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身为人母(母亲的爱影响孩子的未来)
0.00     定价 ¥ 5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11781486
  • 作      者:
    作者:(英)特丽·阿普特|责编:坚喜斌//章承林|译者:高宏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由国际知名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倾力撰写的深度心理学著作。本书基于阿普特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和前沿的心理学理论,深入剖析了“难相处的母亲”这一复杂而敏感的家庭关系问题。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关系的科学框架,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实现自我成长与心理康复。
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对母爱的单一化理解,揭示了母亲与子女关系中的复杂性。阿普特教授通过详细分析愤怒型、控制型、自恋型、嫉妒型和情感缺席型五种典型的“难相处的母亲”模式,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母亲的行为模式并非单一的“爱与被爱”,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书中不仅解释了这些行为模式的成因,还探讨了它们对子女心理和行为的深远影响,让我们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自己与母亲之间的关系。
本书能够解决我们在面对难相处的母亲时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它帮助我们理解母亲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缓解因母亲行为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同时,书中提供的应对策略和心理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健康的母子关系,提升自我价值感和心理韧性。无论你是正在与母亲的关系中挣扎的子女,还是希望改善与孩子关系的母亲,本书都将为你提供深刻的洞见和实用的指导。

愤怒型母亲:她们的愤怒可能源于自身压力或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表现为不可预测的爆发,让孩子时刻处于紧张状态。
控制型母亲:她们以爱的名义过度干涉孩子的行为和选择,试图塑造孩子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
自恋型母亲:她们将孩子视为自己理想化形象的延伸,要求孩子满足她们的自恋需求,对孩子的成就和关注有着极高的期待。
嫉妒型母亲:她们无法忍受孩子的成功或快乐,因为这可能触动她们内心的不安全感或失败感。
情感缺席型母亲:她们因自身的情绪问题(如抑郁)或过度关注自身需求,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关注。
展开
作者简介
特丽·阿普特(Terri Apter)
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作家和学者,专注于家庭关系、性别心理学和个人成长领域。她毕业于牛津大学,获得心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阿普特教授长期在剑桥大学任教,致力于研究家庭中的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性别角色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她撰写了多本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书籍,如《赞扬与责备》《读懂青春期孩子的成长信号》等,这些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家庭关系和个人成长中的挑战。
展开
内容介绍
通过对人类依恋和大脑发育的最新研究,作者展示了五种类型的难相处的母亲——愤怒型母亲、控制型母亲、自恋型母亲、嫉妒型母亲和情感缺席型母亲,并揭示了每种类型母亲的行为模式。作者解释了为什么母亲会对我们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为什么我们会持续关注母亲的反应。作者还展示了如何进行 “情感审计”,以应对难相处的母亲所带来的关系困境。本书承认难相处的母亲的子女所面临的挑战,但也赞扬了他们的复原力。本书搭建了一个框架,旨在帮助我们理解为何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有时会出错,以及为何这种困境的影响会久久不散。本书应用心理学为我们揭开了过往困境如何持续影响当下生活的神秘面纱,并且为我们提供了重塑应对策略、增强复原力的有力工具。
展开
精彩书评
