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生与成长
1.出生和家世(1812.2.7)
1812年2月7日,在英格兰南部朴次茅斯迈尔恩德高坡的一个英国海军军需处职员约翰·狄更斯的家里传出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刚出生的男婴有着一双蔚蓝色的眼睛和一头卷曲的头发。三周后,这个男婴在金斯顿圣玛丽教堂接受了洗礼,并被取名为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小查尔斯是这个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姐姐范妮·狄更斯比他年长两岁。
祖父威廉·狄更斯年轻时在市议员克茹家听差,有缘结识了格罗夫纳广场的贵族布兰德福德夫人的仆人伊丽莎白·波尔,两人相互爱慕并于1781年结婚。婚后,祖母来到克茹家工作,后来成为克茹大厦的女管家。祖父因为工作尽心尽职,被升为克茹大厦的主管。他们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小家庭殷实而幸福。
这样其乐融融的日子没过几年,威廉·狄更斯就过世了,当时他的小儿子约翰·狄更斯不满两岁。坚强的祖母靠勤奋工作养家,她一人照顾两个孩子并陪伴他们长大。她以自己的忠诚和能力在克茹大厦干了35年,得到了克茹大厦主人对她的尊敬。其间,她的孩子们也得到了克茹一家人的关照,约翰·狄更斯和哥哥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约翰·狄更斯虽然出生在一个随从与女仆组成的家庭里,但他从小目睹的是钟鸣鼎食之家的奢华排场,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养成了他豪爽的性格和贪酒的习性。1807年,约翰·狄更斯在萨默塞特郡的皇家海军出纳处当了一名临时职员。两年之后,他正式成为海军军需处的助理办事员。在海军军需处,他的同僚们大多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家庭背景,但约翰·狄更斯对自己的出身毫不在乎。他为人随和,乐于与人交往,在花钱用度上慷慨大方,经常入不敷出,整日间无忧无虑。他在这个圈子里结交了很多朋友,托马斯·巴罗就是其中的一个。
约翰·狄更斯总去巴罗的家,认识了巴罗的妹妹——伊丽莎白·巴罗。19岁的伊丽莎白身材娇小,相貌标致,性情温顺。她常被性格风趣、爱讲幽默故事的约翰·狄更斯所吸引。约翰·狄更斯很快就俘获了女孩的心。巴罗的父亲是当地城镇的货币局长,巴罗家的门第比约翰·狄更斯家高很多。巴罗的父亲本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没能阻挡住两个相爱的年轻人。1809年6月13日,约翰·狄更斯和伊丽莎白·巴罗在河岸圣母教堂举行了婚礼。婚礼之后,约翰·狄更斯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位于朴次茅斯迈尔恩德高坡的家,开始了新生活。
第二年,约翰·狄更斯夫妇的女儿范妮出生。又两年,查尔斯·狄更斯出生。
2.幼年,搬迁就开始了(1812.7—1817.4)
1812年7月,5个月大的查尔斯随全家搬到波特西霍克街的一座房子。小查尔斯在这里蹒跚学步和牙牙学语,这里的每个地方都有他成长的欢声笑语。白天,他跟姐姐在院子里开心玩乐,跟保姆在厨房内外尽情玩耍。玩累了,他就安静地坐在院门处的小椅子上,看着操场上的列队士兵走来走去,望着天上的白云在蓝天里飘逸聚合,他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很有趣。
1814年初,查尔斯跟随父母搬到朴次茅斯新扩建的南海区维希街39号。这是一处带有小花园的房子,房子的租金是原来的2倍。这时的父亲在职场上春风得意,家里的生活状况日渐好转。1814年3月28日,母亲生下小弟弟,六个月后,弟弟死去,查尔斯这时还懵懵懂懂。
1815年1月,因朴次茅斯政府缩减人员规模,父亲被召回萨默塞特郡,他们全家搬进了位于托特纳姆街拐角处的诺福克街10号(现为克利夫兰街22号)的房子,这是小查尔斯第一次来到伦敦。
1816年4月,4岁的小查尔斯开始有记忆了,他开始认识身边的世界了。他记得母亲总在忙碌,记得自己当哥哥了,记得托特纳姆法院路旁边有一些农业用地,还记得离此地不远处就是热闹的卡姆登镇。在他的眼里,城市的生活是很新鲜的。
1817年初,因为约翰·狄更斯的下一个工作地点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港口,所以约翰·狄更斯一家搬到了“乡下”——希尔内斯。他们一家在这里的生活鲜为人知,他们似乎在希尔内斯剧院旁边租了一栋小房子。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