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长壁采煤工法发展概述
1.1采矿工法的发展演化
煤炭是我国的支柱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长期占50%以上。长期以来,采煤工艺经历了手工采煤、爆破采煤、普通机械化采煤和综合机械化采煤等几大发展阶段,采煤工艺和采掘设备的不断升级改进,推动了整个煤炭工业向前发展。现阶段,煤炭井工开采主要分为柱式和壁式两大开采体系,我国形成了以井工长壁开采为主的开采体系[1]。长壁采煤法是以工作面的开采长度为主要标志,一般来说,长度在50m以上的采煤工作面称为长壁工作面。长壁采煤技术*早出现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初期的长壁工作面是使用坑木支护并且人工将煤装入小型矿车上,而后采用了人工掏底槽与爆破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工作面运输也使用了有轨矿车。据文献记载,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煤矿主要采用残柱式和高落式采煤方法,巷道掘进量大,产煤量少,通风条件恶劣,生产安全问题突出,资源损失严重。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部分煤矿开始采用长壁采煤法,同时制定了各项安全生产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采煤技术的进步和发展[2]。
根据回采工作面与区段煤柱、巷道掘进量的数量关系,将长壁开采体系分为121工法、111工法、110工法和N00工法,如图1-1所示。长壁开采121工法,即每回采“1”个工作面,需提前掘进“2”条工作面回采巷道,并留设“1”个区段煤柱。121工法的典型特征是采用煤柱隔离采空区,煤柱的留设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致使覆岩不均衡沉降,造成沿空巷道围岩应力集中。为了解决资源浪费问题,1937年苏联提出采用充填材料沿采空区边缘维护原回采巷道,即回采“1”个工作面,只需掘进“1”条工作面回采巷道,留设“1”个充填体岩柱,因此可称为111工法。111工法即充填沿空留巷开采方法,有效解决了资源浪费问题,减少了巷道掘进率,但未彻底改变顶板间的传力结构,属于“无煤有柱”的开采方式,充填体易成为应力集中区,充填作业与工作面开采间的协调是制约高效开采的重要因素。
图1-1长壁开采工法示意图
基于无煤柱自成巷关键技术,2009年笔者研究团队提出了110工法,即回采“1”个工作面只需掘进“1”条工作面回采巷道(另一个巷道自动形成),留设“0”个煤柱。在110工法的基础上,2016年又提出了N00工法,即开采全新盘区的“N”个工作面,需掘进“0”条巷道,留设“0”个区段煤柱,实现了无须掘进巷道和无须留设煤柱的重大升级和突破。110工法把采煤与掘进两套工序初步统一起来,使每个采煤工作面少掘进一条回采巷道,实现了无煤柱开采。N00工法在110工法的基础上,把采煤与掘进两套工序彻底统一起来,由掘进一条回采巷道变为不需要掘进回采巷道。
1.2长壁开采121工法
20世纪60~70年代,钱鸣高院士提出“砌体梁”理论,*次完整论述了采场上覆岩层压力传递和平衡方法,通过留设区段大煤柱平衡顶板压力,形成了长壁开采121大煤柱开采体系(简称121大煤柱工法),即回采一个工作面,需掘进两条顺槽巷道,留设一个区段煤柱的常规长壁开采技术体系。此工法为目前我国长壁开采应用*广泛的开采体系,为我国矿业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如图1-2(a)所示。
20世纪70~80年代,宋振骐院士提出“传递岩梁”理论,进一步解释了采场上覆岩层压力传递路径,分析了高应力区矿压的分布规律,发现了区内存在内外应力场,提出了在内应力场内掘巷,留设小煤柱[如图1-2(b)所示]的思路,形成了长壁开采小煤柱开采体系(简称121小煤柱工法),进一步推进了长壁开采技术的发展,为提高煤炭回收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1-2长壁开采121工法示意图
1.2.1长壁开采121(大煤柱)工法
1962年,钱鸣高院士提出了“采场上覆岩层围岩运动力学关系”的思路,并于1979年在大屯矿区孔庄矿现场测试中得到了验证,1981年提出“砌体梁”平衡理论,并于同年8月21日在我国“**届煤矿采场矿压理论与实践讨论会”上做报告,受到普遍认同[4]。1982年在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国际岩层力学讨论会”上宣读了“岩壁开采上覆岩层活动规律及其在岩层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把“砌体梁”理论推向国际。
“砌体梁”理论认为,随着回采工作面推进,顶板岩梁将会周期性折断,断裂后的岩块由于排列整齐,在发生回转时相互挤压,由于岩块间的水平力及相互间的摩擦力作用,形成梁式砌体结构,其结构模型和力学模型如图1-3和图1-4所示。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支护强度和顶板下沉量的计算方法,并推导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分别如式(1-1)、式(1-2)所示:
