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丰安文理
0.00     定价 ¥ 9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7865445
  • 作      者:
    编者:浦江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责编:熊静文
  • 出 版 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编辑推荐
《丰安文理》是一部展现浦江独特文化气质与基因的佳作。 本书中的四十六篇文章都是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最真切的写照,共同绘就了浦江文化的绚丽画卷。 本书犹如一把钥匙,开启浦江历史文化之门,让我们回望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相信浦江历史文化将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光芒。
展开
作者简介
浦江县社科联是在中共浦江县委领导下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是全县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是县委、县政府联系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全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展示了浦江独特的文化气质与基因,共收录四十六篇文章,分为“昭昭史迹”“历代先贤”“百年书画”“多彩非遗”四部分。
书中既有对浦江一万年前稻作文明起源、“江南第一家”孝义家风、书画兴盛传统等历史文化的回溯,也有对当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本书的出版不仅可让读者感悟先辈智慧与勤劳,也激励人们为浦江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展开
精彩书摘
回忆与期待:上山随想
蒋乐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跨湖桥文化和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发掘者。
考古人书写历史的自豪感是由衷的。有句话通俗易懂:一部人类历史,百分之九十九是由考古人写就。
对于无限追求精神生活的人类而言,时间无疑是生存维度中的重要一维。推开历史的窗口向远古凝视,恰如登上礁石眺望无垠大海,那是思想放飞所需要的空间。
上山遗址发现于浦阳江流域的考古专题调查中。故事要从2000年9月21日说起。
那天,我乘坐从诸暨开往浦江的公交车,在浦郑公路一个叫李源的地方下车,与时任浦江县博物馆馆长芮顺淦会合。之前,芮顺淦在电话中介绍了□(特殊字)塘山背遗址的位置,我们相约于此。步行约一千五百米,我们来到黄宅镇渠南村。
村南头的道路边立着一块“□(特殊字)塘山背新石器时代遗址”保护石碑。我第一次见识这个奇怪的“□(特殊字)”字——字典上找不到,浦江乡音近“括”,意为“不直”。村子中间,有几个水塘,弯弯曲曲,似连非连,因称“□(特殊字)塘”。
在地图上查看,这里正处在一个地瓜状小盆地的中心位置。浦阳江发源于西境的天灵岩,在龙门山脉的北山和南山之间从西南向东北穿过,沿途有大小支流汇入,形成半封闭的浦江盆地。盆地之中分布着一些低矮起伏的土丘。这些土丘由下蜀黄土、网纹红土堆积而成,属风成土,在数万年前的晚更新世,由遥远的黄土高原“吹”到这里。随着全新世的到来,不断升高的气温融化了龙门山脉的冰雪。冲决而出的溪流,在不断冲刷两岸土地的同时,也重塑了浦江盆地的地貌。因水土下切而彼此分割的土丘,造就了地质学家眼中的二级台地。冠名为“宅”的一个个大小村落,就坐落在这些二级台地上。恣肆于台地两侧的大小溪流,在无约束的泛滥改道和人类的活动过程中,大多废湮淤塞。□(特殊字)塘,正是这一变迁中的遗迹。
考古调查从□(特殊字)塘开始,可谓找准了历史的脉络。正是这条行将消失的古河道,引导我们走向了上山的万年之路。
2000年9月22日,我带着技工张海真和胡少波正式进驻渠南村。在浦江县博物馆老方的协调下,住在村支书周求水家。工作的第一步,是在遗址保护碑南侧的葡萄园进行探掘,但并未有所发现。第二个试掘坑转移到村口的道路边,我们终于发现了文化层。出土陶片虽然十分破碎,但还是能够辨认出鱼鳍形鼎足,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由于遗址被村庄所占,没有进一步工作的余地,对这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定位置的调查也告结束。接着,考古调查队按既定的方案,在遗址的周边展开调查。
□(特殊字)塘的西边有一群为耕地的土丘,约四五亩,高出周边的水田一米多。时值秋季,土丘上生长着油菜、萝卜、甘蔗、番薯、荞麦等植物。我们向村民赔偿了青苗费,就在中部位置布了一个一平方米的小探坑。
两天后,张海真打来电话,告知在探坑里发现了一件完整的陶鼎。我怀疑有墓葬,就赶紧从诸暨赶到现场。经过小心清理,除陶鼎外,我们又陆续发现了陶罐、陶豆等器物,均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由于探坑太小,我们无法确定墓葬的边界,就当即进行扩方发掘,终于确认了一座长方形的墓穴。
这一发现让人又惊又喜:区区一平方米范围内居然“网”到了一座墓葬,是否表明这里存在着一个密集的埋葬区?当时浙江考古界对良渚文化的范围是否过钱塘江尚有争论,如果在这里找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墓地,不就可以有助于解答这个问题?