阿普特……冒着惹恼那些将“母爱”浪漫化为本能和普遍情感的人的风险,清晰且有说服力地描述了孩子们体验到的最重要的依恋关系的框架。
—— 《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
阿普特的建议将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母子关系,并制定策略来调整反应和期望……任何与母亲的关系有问题的人都会在这里找到共情以及用于疗愈的方法。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这是一本明智、理智的书,是自我审视的良好起点。
——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这是我读过的关于人类心理学最明智、最清晰的阐述。
——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心理学家
展开
精彩书摘
五种常见的困境模式
在困难的关系环境中长大的人,都会对以下困境感同身受。虽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境都是独特的,但困惑、胁迫以及混乱感是其共同特征。虽然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将过去从我们的生活中抹去,但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动态中看到普遍的模式可以带来洞察力,而洞察力是克服其负面影响的关键。根据我们经历的核心困境,产生了五种“难相处的母亲”或困难的人际关系环境类别。每个类别都有其独特的控制方式、独特的理由、独特的诉求以及独特的威胁。
愤怒
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过愤怒来制造关系困境。父母运用愤怒来控制、威胁并限制孩子的行为。
所有父母都有生气的时候,而当父母表现出愤怒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感到难过,不论这种愤怒是偶尔的、短暂的,还是频繁的、持续的。父母在感到疲惫、承受压力,或是对如何管教孩子感到迷茫时,往往容易生气。当孩子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时,父母可能会假装发火,以便迅速引起孩子的注意。“别碰那个!”当孩子伸手去碰正在加热的水壶时,父母会大声呵斥,孩子被父母的声音吓得大哭,却对自己差点被烫伤的事实毫无意识。愤怒还代表着不认可,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原始形式。愤怒的声音尖锐而阴沉,仿佛在传达:“这是错的”“我不同意你这样做”。
愤怒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愤怒给自己带来了不适,他们会努力探究是什么触发了父母的愤怒。这也是他们了解哪些是可接受的行为的途径
难相处的母亲:常见模式
之一。他们学会了通过展现悲伤、懊悔或施展魅力来化解父母的愤怒。愤怒成为他们日常游戏的一环,其中,玩偶或动画角色会大声嚷嚷、责备甚至威胁对方,随后要么暴力相向,要么重归于好。孩子们会自言自语地讨论谁“生气”或“发火”,谁“不乖”。他们要留意、思考和管理愤怒——无论是自己的愤怒,还是父母的愤怒。
然而,当父母的愤怒既强烈又难以预测时,孩子们便难以掌握避免愤怒的规则。在某些家庭关系中,愤怒成了父母与孩子互动的主旋律。无论是潜伏的还是活跃的愤怒,都会给整个氛围带来阴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总是对情绪的爆发保持高度警觉。他们难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的愤怒之间的联系——很多时候,这种联系也确实不存在,因为父母可能会打着合理惩罚或教育的幌子,把孩子当作发泄自己长期压抑的愤怒的工具,而实际上,这些愤怒可能与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无关,更多地源于父母自身的生活压力。父母可能会告诉孩子:“我生气是因为你做错了事。”但真相是,孩子只是父母受挫情绪与不满的发泄对象。
父母不可预测的愤怒所带来的长期压力会对孩子的生理健康产生影响,从而降低他们对压力的承受力。当孩子被持续的焦虑包围时,他们幼小的大脑在形成调节情绪所需的心理回路方面就会受到阻碍。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最需要学会自我安抚和控制反应的孩子,往往最缺乏这种能力。长期的压力对幼小的大脑是有害的,会损害其至关重要的功能:学习如何整合和调节思想与情绪。
有时,孩子会通过解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使“妈妈生气了”的想法与所有感受割裂开来。他们通过构建“石墙”般的防御机制来应对父母的愤怒带来的痛苦——这种痛苦伴随着不被认可的联想、被抛弃的潜在威胁以及危险的信号:将自己化作一堵石墙,你将对外界的一切感受无动于衷。然而,作为一堵无感的石墙,你也将无法理解和正视自己的情感。
有些孩子可能会对母亲的愤怒时刻保持警惕。危险无处不在。即便是在看似安全的家中,面对母亲不可预测的情绪攻击,她们也会感到孤立无援。这种无助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羞耻,觉得自己理应承受这份痛苦。而有些孩子在目睹母亲被愤怒吞噬后,便无法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仿佛置身于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之中,这种紧张感或危险意识会削弱他们理解自我和他人的能力。
