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旅游民俗学视野,研究泰山遗产旅游
·探讨遗产旅游叙事的作用机制及内涵
·思考遗产旅游中民俗叙事的传承与保护等问题
本书立足旅游民俗学视野,对泰山的遗产旅游进行研究,探讨遗产旅游叙事的作用机制及内涵,考察在泰山申遗前后,怎样通过叙事挖掘、提升、建构、展示其遗产价值,并探讨民俗叙事的遗产化以及不同叙事主体与叙事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思考遗产旅游中民俗叙事的传承与保护等问题。
泰山遗产旅游叙事的消费与再生产
在遗产旅游中,叙事对旅游消费者也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遗产旅游叙事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建构、宣传遗产地的价值,促成旅游者的消费意愿,而且在旅游中还可以提升旅游者的游览趣味,增强其对遗产旅游地的感知,并进一步实现重构记忆、提升自我价值的升华。同时,在另一时空,旅游者也可以成为叙事主体,其对遗产旅游叙事的再生产,是与遗产地互动的结果,是对遗产价值的传播。依托当代社会发达的网络系统,旅游者的个人叙事也集合成一个关于旅游体验的语料库,进而影响广大受众的感知和行为。
对于遗产旅游来说,重要的不仅是旅游目的地的遗产资源,还有旅游者以观赏遗产为目的的旅游动机。Yaniv Poria、Richard Butler和David Airey就认为遗产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基于对目的地的个人遗产归属感的感知。并根据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否是因为遗产的吸引)和对旅游地的感知(是否将该旅游地当作是自己遗产)而将旅游者分为三种类型:认为遗产地与自己无关的游客;认为遗产是属于自己的游客;不知道这是遗产地的游客。[ Yaniv Poria,Richard Butler,David Airey, “The core of heritag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1):238-254.] 在当代的遗产旅游中,叙事文本表达出独特的遗产认知:“世界遗产”具有更强的国际影响力和更高的含金量,利用价值更大。这种认知与事实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世界遗产”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其评定主体的地位、影响力的范围,还取决于游客对遗产的感知。只有当游客认识并感知到其是著名的“世界遗产”,其遗产价值才体现出来。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也是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书法名山、楹联名山、国家级全面健身基地[ 相关荣誉称号参见附录一(六)泰山主要荣誉称号。],更是广大信众心目中的神山、圣山。这些称号是不同话语主体从不同角度所赋予泰山的荣誉,众多的荣誉称号反映出泰山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泰山依据多元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出多种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要。
到泰山来的游客,其旅游动机是非常多元化的,来泰山的旅游者也并不全是遗产旅游者。而且即使是同一个旅游者,其到泰山的行为目的也并不是单一的。根据Yaniv Poria等人的标准,对于广大游客来说,遗产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吸引游客产生旅游动机的原因之一,但对于旅游地的感知来说,却大多不会将该旅游地当作是自己的遗产。这一点,从广大遗产地的污染和破坏就可见一斑。虽然遗产的公共性已经充分扩展,但享用的权利与保护的责任在公共性上显然并不对等。现代遗产运动是以民族国家为主导的,地方政府、遗产管理委员会等代表国家权力的政府机构成为遗产选择、命名、阐释、保护、管理的直接实践者。中国的旅游者对世界遗产的理解往往是狭义的,很难从“主位”视角来看待遗产。中国人对旅游地的感知始终处于一种“客位”视角,即使面对世界遗产旅游地,也仅是将其当作一项世界荣誉的桂冠,却绝少会有主人翁的态度去消费、尊重和保护遗产。笔者在田野调查中曾随机采访过几位游客,考察他们对泰山作为世界遗产的认知情况,结果发现有许多游客并不清楚泰山是世界遗产。综合来看,不仅旅游地政府与旅游者在对世界遗产的认知上存在差异,旅游者的认知也因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等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别。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后现代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遗产旅游者更加多元。在当代社会,中产阶层往往被认为是遗产旅游的主力,“因为只有超过平均收入,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能更好地理解遗产的意义,而更多的普通大众去遗产地不是为了体验遗产,只是把遗产地当作满足好奇心、娱乐休闲的场所。”[ 张朝枝、屈册、金钰涵:《遗产认同:概念、内涵与研究路径》,《人文地理》2018年第4期,第23页。] 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到遗产地仍然属于浅层的观光旅游,甚至有着很强的盲目性与从众心理。
纵观我们的遗产旅游,基本还处于“符号旅游”阶段,一方面,遗产旅游地对遗产价值的挖掘与表述流于表面,缺乏深度,过于注重名誉称号等外在符号;另一方面,大多数游客对遗产旅游地的认知也只停留在表层符号,仍然是走马观花式的浅层观光旅游,以在标志符号前拍照打卡为特色。对于泰山来说,“世界遗产”及其标志牌也只是一种表层的符号,而其世界遗产的价值则体现在泰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中,体现在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和瑰丽的景色中。旅游者对泰山的认知取决于其对泰山的了解与感知程度,换言之,即其对泰山旅游叙事的接受与消费程度。
考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分析其个人叙事。叙事主体与受体的划分,是基于同一时空下相对的产物,在另一时空,游客也可以成为叙事主体,讲述旅游地的种种见闻及感受,并进而影响潜在游客的旅游行动意向。传统观念中的遗产旅游叙事主要是由遗产地的文化专家与导游主导,围绕遗产本身展开阐释,往往会忽视旅游者的主体感受和体验。旅游者的个人叙事,则强调旅游者在遗产地的具身化体验,注重旅游者与遗产的交流互动过程,反映了旅游者对遗产地叙事的接受程度。所以对游客进行异地访谈及叙事文本分析,是研究旅游者感知的重要方法。
目 录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旅游民俗学视野下的遗产旅游
第一节 遗产生产与遗产保护
第二节 遗产旅游与遗产消费
第三节 遗产阐释与民俗叙事
小 结
第二章 泰山旅游的发展史与叙事资源的积累
第一节 泰山古代旅游活动的兴起
第二节 泰山现代大众旅游的发展
第三节 泰山旅游发展中形成的民俗叙事资源
小 结
第三章 泰山遗产化叙事解析
第一节 泰山遗产化历程
第二节 泰山遗产化文本分析
第三节 当代申遗与民俗叙事
小 结
第四章 泰山遗产旅游的多维叙事
第一节 文本叙事:神圣形象的建构
第二节 口头与行为叙事:表达神圣
第三节 景观叙事:神圣空间的生产
第四节 表演叙事:神圣仪式的展演
第五节 影像叙事:神圣形象的传播
小 结
第五章 泰山遗产旅游叙事的消费与再生产
第一节 旅游前:遗产叙事的记忆
第二节 旅游中:遗产叙事的消费
第三节 旅游后:遗产叙事的再生产
小 结
第六章 泰山遗产旅游民俗叙事的弱化与异化
第一节 泰山遗产旅游民俗叙事的弱化
第二节 泰山遗产旅游民俗叙事的异化
小 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件一:相关表格
附件二:泰山民间叙事文本选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