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了解底层逻辑,建立内驱力
1.1 一个人的成长曲线
我住的小区里有个叫浪浪的小男孩,比我的儿子君君(六岁)大半岁。他四岁的时候就能独自下楼玩耍,甚至还被他的妈妈允许独自穿过马路。
浪浪妈妈有一次跟我说:“早上浪浪即使睡到7:40也没关系,他可以在7:40起床,然后自己穿衣服,到了7:50就能出门,我完全不用催促他。”
我问:“那他洗澡呢?”
浪浪妈妈说:“浪浪自己洗澡,随便他怎么洗,我不管。”
浪浪的这种自主能力真是令很多父母羡慕万分。
后来再和浪浪妈妈聊天,我才窥到她的养育秘诀是慢养。
在我们家,君君洗澡是他爸爸负责的。有时候洗澡,君君会“鬼哭狼嚎”,他觉得爸爸把水弄得太烫,而爸爸坚持说不烫;或者君君还想再玩一会儿水,爸爸却想要把他拎出浴缸。
我早就期待着君君能自己洗澡,于是问浪浪妈妈:“浪浪好厉害呀,,这么小的孩子,就能自己洗澡了!”
浪浪妈妈说:“其实,我们家浪浪很早就自己洗澡了。一开始他在小盆子里面洗,后来那个小盆子坏了。我就跟浪浪说:‘我们把这个小盆子当作废品去卖掉,然后买个棒棒糖,好不好?’浪浪说:‘好的。我又说:‘那没有小盆子,怎么办啊?’浪浪说:‘那就淋浴吧。’刚开始洗淋浴的时候,他能在里面玩半个多小时,我就把浴室内的热风打开,随他玩,等他玩够了,洗澡的速度就快了。浪浪早上起床上学也是一样的。早晨,浪浪喜欢在床上赖一会儿,我也不催他,等他充分满足了,接下来就会加快速度。”
浪浪妈妈很巧妙地让孩子把盆浴改成了淋浴。她带着商量的语气让浪浪自己作出了决定。通常,孩子会更愿意遵守自己做出的决定。
浪浪妈妈任由浪浪在小区内玩耍,她自己在楼上烧饭做菜,很多妈妈们不理解,认为“浪浪妈妈心大,万一孩子跑到汽车道上怎么办?小孩子又不懂”。
我一开始也不是很理解,后来跟浪浪妈妈聊完后才知道,原来浪浪爸爸每天工作很辛苦,很晚才回家。浪浪妈妈一个人既承担了家务,又照顾浪浪,甚是辛苦。于是,浪浪妈妈就给浪浪提出了要求,划定了可以自由活动的范围——在楼下人车分流的非机动车道和楼下游乐场,以便浪浪可以在她做晚饭的时候出去玩一会儿。如果浪浪被发现超过了这个区域,那以后就不能独自下楼。浪浪妈妈刚开始也有些不放心,偷偷观察过浪浪几次后,发现他遵守得很好,这才放下心来。
她们互相信任,亲子关系也非常好。浪浪妈妈给了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而且也给了孩子一定规则下的自由,这让浪浪的部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同龄孩子中也成长得更快。
P1-3
展开
的老教师,自己的孩子一路
成长、发展都比较顺利,我
自认为对养育孩子也有着很
多的心得。但读到这本书部
分章节的具体内容时,还是
被深深地吸引了。本书不仅
是一部育儿宝典,更是心灵
的灯塔,引导读者去思考,
怎样帮助孩子奠定好自由幸
福人生的基础。可贵的是,
本书文字深情细腻,加之有
很多生动、真实的案例,可
读性很强。愿更多年轻的父
母能阅读受益!
——陆林珍(苏州工业园
区新城花园小学校长)
最好的养育,是父母永
远不放弃自我成长。韦老师
是一名优秀的母亲,更是一
名优秀的教师。什么是“内
驱力”,如何调动孩子的“内
驱力”,相信在看完这本书
后,你一定会有所启发!
——史雁(苏州工业园区
星海小学德育处副主任)
作为作者的老友,同时
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认
真拜读了此书。作者以深厚
的心理学底蕴,结合生动的
实例,引领我们理解教育的
真谛一尊重孩子的天性,激
发内在动力。书中每一句话
都透露出对教育的深刻洞察
和对孩子成长的深切关怀。
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爱与自由
中找到平衡点,让孩子在松
弛的环境中自然成长,拥有
自驱力,成为最好的自己。
——王燕萍(南京理工大
学教师)
韦利老师从学校和家庭
两个方面,讨论了如何“唤
醒、保护、提升”孩子内驱
力的话题,值得每一位关心
儿童心理健康的人来读一读
。
——琚诤(臻枝心理创始
人)
这本书的作者不仅是一
位资深的一线教育从业者,
擅长将教育理论与实际生活
中的案例相结合,揭示背后
的深层逻辑和原理,更是一
位出色的妈妈。书中展示了
她与孩子君君在生活中的点
滴瞬间,不仅为读者树立了
榜样,也记录了君君的成长
历程。这些真实的经历为家
长有效教育孩子提供了宝贵
的实例。
——宫俊(微软工程师)
作者有着深厚的教育学
、心理学功底,书中强调了
家长在培养孩子自驱力过程
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字里行
间透露出对孩子天性的尊重
与理解,让人深感共鸣,还
提供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结合自身的养育实例,帮
助家长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
。
——姚慧琴(苏州方维企
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