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木麻黄抗青枯病植物材料选育及其推广
0.00     定价 ¥ 1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929195
  • 作      者:
    作者:许秀玉//王明怀|责编:李丽菁//于界芬
  • 出 版 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木麻黄这一重要海滨防护林树种的抗青枯病选育及其推广应用的全过程。木麻黄以其耐盐碱、抗风固沙的特性,在海滨防护林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青枯病作为一种毁灭性的土传性细菌病害,严重威胁着木麻黄的生长与健康。本书旨在通过科学选育,提高木麻黄的抗青枯病能力,保障海滨防护林的生态安全。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木麻黄的生态习性与应用
二、木麻黄抗青枯病植物材料选育的必要性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青枯菌特性研究现状
二、木麻黄抗青枯病常见育种研究现状
三、林木抗病育种发展趋势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木麻黄青枯病抗病选育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木麻黄青枯病菌分离及强致病菌株筛选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病原菌分离
二、病原菌16S rRNA测序鉴定
三、青枯菌致病性测定
四、统计分析
第二节 两种分离方法的比较分析
一、稀释分离法
二、根系溢出法
三、两种分离方法的比较
第三节 病原菌的鉴定
一、TTC培养基法
二、16S rRNA测序鉴定
第四节 不同菌株致病性测定
一、茎段水培接种
二、小苗盆栽接种
三、强致病性菌株的筛选
第五节 青枯病原菌侵染特征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木麻黄青枯病抗性鉴定方法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试验材料
二、菌液的制备
三、接种设计及病情调查
四、木麻黄种质资源抗性评价
第二节 不同抗性鉴定方法的比较
一、不同方法的鉴定结果
二、不同鉴定方法的相关性
三、不同鉴定方法的优缺点
第三节 木麻黄抗病种质筛选
一、木麻黄种质资源抗性评价
二、木麻黄抗病种质筛选
第四节 抗病种质资源利用的意义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木麻黄感染青枯病的生理变化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试验材料
二、接种与取样
三、指标测定及数据处理
第二节 木麻黄感染青枯病的生理响应
一、青枯菌对木麻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二、青枯菌对木麻黄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三、木麻黄感染青枯病的生理响应机制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木麻黄EST-SSR分子标记开发及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试验材料
二、主要仪器设备
三、研究路线与步骤
第二节 木麻黄EST-SSR分子标记的开发
一、木麻黄基因组DNA的提取
二、木麻黄转录组EST-SSR的特点
三、分子标记的开发
四、新开发EST-SSR标记的检测
第三节 木麻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一、木麻黄种质资源DNA提取与检测
二、EST-SSR扩增效果与多态性分析
三、木麻黄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四、木麻黄优良无性系的选择与利用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木麻黄青枯病抗性与EST-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试验材料
二、DNA提取与标记分型
三、数据分析
第二节 群体结构与关联分析
一、木麻黄EST-SSR标记分型与筛选
二、群体结构分析
三、关联EST-SSR标记分析
第三节 等位变异表型效应分析
一、位点和等位片段的表型效应
二、关联标记及等位变异的应用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木麻黄成熟材料生理幼化技术研究
第一节 木麻黄采穗圃营建技术体系
一、采穗圃建设必要性分析
二、木麻黄采穗圃营建技术
第二节 木麻黄组织培养技术体系
一、材料与方法
二、外植体选择和消毒处理
三、增殖培养
四、生根培养
第三节 成熟木麻黄材料生理幼化效果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不同幼化措施对不定根发生的影响
三、不同幼化措施对扦插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四、不同幼化措施对扦插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五、不同幼化措施复幼效果评价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沿海困难立地植被重建与示范
第一节 沿海沙质基干林带植被重建与示范
一、沙质基干林带环境灾害因子分析
二、植被重建技术体系
三、示范推广
第二节 沿海岩质基干林带植被重建与示范
一、岩质基干林带环境灾害因子分析
二、植被重建技术体系
三、示范推广
第三节 小结
第九章 沿海困难立地生态修复综合评价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试验地概况
二、样地设置与调查
三、土壤样品的取样与测定
四、林分碳储量测定
五、数据分析
第二节 植被重建对沿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植被重建对林下维管束植物群落的影响
二、植被重建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三、植被与土壤性状的恢复模式探讨
四、植被重建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五、微生物群落构成的不同驱动因素
六、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植被修复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木麻黄植被重建对林分碳储量分配格局的影响
一、木麻黄植被重建成效
二、木麻黄人工林碳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三、土壤养分、植物多样性及林分碳储量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