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理论与实务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0456225
  • 作      者:
    编者:韩红俊|责编:李旋//樊诺宜
  • 出 版 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
收藏
内容介绍
  本教材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坚持德才结合的教育理念。各章节均设立了价值yin领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旨在培养学生的大局观、系统观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终身学习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等责任观。
  本教材注重案例分析,突出学用结合。通过增加案例分析,将纠纷解决的理论知识、相关规定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纠纷的能力,进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本教材增加了创新内容,反映了纠纷解决方式的新趋势。特别是增加了在线纠纷解决机制(ODR)的相关内容,展现了科技在纠纷解决中的应用与新发展,包括ODR从线下向线上的发展、平台自治解纷功能、融入智慧法院建设以及成为网络空间治理体系联动机制等阶段。这些创新内容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也为数字时代的纠纷解决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空间治理格局。
展开
精彩书摘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理论与实务》:
  (一)价值观念与纠纷
  价值观念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根据,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是非善恶的基本准则。宏观意义上的价值观念可以反映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国家的生活样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差异。即使是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不同的团体、不同的人群,甚至不同的地域都可能存在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尽管人们并不是十分在意,但源于价值观念的差异和冲突仍然时不时地在我们的周围显现出来,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或变革的特殊时期,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的摩擦、冲突更是在所难免,在一定的情况下就可能引发纠纷,从而成为发生纠纷的重要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习惯就极有可能是某种价值观念的反映。例如,有的人喜欢饮酒,认为不喝个痛快就不够意思,有的人本来不善饮酒,但是为了迎合他人的喜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原则,结果伤了脾胃,甚至危及性命。在现实生活中,酗酒而导致纠纷或者引起家庭危机的案例屡见不鲜。当然,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一般不会引发纠纷,但它是一种潜在的引发纠纷的因素,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比较紧密的家庭、集体生活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差别已经在逐渐缩小,但文化隔膜依然存在。例如,农村与城市的婚嫁习俗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一个人在农村有婚约,而到了城市却要悔约,那么就很容易引发纠纷。类似这些冲突或纠纷实际上就是价值观念存在差异的表现。
  价值观念的差异或冲突往往不是引发纠纷的直接原因,而是一种较为隐蔽的因素,纠纷的双方对于这种纠纷的原因往往是不自知的,从而一般都会将引起纠纷的责任归咎于对方,而甚少意识到双方的生活观、价值观的差异。对于此类纠纷,在解决和预防的方法上,关键是要增强双方的互相理解,启发双方进行换位思考,互相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以期实现价值观上的互相包容。
  (二)制度缺陷与纠纷
  制度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一系列规范、规则或标准序列的总称。广义来看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税收制度,狭义来看有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财务制度、企业管理制度等。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法治社会里,制度的触角无所不及,可以说制度就是社会的别称,没有制度就没有社会,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无法进行。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注意:一个是制度的局限性,即制度并不是万能的,除了制度之外,风俗、习惯、传统、道德、伦理等对于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另一个是制度的滞后性,即制度总是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而言,制度总是具有保守的一面,有时甚至显得僵化和不尽合理。如果某项制度过于陈旧或者不合情理,我们当然可以依据一定的程序改变这一制度,从而实现制度的变革和创新。但是,在一项制度没有改变之前,作为社会成员就要受到制度的约束,而在某项制度明显落后于社会实践之时,它还可能成为引发社会冲突的原因。例如,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型劳动就业模式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二元式”劳动关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业态下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以传统劳动用工关系为调整对象的相关法律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需求,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不在少数。不仅如此,由于相应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和法律依据的欠缺,在发生此类纠纷之后,也难以按照传统劳动纠纷的解决方式加以解决。“新就业形态体系下衍生出来的全新非标准劳动关系,如果要沿用传统劳动关系标准来认定,就存在各种不适应、不衔接和不匹配的问题,难以简单适用既有法律加以规范。”①再如,在商品房预售制度下,购房者没有看到房子却要支付房款,而银行在抵押物不存在的情况下就发放了贷款,如果开发商没有按期交房,或者一房多售、货不对板,就会引发一系列纠纷。