这可是个重要发现!
一时间,我把考古调查队主要人马都调到了□(特殊字)塘山背,扩大面积探掘,不久又发现了十座墓葬,确定这里有一个良渚文化时期的墓地。从分布看,遗址区在□(特殊字)塘的东边,墓葬区在□(特殊字)塘的西边。如果这就是当初的布局,那么,□(特殊字)塘所属的古河道,至少在距今四千年前就已经存在。良渚时期的先民们临水而居,将墓地营筑在水的另一方,呈现一种有特色的聚落模式。
墓地的发现让我们信心大增。由于类似土丘在周边还有分布,我们决定扩大调查范围。第一目标即村庄北部的一个土丘。 在土丘西侧,我们简单布了一个小探坑,居然又挖到了新石器文化遗存。2000年11月15日,负责探掘的郑建明在探坑里将一片夹炭红衣陶片递给我看,陶片特征与□(特殊字)塘山背随葬陶器完全不同,勉强可以与同样存在夹炭陶器的河姆渡文化相比较。遗址的年代,也就暂定为距今六七千年。
日记里,我一度将这个遗址称为“山背遗址”。后来明白靠近遗址的自然村不是山背村,才觉不妥——这就是后来改名的“上山遗址”。
P2-5
展开
目录
昭昭史迹
回忆与期待:上山随想 蒋乐平
溯源万年:江南史前文化演进的一种观察 蒋乐平
月泉吟社:千年诗声从此传 方勇
“江南第一家”:中国儒学治家的“活化石” 郑显理 郑定财
从月泉书院到东明书院,浦江书院知多少? 何金海
赓续千年文脉 史话浦阳书院 黄照
东明书院:世载其英 贤哲代生 于文统
龙德寺塔:浦江人永远的精神家园 朱光明
源远流长左溪寺 石有才
江南好家风 浦江旭升堂 王向阳
解读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遗存 傅淑青
抗战时期的浦江“中山中学” 于文统
浦江,诗意的土地 何金海
历代先贤
“于氏七星”千古事 石有才
强至与同僚在浦江的诗词唱和 吴建炜
倪朴:平民大志一心报国 张伟文
吴莱:浦阳江上一大儒 张明
《送东阳马生序》释疑 黄灵庚
宋濂的文学圈和学术圈 朱光明
张孟兼:平生直气横秋岳 张方镇
“戚家军”中的金华子弟 李文戈
刚硬进士张元谕 张春燕
东皋心越:东渡日本的浦江高僧 贾剑挺
殷殷师生情 拳拳学子心 潘朝阳
浦江乱弹六合班班主王可诗的传奇人生 王向阳
俯仰之间石西民 石磊
百年书画
向美而生的“书画第一村” 石有才
吴溪文化:诗画浦江的璀璨明珠 胡水申 何金海
风雅嵩溪:诗情画意传至今 徐小丰
绝代才女倪仁吉 潘小年
百年书画兴盛地 白社三贤绽异彩 张伟文
天纵之才张书旂 龙渊
他的一生,短暂而绚烂 吴建明
桃李不言 润物无声——吴山明教授和山明美术院 徐峰平
宋濂书画题跋中的鉴赏观和文艺观 陈畅捷
历史尘烟话《〈送刘满诗〉卷》 江东放
新格局下的浦江书画,如何更多元更开放 吴建明
多彩非遗
浦江特色的饮食文化——从“十六横签”说起 张华
千古飘香的平民食谱 杨光洲
从“麦绳”到潘周家一根面 张放红
竹叶熏腿:最美人间烟火味 周天云
一本《中馈录》揭秘古代女子的厨艺之道 朱丽莎
浦江麦秆剪贴:方寸之间演绎传奇 张以进 朱杰超
“华夏一绝”寿溪人会 王磊
杭坪摆祭:一场独树一帜的民间庆典 江益清
浦江黄帝文化:从仙华山走向全国 洪国荣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