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礼治三千年(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精)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0245203
  • 作      者:
    作者:顾涛
  • 出 版 社 :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编辑推荐

1.一部关于礼治的细致、全面之作。本书详细探讨了礼治的历程,从不同的剖面,将读者带入传统社会的治理、相处等细节中,从而可以帮助当下的读者理解礼,思考礼。

2.作者顾涛,现为清华大学日新学院院长,多年来深耕传统礼学,其行文思维严谨,论述要言不烦,图文并茂,帮助读者深入这一论题的腠理,获得与众不同的收获。

3.本书制作精良,典雅大方。


展开
作者简介

顾涛,1978年生,江苏无锡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清华大学日新书院院长,清华大学第十三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曾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近期研究偏重于中国制度史、礼学史、汉唐边疆。著有《中国的射礼》(2013年)、《汉语古音学史》(合著,2016年)、《汉唐礼制因革谱》(2018年)、《耕读经史》(2021年)、《礼学翠微:由小学通往经学史学》(2022年)、《礼治三千年: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2025年)等。发表论文、随笔、书评等百余篇。开设课程“孔子和鲁迅”(校级通识荣誉课)、“古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史记》研读”、“《通典》研究”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是一种旨在维持特定社会政治文明秩序的制度。中国传统社会也是礼治的社会,但是礼治与法治并非完全对立,它本身有一个庞大的体系。本书作者以此为方向,费十余年之精力,撰著此书,既探究礼法枢要,从六经和历代典章中梳理“礼”和“法”,又呈现礼之本、礼之义以及礼法接轨,爬梳出婚礼、射礼、封禅礼等的含义与影响,扩及礼俗、礼法的演变和应用,并最终上升到礼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命题获得了当下的生命力。本书细致考索礼仪、礼俗以及影响后人理念的礼教等,给予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以文学作品来讨论社会历史问题,法学界已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并有学者在理论上进行过总结与评论。我认为苏力以电影《秋菊打官司》和《被告山杠爷》为对象展开的农村法治现状分析堪为成功的典范。在苏力看来,“以文学艺术作品作为素材来进行法社会学研究不仅完全可能和可行,而且具有一些独到的优点” 。哪些独到的优点,到了他十年后出版《法律与文学》的时候,做出了明确的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故事,由于其浓缩和象征性,反而可能为宏观理解和把握历史提供一种以史料为中心的传统史学难以替代的进路。” 如今我们要讨论的新乡绅问题,尤其是对于探索新乡绅的内心世界,以及乡绅与村民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文学作品的优势进一步显现出来,这是大部分史料,即使是回忆录、访谈和口述等都很难匹及的。

刘庆邦与贺享雍可以作为当代乡土小说家的两位重要代表。刘先生曾以《平原上的歌谣》(2004)、《遍地月光》(2009)等乡土小说享誉文坛,《黄泥地》的问世可以看作是他的乡村三部曲构建完成的标志。刘先生 19 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之后又有煤矿工作的经历,多年来对乡村的体察与发掘到《黄泥地》中房国春形象的塑造,可谓臻于时代的巅峰。贺享雍则在 1996 年即创作出川味长篇乡村小说《苍凉后土》,同题 19 集电视连续剧使其在民间赢得了口碑。近五六年来,贺先生反刍前半生在农村务农、工作的切身经验,全力投入叙事体长篇系列小说《乡村志》十部的写作,《人心不古》即是其中第三部。两位作家一在北京,一在四川,几乎同时各自进行着独立的创作,两著差不多同时发表。《黄泥地》中的房国春和《人心不古》中的贺世普,一个是县第一高中的高级教师,一个是县重点中学的校长,两人均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县上的人脉与社会资源也比较丰富,一个在房户营村,一个在贺家湾,无疑都属于“功成名就的中老年人”的代表。刘庆邦在小说中已明确指认“房国春之所以热衷于管村里的事,是他有乡绅情结”,而贺世普,形象一呈现出来便被学者称之为“现代乡绅”。两个人物形象,基本上可以合二为一。

房国春与贺世普回乡后所取得的绩效,应当可为新乡绅们鸣锣开道。贺世普从县中校长的职位上退休,家乡的村书记便请他回老家,新成立村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并出任组长。贺世普回乡后确曾大展身手,在调解贺中华、贺长安两家纠纷(险些酿出人命)、整治村里公共卫生、组织春节戏班演出、阻挡强挖村头古树等村中大事上,体现出了连村书记在内任何一个村内人员都无法取到的成效。用村书记的话说:

贺中华和贺长安两家的纠纷我调解了大半年,路跑大了,嘴巴磨起了果子泡,他们一点也不理睬我。可昨天老叔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他们的纠纷给摆平了!所以我说老叔是啥子水平?那可是飞机上挂茶瓶—高水瓶(平)!老叔随便拿张纸画个人脑壳,都比我面子大!