(1-1)
式中:为支护强度,MPa;为直接顶总厚度,m;为岩层容重,kN/m3;为控顶距,m;为常数系数;为支护结构的横向影响长度,为直接顶的厚度,m;为上覆岩层均布载荷,N/m;为岩块间的内摩擦角,为岩块回转倾斜角,分别为处于悬露状态岩块的破断长度(m)、厚度(m)、下沉量(m)、质量(kg)。
(1-2)
式中:为顶板下沉量,m;为直接顶悬露岩块的长度,m;为采高,m;为岩层破断后的松散系数。
图1-3“砌体梁”理论结构模型
α为岩层破断角
图1-4“砌体梁”理论力学模型
钱鸣高院士*次完整论述了采空区上覆压力传递和平衡方法,把“大煤柱-工作面支架-采空区矸石”视为顶板压力承载体,通过留设区段大煤柱平衡顶板压力(图1-5),形成了长壁开采121开采体系,为我国采矿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1-5长壁开采121(大煤柱)工法顶板岩层移动与受力示意图
1.2.2长壁开采121(小煤柱)工法
1979年,宋振骐院士依据开滦赵各庄矿覆岩钻孔观测资料,*次论述了“传递岩梁”的基本属性,1981年在美国摩根敦召开的“**届国际岩层控制大会”上进行了大会报告,并于1981年8月21日在我国“**届煤矿采场矿压理论与实践讨论会”上做报告,得到了专家的普遍认可,1982年在《山东矿业学院学报》发表了关于“采场支承压力的显现规律及其应用”的文章,标志着“传递岩梁”理论的正式形成。
“传递岩梁”理论认为,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基本顶发生周期性断裂,并形成一端由工作面前方煤体支承,另一端由采空区矸石支承的岩梁结构,其始终在推进方向上保持传递力的联系,即把顶板作用力传递到前方煤体或后方采空区矸石上,此基本顶结构称为“传递岩梁”,其结构模型和力学模型如图1-6和图1-7所示。
图1-6“传递岩梁”理论结构模型
A为**层传递岩梁;B为第二层传递岩梁;m1、m2、m3、m4为各传递岩梁的厚度,m;S为支承压力影响区;S1为破裂区;S2为塑性区;S3为弹性区;L1、L2、L3、L4、 、Ln为各传递岩梁的悬跨度,mmE为基本顶厚度,m;mZ为直接顶厚度,m;ci、ci–1为各岩梁传递至该处岩重的比例关系,简称传递系数,%/m;q为岩梁的载荷;θ为岩梁的偏转角度。
“传递岩梁”理论强调顶板运动状态对所需支护强度的影响,以及变形运动状态对煤体应力分布及采场支护结构的影响。该理论进一步解释了采场上覆岩层压力传递路径,分析了高应力区内存在内外应力场,提出了在应力较低的内应力场内掘进顺槽巷道,并留设小煤柱护巷(图1-8),大大减小了巷道压力。该理论提出了顶板控制设计方法,即通过位态方程确定顶板支护强度,如式(1-3)所示。“传递岩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提高煤炭回收率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1-7“传递岩梁”理论力学模型
(1-3)
式中:为支护强度,MPa;为直接顶作用力,N;为岩石弹性模量,GPa;为岩石容量,kN/m3;c为岩石内聚力;为岩梁的有效跨度,m;为控顶末排顶板*大下沉量,m;为要控制的顶板下沉量,m;为岩石质量分配系数。
图1-8长壁开采121(小煤柱)工法顶板岩层移动与受力示意图
1.3长壁开采110工法
为解决长壁开采体系存在的“安全、开采成本和煤炭回收率”三大瓶颈和突出问题,2008年何满潮院士提出了“切顶短臂梁”理论进而提出长壁开采110工法,即回采“1”个工作面只需掘进“1”个工作面顺槽(另一个顺槽自动形成),留设“0”个煤柱,其采场巷道布置如图1-9所示。长壁开采110工法将传统的长壁开采由“一面两巷”采掘模式改变为“一面一巷”模式,利用切落岩体作为巷帮,无须重新采掘巷道或充填高强材料支护巷道。该工法造价低廉,操作简单,并且通过切顶使巷道顶板与采空区顶板分离,切断了两者之间的应力传播途径,使其具有*立变形特征,从而使巷道附近围岩中的集中应力向煤体深处转移,使巷道处于卸压区,从而有效保证巷道稳定。
图1-9长壁开采110工法巷道布置图
长壁开采110工法利用聚能爆破和矿山压力,在采空区侧定向切顶,切断部分顶板的矿山压力传递,利用高预应力NPR锚索对巷道顶板进行控制,保证采动影响区沿空巷道的围岩稳定,利用顶板岩层压力,以及利用顶板部分岩体,实现自成巷和无煤柱开采,消除或减少事故灾害的发生。长壁开采110工法于2010年在四川省煤炭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煤集团)白皎煤矿2442工作面*次成功应用,开始了我国第三次矿业技术变革探索,成巷断面如图1-10所示。
图1-10长壁开采110工法成巷断面
长壁开采110工法是一种先进的无煤柱开采方式,其特殊之处在于无须使用人工充填材料,进一步取消了常规沿空留巷中的充填岩柱,只需对顶板进行卸压降顶,利用矿山压力和岩体的碎胀特性即可实现无煤柱开采。长壁开采110工法在提高煤炭回收率、减少巷道掘进率及提高作业安全性等方面有显著技术优势,是科学采矿的重要发展方向和技术支撑。为说明110工法的特点,将长壁开采121工法、111工法与110工法各自的主要特点列于表1-1中。由表1-1中各种采煤方法的特点可以看出,相比于其他开采方法,长壁开采110工法在安全性与经济效益方面均具有突出的优势。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