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001
1.1 纳米粒子应用概述 002
1.2 纳米粒子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003
1.2.1 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常规诊断及其局限性 003
1.2.2 纳米粒子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传统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 003
1.2.3 纳米粒子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新型成像中的应用 006
1.2.4 纳米粒子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血液学检查中的应用 008
1.3 纳米粒子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010
1.3.1 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现状及其局限性 010
1.3.2 纳米粒子载药系统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011
1.3.3 纳米粒子在抑制胃肠道恶性肿瘤乏氧微环境中的应用 012
1.3.4 纳米粒子在胃肠道恶性肿瘤其他治疗中的应用 012
1.4 意义及研究内容 013
1.4.1 意义 013
1.4.2 研究内容 013
参考文献 015
第2章 构建线粒体靶向型产氧纳米颗粒实现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靶向诊断及
增强的光动力治疗 027
2.1 引言 028
2.2 材料与方法 030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030
2.2.2 实验方法 031
2.3 结果与讨论 035
2.3.1 Mn3O4@MSNs@IR780的合成与表征 035
2.3.2 Mn3O4@MSNs@IR780的稳定性 037
2.3.3 纳米颗粒体外H2O2分解及响应性IR780释放 037
2.3.4 Mn3O4@MSNs@IR780纳米颗粒的亚细胞定位 040
2.3.5 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中乏氧的检测 041
2.3.6 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中ROS产量的检测 041
2.3.7 Mn3O4@MSNs@IR780的体外抗肿瘤治疗效果 043
2.3.8 活体近红外荧光成像与体内生物分布 043
2.3.9 体内胃肠道恶性肿瘤组织乏氧情况的监测 046
2.3.10 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 047
2.3.11 生物安全分析 047
2.4 总结 048
参考文献 050
第3章 近红外引导下纳米介导的线粒体呼吸抑制/损伤途径增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光疗效果 055
3.1 引言 056
3.2 材料与方法 058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058
3.2.2 实验方法 059
3.3 结果与讨论 064
3.3.1 P-P-I-M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064
3.3.2 P-P-I-M纳米颗粒的光疗能力测定 066
3.3.3 线粒体功能抑制及细胞毒性 067
3.3.4 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中的乏氧情况检测 067
3.3.5 P-P-I-M纳米颗粒的亚细胞定位 070
3.3.6 胃肠道恶性肿瘤细胞中ROS产量的检测 071
3.3.7 体外抗肿瘤治疗效果 072
3.3.8 活体近红外荧光成像 073
3.3.9 光声成像结果 074
3.3.10 肿瘤部位PET-CT结果 074
3.3.11 肿瘤部位光声成像结果 075
3.3.12 肿瘤组织HIF-1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076
3.3.13 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 077
3.3.14 生物安全性分析 079
3.4 总结 080
参考文献 081
第4章 主动靶向性氧化钨纳米颗粒介导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双模诊断及热休克抑制的光热治疗 089
附录 主要缩略词表 120
后记 12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