贺世普的“面子大”“高水瓶”,在房国春身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由于房国春在房户营村德高望重,村里出现一些连村干部都处理不了的纠纷,他能妥善处理”,在村民们眼中,“他是房户营村最有胆量的人,最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堪称是房户营村的中流砥柱”。 这便是新乡绅所具备的典型特征,他们见多识广,曾经叱咤过风云,曾经站在聚光灯下过,如今回乡博得的面子、所具有的威望、背后的柱础正是来自徘徊在一亩三分地中的村民们对他们的钦慕、羡艳、攀附……


展开
目录

序 /美]韩大伟(David B. Honey) 

卷一  礼法枢要 

引 言  

一、礼与法的语源和“经礼为法”的观念形成  

礼因于祭的同源词群系联   

释“巫”的分派和礼分经、曲  

兵刑合一和法的词义引申  

《管》《荀》《韩》的礼与法:外延伸缩和概念交错  

“经礼为法”的观念形成  

二、“六经皆礼”说及其延伸路径  

学说证成:刘师培—陈锺凡  

寻绎推理的三条思路  

思想史抉原:发轫于章学诚  

延伸路径及其所召唤的  

三、《周礼》的赋税制度及其与法家的关系  

重审《周礼》作于法家说 

《周礼》“双重征税”说、“税率繁重”说的产生  

《周礼》的赋税制度:《地官》官联三十职  

田税轻重与口率均赋:论郑玄方案  

《周礼》与“周家法度”:从法典的意义上重新展开  

四、制度史书写的《通典》模式  

《通典·礼典》的定性与认识转变  

“周制”建构:熔铸经传,约为法理  

统括“故事”:主动脉、大关节和制度的分蘖  

钞謄抑或新裁:从《大唐开元礼》到《开元礼纂类》  

制度史书写的《通典》模式  

卷二  问礼之本 

引 言  

五、古典婚礼根植于人之情性  

古典婚礼仪节之三节段与二原则  

古典婚礼所蕴含的核心观念:“合体”与“孝顺”  

由婚龄与婚期之聚讼透射出的情性观  

婚礼改革当为人之情性张本  

余论:礼学的一摊事务  

六、射以观德的礼义生成  

“六艺”之射教于大学抑或小学  

乡射会民乃礼化社会之有效途径  

“持弓矢审固”的射法研求  

揖让以“相人偶”见射礼之情性诉求  

三番射渐趋渐进以臻和容之境 

弓矢取挟与释获法所见威敬、乐群之道 

射礼当归入五礼中的嘉礼 

七、“祭为四本”说的结构与指向 

唐文治的经学与礼学 

何为“四本” 

礼教为中国的宗教 

祭礼洗心的心路历程 

礼学经世的归宿 

八、封禅礼的经学意旨 

封禅“非古”“不经”说检讨 

纬学对封禅礼义的建构 

从六经经文推导封禅之义 

《封禅书》作为“八书”之一的制度设计 

作为国家法的封禅及其蝉蜕化 

卷三  兴于礼义

引 言 

九、魏晋以降的礼俗与观念变迁 

《北齐校书图》中的五人坐姿 

踞食:一种坐姿成为政治事件 

“跪坐”“踞坐”的分水岭 

裂变之口:“礼教之反动” 

社会与制度的结构性变迁 

十、六朝人精于礼学:以何佟之为例 

六朝经学:中衰乎?兴盛乎? 

      何佟之的修礼大业 

何佟之议礼二十二则 

庐江何氏之经学积成 

回到汉唐经学的现场 

十一、乡礼的礼义及其历史演变 

《仪礼》所见乡饮酒礼的礼义 

乡礼是周代乡治精神的结晶 

汉唐以来乡饮酒礼的重建 

乡礼“鸠占化”的两条路径 

乡礼的再变质 

十二、祭祖的礼仪层次及其与佛教的互渗 

“祭拜祖先”作为佛耶分水岭 

祭祖礼四段二十节中的“尸” 

立尸之礼义内核所铺展的仪节 

汉以后祭礼的谱系和佛教因素的渗入 

儒佛弥散:“落狗彘之下”还是“基层的活力” 

卷四  礼法接轨

引 言 

十三、百年来反礼教思潮的演生脉络 

清末新修刑律误遭弹驳催使“礼教”被架上审判台 

章太炎《尊荀》《订孔》之“刍狗”为反礼教凿开门户 

衍成激流的“清道夫”吴虞之思想趋向解析 

鼓吹反礼教之余波三迭与再度张扬 

“列文森问题”的阴霾 

十四、礼法断层的发生学谱系 

礼法断裂的历史现场 

礼法断层的一个标本:严复译《法意》 

开闸者福泽谕吉的冲击波 

黜“礼”的延续与礼法接轨的困境 

十五、蒲士性别伦理观在中国的传播 

妇女解放受质疑在中国的肇端 

蒲士在妇女运动之积弊中辟一新境 

从性际异质论到女性人格论的伦理逻辑 

新贤良论战中的蒲士映像 

性别伦理观之蝉蜕:潘光旦的“位育论” 

一千件婚恋的微观史 

十六、乡绅之治及其东山再起 

呼唤新乡绅的背后 

房国春和贺世普:两位新乡绅 

陈庄长葬礼的礼意 

韩丁问题:难以逾越的坎 

余论 礼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 

主要参考书目 

致 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