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说话,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正如我在前言中提到的,每个人的说话能力都可以通过掌握一些沟通技巧或窍门得到显著提升。死记硬背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要想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巧,最快的方法就是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经过我在工作中的长期观察,会说话与不会说话的人的区别往往体现在个人意识上,而不是沟通技巧上。
人类的行为是思维方式的具象化。简单地说:正确的思维指引正确的行动,而错误的思维只会得出错误的答案。
在本章中,我将为大家揭示不会说话的人共有的思维习惯。
我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的那些沟通技巧,则是正确思维的具象化。你可以通过重新审视自己在商务沟通时的思维方式,带着“以前是我想得不对,以后就这么改进”的意识去学习,这样掌握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反之,如果只是记住了技巧本身,而没有改变思维方式,你很可能还是无法将这些技巧合理地运用于实际中。
当看到本章列出的四个特征时,你可能会有“我好像全被说中了”的感觉。不过不用担心,很少有人从一开始就能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
了解自身的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进而掌握沟通的技巧,相信在一连串连锁反应之后,你一定能把自己的工作完成得更好。
忽视了听者的心情
沟通不顺畅的最大原因是你忽视了对方。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明明就在和对方说话,何来忽视呢?由于紧张或缺乏经验,又或者是欠考虑或粗心,人们容易忽视一个沟通时的重要原则,那就是考虑对方的心情 = 以对方为核心。
曾经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害怕话题中断导致双方陷入沉默,我总是会语无伦次地说个不停,只为了让话题延续下去。
这是一种被“我必须说话”的思维定式所吞没,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说话”和“如何说话”的表现。因此,我想把如何培养这种意识作为本书的开场。
当你在烦恼该如何说话时不妨问一下自己:
我接下来是为了什么目的而说话?
对方听到我说什么内容会感到高兴?
换言之,要养成重新认识你的说话对象以及说话目的的习惯。仅靠这两点就能对你的说话策略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本书中,我们将会反复针对说话对象和说话目的进行思考。
良好的沟通必能使听者受益
那么,什么样的沟通才算是良好的沟通呢?可以是内容简洁、传达准确,又或是易于理解等,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定义。
有些时候你认为自己已经表述清楚了,但由于某种原因,对方并没有理解。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你的沟通方式是以自我为核心的。
例如,在介绍一款产品时,销售员有两种推销思路。一是:“如果您使用这个产品,一年最多可以节省10万日元。”另外一个是:“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开发这个产品。”这两种介绍方式,哪一种会让你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呢?
想必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吧。这是因为说话人站在“倾听者第一”的立场上,为对方展现了他们能获得的具体利益。
当然,也许有人会对产品开发的故事感兴趣。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对方的关注点,一味地表达“请听我说,我们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开发出了这款产品”,就会给人留下只顾自己的印象。
良好的沟通必能使听者受益。换言之,当对方接收到可能对自己有益的信息时,他们会更愿意听你说话。正是因为“有利可图”,对方才会在听到你的介绍后有所行动、改变想法或是掏腰包。如果最终对方获得了预期的收益,那么他们对于说话者的评价和信任度也会随之提高。
P4-6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