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人毛泽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208057931
  • 作      者:
    陈晋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作者简介
    陈晋,1958年10月,籍贯四川简阳市。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兼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研究员。1980年代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当代文艺评论。1990年代后主要从事毛泽东和中共文献党史、当代史研究、领袖传记写作和电视撰稿。<br>    主要著作目景<br>    《悲患与风流——传统人格的道德美学》/1988年<br>    《当代中国的现代主义》/1988年<br>    《文艺的观念世界》/1988年<br>    《文艺的批评世界》/1989年<br>    《毛泽东的文化性格》/1991年<br>    《毛泽东与文艺传统》/1992年<br>    《毛泽东读书笔记和谈话解析》主编并主要执笔/1996年<br>    《毛泽东之魂》修订本/1997年<br>    《文人毛泽东》/1997年<br>    《为了理想——党史文物背后的风云岁月》/2001年<br>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2003年<br>    《世纪小平——解读一个领袖的性格世界》/2004年<br>    参加创作的主要作品<br>    《毛泽东》十二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总撰稿/1993年<br>    《毛泽东传(1893-1 949)77执笔者之一/1996年<br>    《毛泽东在浙江》六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总撰稿/1996年<br>    《邓小平》十二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总撰稿/1997年<br>    《周恩来》十二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总撰稿/1998年<br>    《新中国》十六集电视文献片 总撰稿/1999年<br>    《使命》八集电视文献片,总撰稿/2001年<br>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二十集电视艺术片 总撰稿/2003年<br>    《走近毛泽东》电影纪录片,总撰稿/2003年<br>    《小平您好》电影纪录片,总撰稿/2004年<br>    《小平十章》十集电视文献片总编导/2004年
展开
内容介绍
  朋友,你拿到手里的这本书,该是第一部叙述文人毛泽东一生的传记了。动笔于1995年春,第一稿成于1996年春,有关同志审阅后,有意放了差不多一年,这才在1997年春改定。历经三个春天,虽不敢说是我写的书中最成功的一本,却可以说是费时最多用力最勤的一本。<br>    写这样一本书,是我多年的夙愿。从1987年底涉足“毛泽东”这个不无诱惑的领域,我就开始思索这个选题,收集有关材料,搞了一个类似文化活动年谱的东西。可阴差阳错,先写成的却是《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与文艺传统》、《毛泽东之魂》以及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这样几本,中间又参加写作《毛泽东传(1893-1949)》和《毛泽东》、《邓小平》等几部电视剧。也好,仿佛是为最终写他一生的文艺活动在更大的思路和视野上作了准备。<br>    动笔的时候,脑海里盘旋着美国记者斯诺1965年和毛泽东的一段问答。<br>    斯诺说,西方人常在争论你在中国做的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到底有没有独创的贡献。毛泽东笑了笑说,两千多年前,庄子写了一本阐发老子道家的书,叫《庄子》,后来人们就争论《庄子》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1993年,在毛泽东出生一百周年的时候,绿荫掩映的韶峰半腰,一片占地二十五亩,用花岗岩精心雕刻的毛泽东诗词碑林长了出来。一条蜿蜒小道伸进这灌木丛生的山坡。正是他小时候经常放牛或玩耍的地方。<br>    那时的乡村少年毛泽东,断不会想到这片树林会变成他的诗林。<br>    毛泽东的家庭,看不出有什么书香气息。父亲毛贻昌,年轻时在外面当过几年兵,攒了点银饷,回来后一心想发家,先是买了几亩田来耕作,后来就把兴趣转向贩牛和谷米生意上去了。日子果然渐渐好过起来。母亲文七妹,娘家和韶山相隔只十几里路,在湘乡县唐家坨:她一生没有大名,以排行相称,所以叫七妹,看来也是缺文短墨的旧世女人。不过文家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靠每天省下一顿晚饭之类,让日子过得也还富裕,以致嫌唐家坨这个地名太土,改成了棠佳阁。<br>    毛泽东童年大部分时间在“棠佳阁”外祖父家度过。乘便也在文氏家塾里有一搭没一搭地旁听。成日里和众多的表兄弟们玩耍,又备受大人的呵护,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很合儿童天性发展的,想来也为其他乡村孩子羡慕。据说,1901年满八岁那年,他在外婆家过年时,碰上耍狮子的,受到群体娱乐氛围的感染,禁不住说了几句顺口溜:“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几句家常的“口头文学”,倒也道出乡村少儿在年节时的欢乐心态。<br>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书生意气<br>一 没有“韶乐”的山冲<br>二 师范生的古文之恋<br>三 青春诗梦<br>四 逐浪于“五四”新潮<br>五 毛杨爱情之歌<br>六 问一声“谁主沉浮<br><br>第二部 马背诗途<br>七 诗人初领兵<br>八 “但看黄花不用伤<br>九 春风得意马蹄疾<br>十 “心情又是郁闷的<br>十一 《娄山关》:悲壮的复出<br>十二 让青山作证<br>十三 黄河《雪》词,黄土《祭》文<br><br>第三部 大旗初举<br>十四 在鲁迅去世的一年里<br>十五 化旧事,立旗手<br>十六 召唤“三千毛瑟精兵<br>十七 “民族化”情结<br>十八 在边区“文代会”前后<br><br>第四部 延水风波<br>十九 整风前奏<br>二十 春天的骚动<br>二十一 “座谈会”始末<br>二十二 “想到这一点就高兴<br>二十三 延安和重庆的文化之桥<br><br>第五部 重塑文坛<br>二十四 开国放歌<br>二十五 新领袖与旧文事<br>二十六 在《武训传》批判前后<br>二十七 开火:从俞平伯、胡适到冯雪峰<br>二十八 “胡风事件”的变化<br><br>第六部 百花运动<br>二十九 京城外的漫游新唱<br>三十 热眼向洋<br>三十一 “百花齐放”的由来<br>三十二 营造1957年之春(上)<br>三十三 营造1957年之春(下)<br><br>第七部 风骚别出<br>三十四 文坛“反右”一角<br>三十五 民歌运动的兴与衰<br>三十六 浪漫年代<br>三十七 借古说今的诗文气象<br>三十八 徘徊之路:1959年至1962年<br>三十九 “打鬼”在冬季<br><br>第八部“文化革命”<br>四十 序幕:“两个批示”前后<br>四十一 风雨求“正道<br>四十二 文坛领导人的陷落<br>四十三 远离北京的两步棋<br>四十四 期待辉煌:从现代戏到样板戏<br>四十五 1975年的特殊一页<br><br>第九部 晚年心曲<br>四十六 凭阑听雨:1965年至1966年<br>四十七 和“圣人”对话<br>四十八 捡拾千年烟尘<br>四十九 自述文心冷暖<br>五十 诗人的最后亮相<br>主要参考书目<br>后记<br>重版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