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媒体传播的创新与探索
0.00     定价 ¥ 7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4243970
  • 作      者:
    刘思遥
  • 出 版 社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物联网技术、通信技术,以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为传输渠道,再加上计算机、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设备,达到满足用户信息储存要求、信息沟通要求以及信息传播要求的新型传播形态与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
  新媒体在整个媒体行业中所占据的地位,使其能够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价值也越来越高。当前快速发展演变的网络时代催生了新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某些局限,促使传播方式更加灵活。首先,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并不只是单纯地以文字的形式来进行传播,而是可以在其中适当增加一些图片、视频等。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内容,还能够促使其实现多样化的发展。其次,由于受到新媒体发展的影响,利用手机或计算机等一些移动终端逐渐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快速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新媒体需要有生命力。这主要依托先进的科技以及具有前沿性的不断创新的精神。能从迎合人们休闲娱乐以及获取信息的需求出发,并紧跟时代步伐,随时随地满足互动性表达需要以及更个性化、人性化地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媒体才是有生命力的,新媒体的创新与探索将促进各个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新媒体传播的创新与探索》首章为新媒体概述,分别介绍了新媒体的含义、新媒体的特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个方面的内容;《新媒体传播的创新与探索》第二章为新媒体传播,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依次是新媒体传播的主体、新媒体传播的特征、新媒体传播的优势;《新媒体传播的创新与探索》第三章为新媒体传播的创新,分别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依次是传统媒体传播的颠覆、新媒体传播的理论构建、新媒体传播的辩证思考,《新媒体传播的创新与探索》第四章为新媒体传播的探索,依次介绍了新媒体传播与数字技术、新媒体传播与文化、新媒体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传播与经济四个方面的内容;《新媒体传播的创新与探索》第五章为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新媒体传播互动化、新媒体传播个性化、新媒体传播智能化。
展开
精彩书摘
  《新媒体传播的创新与探索》:
  (一)数字电视带来的变化
  现在电视台用于制作电视节目的设备大部分都是数字设备,分配给演播室和各站点之间都是数字化的信号。不过观众接受的一般是模拟信号,这是因为观众通过卫星广播或有线电视收看节目,处于信息传输终端,除了信息传输终端,其他各个环节都是在数字领域完成的。以电视新闻为例,在新闻发生现场,记者利用数字摄像装置采集信息,通过数字卫星传输装置将其回传到节目组;节目组利用数字化设备对信息进行解码,随后再利用数字化设备剪辑演播室中录制的节目,接着数字化的新闻影像再被数字化地传输到世界各地;最后直接传输数字信号给部分观众,或转换数字信号为模拟电视信号发送给另一部分观众,目前,这最后一步也正在进入全面数字时代。
  那么,与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1.更高质量的图像和更多的频道
  数字电视可以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二者比较就像CD与录音带,小巧而高质量的CD没有改变听音乐的方式,却极大地提高了质量。数字电视信号经过多次转接切换和远距离传输,基本不会有干扰和失真的积累,抗干扰性能强,接收图像质量好,几乎没有模拟电视的雪花、重影现象,电视画面清晰,图像效果接近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水平,伴音接近CD水平。数字电视系统主要由数字集成电路组成,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它可以实现模拟电视不易实现的高质量功能,如时轴处理、制式转换、特技等功能。数字电视也更便于对电视信号进行实时处理,以实现图像质量的改善、频带的压缩、二维滤波等功能。
  数字电视还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频道,它的频率资源利用率高,能提供数倍于模拟电视的节目量。并易于将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时分复用,充分利用数字信号的优势,如数字压缩技术的使用,可以使一个8MHz带宽的模拟电视频道,经数字化处理后,变成6-8个数字标清电视频道或一套数字高清频道。因此,通过数字电视网络,能够同时传输几百套电视节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从丰富的影视节目中自由选择。
  2.播出方式的变化
  过去的广播是面向最广泛的大众群体播出。但在信息时代,受众兴趣趋于多元化。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原本统一的社会文化结构开始分化,社会形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与人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价值观、生活观、社会观以及消费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别,不同人群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不同,虽然人们都会关注一些重要的新闻信息,但对于一些影视剧、电视综艺很难做到“口味”统一。另外,受众更关注自身的利益,权利意识也大大增强,不再关注电视业“给我看什么”,而是更在乎“我要看什么”。