控制
第二类难相处的母亲是控制欲过强的母亲。诚然,所有父母都需要管理、教育孩子,引导他们的行为。孩子需要父母明确是非,界定哪些行为可接受,哪些不可接受。
难相处的母亲:常见模式
在他们学习如何面对挫折和失望的过程中,父母的支持至关重要。养育孩子确实需要大量的控制、说服和榜样作用,但必要的纪律和社会化控制与剥夺孩子个性的过度控制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
控制欲过强的母亲会对孩子有着极其具体的期望,包括他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应该(或不应该)取得哪些成就、应该持有何种想法和感受。通常,这类母亲会将自己的不妥协视为一种坚定与指导的体现。然而,一旦这种不妥协成为母女(子)间交往的常态,且母亲被视为孩子经历合理性的唯一裁决者时,这种不妥协便显露出其破坏性的一面。一个不妥协的母亲可能会打着原则的旗号,拒绝倾听孩子的声音,拒绝向孩子学习,这实则是在贬低孩子的经验与智慧。
为了迁就母亲的控制欲,子女可能会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甚至压抑自己作为有独立欲望和需求的人的自我意识。在此情境下,个人的选择变得无足轻重,因为按照孩子的喜好行事会威胁到其与母亲的关系。孩子甚至觉得自己没有必要认清自己的欲望,因为对最重要的人来说,“这是我想要的”毫无意义。
母亲的不妥协使得真正的沟通遥不可及,或者根本不被重视。有些人或许能在父亲、兄弟姐妹、朋友、老师或恋人等其他倾听者那里找到慰藉,通过与他们的亲密关系培养自我反思与表达的能力。但即便如此,他们心中仍会有一种深深的背叛感:“母亲的回应对我至关重要,为何她却选择拒绝倾听?”以及“为何母亲口口声声说爱我,却试图将我塑造成另一个模样?”。
自恋与嫉妒
难相处的母亲的第三与第四类特征深深植根于两种相互交织的心态之中:自恋与嫉妒。在一个自恋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母亲强加给孩子一项任务,那就是成为一面奉承并颂扬她的镜子。孩子之所以有价值,仅仅是因为他们支撑起了母亲摇摇欲坠的自尊。孩子面临的困境是:“要么崇拜我,证实我的伟大幻想,否则你将被视为对我毫无价值的低等存在。”在这样的压力下,孩子不得不牺牲自己的需求,成为母亲自我满足的垫脚石。或者,孩子被赋予了充当满足母亲自恋需求的代理人的重任。然而,由于这些需求既不切实际又变幻无常,无论孩子取得何种成就,都无法真正令母亲心满意足。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孩子很可能会觉得自己永远是个失败者。
嫉妒无疑是孩子可能遭遇的最令人感到困惑与不安的母爱回应之一。在嫉妒的阴影下,孩子的成功反而会对亲子关系构成威胁。嫉妒,这一奇特且往往不被承认的情绪反应,其根源在于对他人幸福或成就的怨恨。有时,孩子的快乐或丰富的想象力就如同成功一般,轻而易举地触发了母亲的嫉妒之心。母亲内心未说出口的想法是:“为何我深陷痛苦她却能享受快乐?”“为何我的世界如此狭隘,她却能自由翱翔于想象和好奇心的天空?”“为何我满心沮丧,她却能乐观以对?”。由于嫉妒往往指向我们与之相比较的人,因此,相较于儿子,女儿更可能成为母亲嫉妒的对象。“我自己都不快乐,她凭什么高兴?”是嫉妒背后的扭曲心态。当孩子逐渐察觉到父母无法以孩子的快乐为乐时,所有的快乐都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
忽视
难相处的母亲的第五种类型是各式各样的忽视。“忽视”这一概念所涵盖的行为范围极为广泛。它既可以是因疏忽大意而导致的对孩子缺乏关注,也可以是极端恶劣的忽视,涉及对孩子系统性的残忍对待,如剥夺孩子的食物、行动自由、教育机会和医疗保障。有时,忽视源于母亲的成瘾行为,此时,孩子将生活在一片混乱之中,因为母亲的嗜好彻底掌控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孩子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要么照顾我并满足你自己的需求,否则我们都将因你的无能而毁灭。”成为照顾者的孩子或许外表显得成熟且自控力强,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常常充满了无助和恐惧。他们的能干往往是以牺牲童年那份纯真好奇与探索精神为代价的。
另一个引发忽视的因素是抑郁。抑郁的母亲往往难以相处,因为她们对孩子的关心减少,反应也变得迟钝。在这样的情境下,孩子可能会幻想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提振母亲的精神,从而陷入一种困境。然而,无论母亲的不快乐或无能是出于何种原因,它们都给孩子带来了这样的困境:“要么你想出办法来治愈我,要么我就消失。”母亲的抑郁甚至可能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情绪上的“死亡”。
情境与条件
