实无伪、实有不虚:而统一物质世界,正是“太虚一实”,实有固有,为天下所共见所共闻,本来面目如此。说它是客观实在的,也就概括了“诚”的最根本的属性。所以他说:“诚者,无对之词也。……说到一个诚字,是极顶字,更无一字可以代释,更无一语可以反形。”(《尚书引义》卷三,《说命》上)。“诚,则物之终始,赅而存矣。”(同上)“诚者,天理之实然,无人为之伪也。”(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九)王夫之不但把“诚”与太极“实有”和太极之道(阴阳辩证法)联系起来,而且把“诚”与体用、本体范畴联系起来。他说:“天下之用,皆有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用有以为功效,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需以实,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王夫之:《周易大传·大有传》)王夫之这样就把周敦颐、朱熹的“诚”范畴的内涵辩证唯物化、深化和丰富了。
(六)神的内涵
周敦颐的“神”范畴完全等同于《周易·系辞》所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周子说:“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周濂溪集》卷五,《通书·顺化第十-》)又说:“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之神。”(同上,《通书·诚几德第三》)
(七)几的内涵
周敦颐对诚、神、几三范畴从对照中下了如下明确的定义:“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同上,卷五,《通书·圣第四》)诚是自然实有无为的本体:神是事物相感相通而“阴阳不测”的状态:几是事物的尚未明确表现出来(未形)的但确实存在的运动、变化的初始状态。朱熹对周敦颐的以上定义的解释是:“本然而未发者,实理之体。善应而不测者,实理之用。动静体用之间,介然有倾之际,则实现发现之端,而众事吉凶之兆也。”(同上)周敦颐、朱熹对“几”的解释,基本上来自《易传》。《易传》云:“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言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系辞传》)几,首先指一种微妙而难言其情状的决定事物命运之物。韩康伯注说:几,“不可以形诘者也。”(《周易注》)几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正在活动、正在起作用的微妙隐秘的因素,一般人看它不出,但它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关键。如刚刚出现破坏性的因素,如果不注意它,事物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也可能是刚刚出现的好的兆头,认识它,支持它,保养它,就能促使它成长,事物就会健康地发展壮大。周敦颐认为圣人能够从诚、神、几诸方面认识并掌握天地万物,包括社会和人类的精神世界。
(八)中节的内涵
周敦颐说:“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周濂溪集》,卷五,第21页,《通书·师第七》)”“中节”与“中”、“和”的概念相沟通。从“达道”一语来看,“中节”是最恰当地运用了太极之理、太极之道。周敦颐认为“中节”既是道中而又能达到和谐。周子主张太极和谐辩证法。朱熹对周敦颐的“中节”范畴作了如下的解释和发挥:“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为中,与庸不合。盖就已发无过不及言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