  制度本来是规范秩序的依据和准则,但是,由于制度本身的内在矛盾或者不合理性,却极易引发纠纷。因制度的缺陷引发的纠纷,在处理上也最为棘手,如果严格执行制度,那么纠纷就可能无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一个需要从制度之外去寻求解决依据的问题,如正义原则、法律精神,甚至是传统的善良风俗,如果一味地强调严格恪守制度,则极易走向教条主义、机械主义,反而可能引起更大的矛盾和纠纷。当然,任何制度都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在现实情况下,对制度的维护和遵守依然是基本的社会准则。但是,我们只有正视制度本身的缺陷,才能对纠纷发生的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合理地解决纠纷。同时也可以及时变革不合理的制度,避免制度内部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制度的应有价值和功能。
  (三)个体意识与纠纷
  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法律上的个体是指一个组织、团体或个人,但此处所说的个体仅限于个人,因为,从意识的本源来看,其主体只能是个人,而不能是组织或团体。当然,个体意识有可能转化为群体意识,群体意识也会影响个体意识的形成。此外,我们所说的个体意识是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相关的意识,而不是纯粹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识范畴。心理学上的个体意识主要是关于人类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是把个体意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看待的,但并不涉及这种个体意识的具体内容。①行为是由意识支配的,只有把自由意识、权利意识等具体内容纳入个体意识之中,才能理解个体在社会变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具体行为,也能在纠纷发生的原因中发现个体意识的潜在作用。虽然人天生是群体性动物,但是,单独的个人因素却往往决定了一个事件的发展方向,对于纠纷而言这一规律尤其明显。纠纷的个体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个人,或者说个人的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关于个体意识的发展过程,罗斯科·庞德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中世纪法律在亲属关系组织的社会中起着作用,法律的目的似乎是在这一社会中和谐一致地维护社会现状。自由竞争式的自我主张,在中世纪社会里,就像在希腊城邦的社会里一样,是不能立足的。在亲属组织的封建社会崩溃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还可以见到这种社会理想继续存在。在16世纪以后,一种自由竞争式的独立个人的社会理想,随着近代经济秩序的发展而慢慢成长起来,并在法学思想和法律传统中代替了起源于古代并在中世纪建立起来的理想。这种较新的理想在19世纪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诚然,它的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的自我主张概念,被康德表述为我们后来所称的法律正义。”②这种情形在中国社会也有所体现。在中国封建社会,家族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君、臣、父、子”的等级顺位是家族关系的基本结构,忠于君、孝于父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妇女的地位尤其低微,“三从四德”完全限制了妇女的自主性。在这样一种亲属关系组织的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几乎没有存在空间。这种封建家族意识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而完全消失,家族式的等级观念还时不时地表现出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治理机制朝着民主和法治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家族式的等级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个体意识逐渐被释放出来。并且,随着个体意识的增强,权利意识首先迫不及待地爆发出来。于是,“维权”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一种时髦理念。
  ……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总论
第一章 纠纷机理概述
第一节 纠纷的概念与性质
第二节 纠纷的原因
第三节 纠纷的类型
实务作业
第二章 纠纷解决理论概述
第一节 纠纷解决的概念和标准
第二节 纠纷解决方式
实务作业
第三章 纠纷解决机制
第一节 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和组织架构
第二节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第三节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实务作业
第四章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
第一节 ADR机制的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域外ADR制度的考察
第三节 我国ADR制度的构建
实务作业

第二编 分论
第五章 人民调解制度
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概念与性质
第二节 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
第四节 人民调解的实践模式
第五节 人民调解协议
第六节 人民调解的新发展
第七节 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化解方式的衔接
实务作业
第六章 行政调解制度与纠纷解决
第一节 行政调解概述
第二节 我国行政调解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行政调解的种类
第四节 我国行政调解的基本运作方式
实务作业
第七章 仲裁制度
第一节 仲裁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仲裁的种类
第三节 仲裁原则和仲裁制度
第四节 仲裁程序
第五节 仲裁的保障与监督
实务作业
第八章 信访制度与纠纷解决
第一节 信访概述
第二节 信访主体
第三节 信访工作的原则和基本制度
第四节 信访的程序
实务作业
第九章 公证制度
第一节 公证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节 公证的制度与规范
第三节 公证的基本运作方式
第四节 公证的法律效力
第五节 公证执业责任赔偿
实务作业
第十章 消费和医疗纠纷解决实务
第一节 消费纠纷解决实务
实务作业1
第二节 医疗纠纷解决实务
实务作业2
第十一章 在线纠纷解决机制
第一节 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在线纠纷解决机制的典型方式
实务作业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