  自主性、分群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为电视传播中受众中心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社会基础。电视传播者不再把受众视为一个无分别的整体,而是针对受众的不同群落和不同需求层面,分别实施特定的传播策略(即从共享型传播向分享型传播转化)。在广播电视频道和电视栏目的设计方面,或者是在广播电视台的宏观定位与电视节目的微观规划上,都开始精挑细选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为广播电视台建立群众基础。
  事实上,这种改变始于模拟电视的年代。相关学术专家与电视产业界人士对频道专业化展开过激烈讨论,认为我国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迎合频道专业化;而频道专业化需要依托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得以实现。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7月9日,实施了频道专业化改革,开设了两个专业频道,此后一些地方台、如北京电视台、湖南电视台也开始了频道专业化改革。
  而数字电视可以提供更多的频道,为大众传媒“越来越小”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使电视媒体面向个性化小群体提供服务的改革思路得以实现。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目前,中国中央电视台有16套开路播出的电视节目,并开通了一个高清晰度电视试验播出频道。16个开路频道为综合频道、经济频道、综艺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体育频道、电影频道、少儿·军事-农业频道、电视剧频道、英语国际频道、科教频道、戏曲频道、社会与法频道、新闻频道、少儿频道、音乐频道、西班牙语法语频道,2004年开播,2007年10月1日被拆分为西班牙语频道和法语频道,内容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中央电视台还开办了12个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和28个网络电视频道。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包括风云足球、第一剧场、风云剧场、世界地理、风云音乐、怀旧经典、高尔夫·网球、CCTV-娱乐、CCTV-戏曲、央视精品、国防军事和女性时尚。网络电视频道包括新闻、央视关注、纪录、旅游、历史、英语、杂技、电视剧、综艺、相声、气象、科技、美食、小品、音乐、体育、生活、卡通王国、时尚、京剧、少儿、经济、法制、教育、游戏、话剧、魔术、人物等。
  3.服务方式的变化
  数字电视取代模拟电视,数字方式取代模拟方式,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服务方式的提高,从此以后,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好、性价比越来越高。正如数字化的移动通信技术不仅提高了通话质量,还增添了新的手机功能,如短信功能和多媒体功能,数字电视也会不断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新的服务。实际上,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最大的区别不是图像及声音的改善,也不是能够为付费电视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而在于它可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多媒体家庭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个性化、互动性的服务,如交互电视、会议电视、电视商务、数据广播等,让观看者变成使用者。用户还可以获得更多混合型服务,如电视和互联网的混合资源服务,这项服务使得在电视上可以做的事情在个人计算机上也能做,反之亦然。
  4.传输手段和接收方式的变化
  数字电视的传播模式非常灵活,电视广播网络已经覆盖我国大多数地区,形成天上卫星,地面无线、有线相结合的立体覆盖网。此外,电视传输手段还包括卫星直播、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等多种新传播形态。传统的广播电视就是固定地接收,看电视时坐在屋子里的沙发上。有了数字电视,观众不仅在家中可以看电视,走在路上、坐在车上乘坐电梯时、上网冲浪时……都可以看到电视,只要想看就可以看得到。数字电视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网络、纵横交错的传播结构,几乎无处不在。
  5.盈利模式的变化
  从营销角度讲,数字电视是一个产品,是运营商提供给用户的由数字电视节目、终端收看设备以及相关服务组成的综合性产品。它包括三部分:一是软件产品部分,即数字电视节目,这部分是整个数字电视产品的核心产品;二是硬件产品部分,如数字机顶盒+模拟电视机或数字电视接收机这类的数字电视终端;三是服务,包括数字电视设备安装服务、日常维护服务、远程节目订阅、互动节目等。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新媒体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的含义
第二节 新媒体的特征
第三节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第四节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 新媒体传播
第一节 新媒体传播的主体
第二节 新媒体传播的特征
第三节 新媒体传播的优势

第三章 新媒体传播的创新
第一节 传统媒体传播的颠覆
第二节 新媒体传播的理论构建
第三节 新媒体传播的辩证思考

第四章 新媒体传播的探索
第一节 新媒体传播与数字技术
第二节 新媒体传播与文化
第三节 新媒体传播与艺术
第四节 新媒体传播与经济

第五章 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新媒体传播互动化
第二节 新媒体传播个性化
第三节 新媒体传播智能化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