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喜:对我来说,研究英美思想和研究德国思想并不存在学术上的分裂,都是在为解决中国问题探索一条理论路径,或者说都具有着一个中国问题的语境。
中国问题与德国问题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要解决这些问题,思想资源方面的一个理论前提应该是黑格尔的法哲学与康德的法权科学,所以,我更愿意把本书视为是一种问题之作,而不是学问之作。……现在,兀立于我面前的是英美的古典自由主义和德国的古典哲学这两座看似对立的大山,而我要把它们调整在一个路径上,爬起来是相当艰难的,这一点我心中有数。然而,面对与德国问题相似的中国问题,这些大山又不得不爬,至于究竟何日才能爬上,只能冀望于将来了,但我为自己能够选择这份挑战性的工作并有所担当,而感到庆幸。
环境在变化,时间在流逝,但自己的心还没有衰朽,而是老当益壮,空有一番悲切。
本书是一部研究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哲学论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则通过对法国思想家科耶夫之《精神现象学》解读的批判性考察,试图梳出一条黑格尔的政治法律思想与英美主流的古典自由思想相互关联的路径;下篇着重探讨了人类意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了有关时间与历史主体性的理论。作者认为德国思想传统与英美思想传统虽然在形态、气质、风格和论述等方面确实有很大的差别,但也并非像有些论者所指出的那样截然对立,实际上在休谟、斯密的古典自由思想和康德、黑格尔的古典自由思想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而黑格尔晚年的法哲学思想可以说集西方古典或保守的自由思想之大成。
增订版序言 /
自序 /
上篇 论相互承认的法权
——关于科耶夫《现象学》解读的批判性考察
一、 欲望辩证法与主奴关系 /
二、 “美好的”贵族制城邦国家 /
三、 自身异化了的教化世界 /
四、 僭主拿破仑与智慧之人黑格尔 /
五、 相互承认的法权:从《现象学》到
《法哲学》 /
六、 普遍同质国家:从《黑格尔导读》到
《法权现象学》 /
七、 历史终结之后的“政治”消解了吗? /
下篇 《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论
导 论 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精神 /
一、 时代的精神状况 /
二、文化精神 /
第一章 自我意识的结构 /
一、 精神、现象与自我意识 /
二、 自我意识的结构 /
三、 自我意识结构的功能:行动—反思 /
第二章 主奴意识 /
一、 欲望、生命搏斗和相互承认 /
二、 主奴冲突 /
三、 劳动的辩证法 /
第三章 自由意识 /
一、 自由意识概述 /
二、 自由意识的发展形态 /
第四章 心灵世界 /
一、 心路历程:《浮士德》和《精神现象学》 /
二、 心灵的冲突 /
三、 心灵的辩证法 /
第五章 伦理和教化世界 /
一、 自我意识的双向运动 /
二、 希腊伦理社会 /
三、 教化世界 /
第六章 道德世界与绝对精神 /
一、 道德世界 /
二、 绝对精神 /
第七章 时间与历史主体性 /
一、 时间 /
二、 历史主体性 /
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 /
附录二 黑格尔的法权哲学 /
附录三 黑格尔、科耶夫与现代性问题 /
附录四 黑格尔、科耶夫与现代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