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王建平
北师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二级教授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工作委员会首批注册督导师
国际认知治疗学院会士和认证治疗师
“抑郁”“焦虑”“社恐”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心理学话题,也常常在新闻媒体上占据头条。但是,到底什么是“抑郁”和“焦虑”?什么样的人会被评估为“社交焦虑症”?正常的“抑郁情绪”和需要专业帮助的“抑郁症”之间如何区分?什么样的人
容易罹患心理障碍?不同的心理障碍应该如何治疗?我们又该怎么预防?尽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话题越来越吸引社会的目光,但大众好像对这些心理障碍仍有很多疑问,对相关内容的认识也常常存在误区。
因此,科普和推广正确的、前沿的和科学的变态心理学知识之路似乎仍道阻且长。此外,在学生专业培养方面,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也在近期被新增为心理学的二级学科。该专业主要研究心理障碍及其评估,心理病理机制,心理疾病的预防、咨询与治疗,变态心理学是该
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科的升级提示我们,国家和社会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才培养,因此,规范化的教材也必不可少。在从事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教学和实践的 40 年时间中,我已经撰写和翻译过多本具有不同特色的《变态心理学》书籍。我认为本书
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其知识、体系和结构不仅非常适合大众阅读与了解,也适合心理学专业学生和心理咨询服务人员学习。
本书共包括15章,围绕现代变态心理学研究与实践逐渐展开。本书行文的总体结构为 : 第1章至第4章, 对变态心理学领域进行了提纲挈领的介绍,包括概论、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评估与测量,以及不同理论流派,为后续章节打下了基础;第5章至第14章,介绍
了具体心理障碍的诊断、机制及其治疗;第15章,探讨了与变态心理学相关的一些伦理与法律问题。本书结构清晰、详略得当,以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为标准,系统性地介绍了对变态心理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最新进展。
在全面介绍变态心理学的同时,本书还具有以下特点。
・ 综合总结诊断标准的发展沿革。本书在每一章都用单独的模块总结介绍《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与以往版本(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以及与《国际疾病分类》(ICD)诊断系统的异同,帮助读者了解这些诊断标准的演变和影响。通过不同版本诊断标准的对比分析,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变态心理学领域的发展脉络,逐步理解诊断系统背后的思路以及正常与异常边界的变化。
・ 以个案贯穿心理障碍的讲解。本书从临床视角出发,每一章都以一个个案开篇,对个案进行全面的介绍,包括基本信息、主诉、既往史、个案概念化及治疗方案。在每章的结尾,本书又会带领读者回到个案,对个案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反思。此外,在知识点讲解时,本书也会穿插其他一些简短的案例介绍。与其他偏重理论讲授的著作不同,本书将知识点嵌于鲜活的个案中,力图帮助读者对心理障碍建立更加生动的理解,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对临床实务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 探讨心理障碍的社会议题。本书在每一章节都用单独的模块与读者探讨存在争议的社会议题,包括心理障碍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这些障碍的态度和应对策略。所涉及的问题往往与生活息息相关或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引人深思。通过理论知识与现实
社会问题的结合,本书希望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变态心理学领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促进读者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思考。
综上,本书的三大特点将使读者对变态心理学及其临床与社会实践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学习和研究该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为其在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中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我和在读的学生们共同完成。所有参与的译者均修读过我教授的变态心理学及心理病理学课程,掌握扎实的变态心理学知识,这保证了翻译的专业性。我们在翻译之初便建立了翻译的协作群,结合出版社的要求,对翻译风格和用词方面进行了统一,并
提前讨论了翻译中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在具体翻译时译者定期开会,及时沟通,互相学习,讨论翻译中的问题,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术语的统一性。
本书的翻译融合了多位译者的心血。我的博士生谢童、钱文丽在我的指导下制订了翻译工作计划,并在翻译过程中监督翻译进度,把控翻译质量。各章节翻译的执笔情况如下:第1章,吴凡;第2章,钟林玲;第3章,谢童、钱文丽;第4章、第8章,黄晶菁;第5章,
刘;第6章,杜悦霄;第7章,高博;第9章、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