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040158841
  • 作      者:
    杨耕, 范燕宁, 谭培文主编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4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及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规律,力图在当代实践和科学的基础上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哲学及其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基本特征、物质与世界、实践与世界、社会与实践、个人与社会、联系与发展、社会发展的过程及其特殊性、辩证思维的方法及其特征、真理与价值、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等内容;吸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建构上有较大突破,既以高等师范院校政治、法律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为使用对象,又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并可作为高等学校哲学专业的教材、“两课”教学和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哲学及其历史演变:
  六、哲学的历史演变:
  哲学的历史演变不仅表现为不同哲学派别的争论与冲突的展开,而且表现为阶段性的理论变革和进步。
  古代哲学推动人类的生存从自在转向了自为,提高了人类的理论思维水平,但它并未自觉意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只能直观地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即直观地理解为存在物之间的关系,或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之间的关系,或个别存在与一般存在之间的关系。尽管古希腊的德尔斐神殿刻有“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但并没有改变古代哲学力图从永恒不变的“初始本原”或“终极存在”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世界万物的本性(包括人及其行为的本性)的理论思路。这一理论思路经过柏拉图的理论加工,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亚里士多德把哲学规定为关于存在之存在的学说,认为哲学是探求一切实在对象背后的终极存在,“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的“最高智慧”。在古代哲学中,存在脱离现实事物和现实的人,成为一种抽象的凌驾于人与世界之上的神秘力量。也就是说,人的存在及其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的自由和价值尊严等问题都被抽象掉和消解掉了。从整体上看,古代哲学是一种从人之外去寻找整个世界的“本原”或“秩序”,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的本体论哲学。尽管晚期古希腊罗马哲学,即伊壁鸠鲁哲学、怀疑主义和斯多葛主义,推动了古希腊罗马哲学的伦理化转向,但并没有因此真正转向对人的主体性的发掘,相反,却使古代哲学走人了相对主义的困境。
  中世纪哲学不仅使哲学变成了神学的“婢女”,而且还沿袭着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因而它不可能解决古代哲学的困难。将哲学从古代哲学理论框架中拯救出来的是实现了“认识论转向”的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完成是通过17世纪的经验论与唯理论、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完成的。
  经验论的肇始者是培根。培根以“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命题,通过强调真理性知识依赖于科学实验以及经验归纳方法,提出了经验论的认识原则。洛克在培根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凡是存在于理智之中的无不首先存在于经验之中”这一经验论的认识原则,把人类的心灵与外部世界、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基础确立为感官经验。洛克有力地驳斥了唯理论的“天赋观念”原则,但他最后却陷入了知识来源于感官经验,而对经验之外的存在的解释又来源于知识的循环论证之中。贝克莱通过取消物质实体,强调“存在就是被感知”,试图将经验论的原则贯彻到底以解决洛克的困难。但是,由于他肯定并且只承认精神实体是观念的原因,背离了经验论的原则,仍然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之中。休谟反对从任何实体存在出发来说明知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主张把一切知识观念理解为人类心灵对知觉印象的模仿以及习惯性的因果联想,但这种做法将经验论推向了“怀疑论”与“不可知论”,从而彻底瓦解了经验论哲学。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哲学及其历史演变
一、总体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认识
二、反映、塑造和引导时代精神
三、人类存在矛盾性的理论抽象。哲学的阶级性和民族性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表现形式
五、哲学的基本派别和主要派别
六、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基本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
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四、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致性
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人生
观、世界观、价值观
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

第三章 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当代意义
三、自在自然的物质性、先在性与人化自然的社会性、物质性
四、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五、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六、人类意识的产生和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七、意识的结构和自觉能动性。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一、实践:人类能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对象性活动是实践的本质特征
三、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四、实践运行的内在机制。实践活动中的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评价理性
五、实践: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六、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七、实践的世界观意义。实践是现实世界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五章 社会与实践
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结构:交往关系的制度化
三、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标志着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
四、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五、社会的政治结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六、社会的文化结构。文化的社会功能
七、不断自我更新的社会有机体。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维系着社会机体的存在和发展

第六章 个人与社会
一、“有生命的个人”与“社会的个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及其关系
四、“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人是历史的“剧中人”
和“剧作者”

第七章 联系与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与系统联系。物和物的关系和“为我而存在的关系”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及其规律性。规律的客观性及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规定性
三、反映联系与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原则
四、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与当代科学中的突变理论
五、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第八章 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第九章 认识发生的过程及其规律
第十章 谚语思维的方法及特征
第十一章 真理与价值
第十二章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