当一段关系出现问题时,很难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一方。当两人或多人聚在一起互动,并发现相互间的共鸣或不和谐时,便会出现难相处的关系。正如孩子在特定的动态环境中可能变得“难相处”一样,母亲同样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得“难相处”:两人紧密相连,彼此影响着对方的反应,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解读着对方的反应。有些母亲的性格特点和习惯可能增加了她们与每个孩子建立难相处的关系的可能性,但通常,同一个母亲的两个孩子对她的感受大相径庭。面对母亲的怒火,一个孩子或许能保持冷静,而另一个孩子则可能吓得浑身颤抖。一个孩子可能会激起母亲的愤怒或依赖,而另一个孩子则可能唤起母亲的同情与耐心。母亲可能会对女儿提出服从的要求,但对儿子不加约束。她可能会对某个孩子施加压力,要求其刻板地符合她那雄心勃勃的期望,却允许另一个孩子放任自流。一位母亲可能期望一个孩子成为她的照顾者,而同时给予另一个孩子全力支持。对于不同的孩子而言,同一个母亲可能时而显得难以相处,时而又足够慈爱。
性别、性格、出生顺序等因素都会对这种复杂且互相影响的纽带产生影响。基因亦是如此,它调节着情感环境。携带“坚韧的蒲公英”基因的孩子可能对父母的情绪波动、反复无常以及否定态度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而携带“兰花”基因的兄弟姐妹则更容易受到困境的影响。这类孩子可能对恐惧高度敏感,即便是微小且转瞬即逝的愤怒迹象也能引发他们强烈的焦虑。因此,对于同一个母亲的不同孩子来说,他们所处的情感环境大相径庭。
母亲自身也会经历变化与成长。一位母亲可能为四岁、乖巧且渴望取悦她的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情感环境,但对于十四岁、对她提出批评并持反对态度的孩子来说,她却可能成为难相处的母亲。一位母亲可能对三十岁的女儿展现出欣赏、信任和支持,但在女儿十五岁时,母亲自身的自我怀疑却可能引发愤怒和控制欲。然而,有些关系在人的一生中始终难以调和。有些关系虽然仅在孩子人生的某一阶段显得难以相处,但其影响却可能持久存在。甚至,即便母亲已经离世,她的孩子也可能仍然无法摆脱她曾施加的困境所带来的束缚和痛苦。
我们与母亲的关系质量,在我们离开家庭、走向独立之后,仍然会长期影响我们的幸福感。尽管艰难的童年经历可能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但它们并不会永远决定我们的情绪、思维模式或精神生活。许多与母亲关系极为紧张的人,往往都事业有成。他们在各行各业中获得了自信和能力。很多人正是因为与母亲关系紧张,才练就了一身本领。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往往充满了强烈的愤怒与抗争,他们本能地知道这些情绪合情合理,但理智上却可能不愿去探究和接受。他们努力理解并表达这些经历,却常常因关系紧张带来的种种混乱而陷入迷茫。有时候,与其费心解决难题带来的困惑,不如干脆对其视而不见。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这些问题,提供反思旧伤口的新视角,并表明无论年龄几何,都能找到应对这一棘手困境的新策略。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难相处的母亲:常见模式
难相处的母亲各有各的难相处之处
难相处的母亲的瞬间写照
两难抉择
原生体验
五种常见的困境模式
第二章 母性力量背后的科学
年轻的大脑
学习与爱
母爱之焦点与调情
爱的参照点
深入剖析难相处的母亲的瞬间写照
心理化
心理化与情绪智力
映照
理解的意义
第三章 愤怒型母亲
01 愤怒的力量
制造两难境地
爱与排斥:经典的双重束缚
棘手的日常
02 恐惧的科学原理
大脑的情绪管理学习之道
压力环境对情绪管理的阻碍
亲历父母的愤怒
孩子如何管理恐惧
03 愤怒的深远影响
情绪、记忆与恐惧的影响
审视父母愤怒的影响
为何理解很重要
第四章 控制型母亲
用恐惧来管控
轻蔑式控制
两难抉择:发声还是逃离
谁是我的故事的主宰者
以纠缠作为控制手段
控制文化下的育儿模式
审视我们的关系及其影响
第五章 自恋型母亲
大自我还是脆弱自我
安抚自恋型母亲
纵容自恋者
孩子成为父母自恋的替代品
喜悦与绝望的交织
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影响
叛逆与决断
自恋的混乱本质
审视自恋型父母的影响
借审视之光,重塑自我之旅
第六章 嫉妒型母亲
嫉妒的双重束缚
我不想让你拥有我无法拥有的东西
反弹效应
差异即危险
逃离之路,荆棘满布
母性嫉妒:一部文化史
审视父母嫉妒的影响
第七章 情感缺席型母亲
“在场”与“死亡”
抑郁
产后抑郁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模仿抑郁的母亲
抑郁的隔离
减少伤害
修复一切
持久的影响
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反应
审视情感缺席型母亲带来的影响
第八章 我是否是一位难相处的母亲
难当的母亲
是难相处的母亲还是真实的母亲
关键差异:洞察与无知
维持缺乏洞察力状态的常见策略
难相处的母亲与其童年经历
爱的重复模式
幽灵般的记忆
“难相处的母亲不会学习”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自我审视指南
审视你的防御机制
第九章 复原力:克服难相处的母亲的影响力
内心的悖论
试图理解/
克服难相处的母亲遗留的影响力
故事的力量
相对的康复
继续进行情感审视
致 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