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和合之韵: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
0.00     定价 ¥ 7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40639728
  • 作      者:
    李馨,刘容辰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二十余年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研究的思考和总结。全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从“和合”的视角,回顾了中国古典舞的创建过程。第二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探寻“体”与“用”的关系,提出“体用同源”的研究理念。第三章提出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的核心概念和技法规律。第四章主要阐释了中国传统身体文化培养中身体各部位运动要领与技法规律。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身韵的教学阶段与教材组织。第六章通过细致分析三圆动律视角下的多元元素与各异动律,并合理组织相关教材,将这一理念切实融入教学实践之中,进而构建出一套条理清晰、效果显著的教学流程。本书概念精确简练,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步骤具体详实,图文并茂,个别动作分解还配有音视频,是研究古典舞不可多得的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和合之美 韵动舞律
  第一节 和合
  “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合”是应合、相合、契合;“和”是融合、谐和、中和。“和合”文化对中国古典舞身法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和”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生命精神。一个民族要想顶天立地,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应该珍视基于生命智慧的自我创造以及源于民族文化智慧的理论思维。“和”文化中就蕴含着这样的生命智慧与文化智慧。
  “和而不同”是和合文化的另一层寓意。“和”不仅仅指一般意义上的“谐和”,更包含了对立因素的平衡、协调,融洽统一。舞蹈之“和”的前提与基础是“合”,“合”是舞蹈形式美之形式,而“和”则是超越于形式技巧之上的审美追求。基于“合”,方能体现出“和”的哲学意蕴与审美境界。 
  从“和合”文化的视域探寻中国古典 舞身韵与身韵教学研究,是推进体用合一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古典舞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语言体系的实施路径。
  中国古典舞的创建历程,始终围绕着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语言体系这一核心目标。老一辈中国古典舞开创者明确地表达对此孜孜以求的追寻,致力在知行合一中推进中国式身体表达的系统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深入剖析古典舞蹈的内涵与外延,探寻其文化渊源与底蕴。
  “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的内核是具有中国文化身体言说特性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是通过依附于动作体系的技法规律而显示于身体动态的文化表达,是置身于传统整体文化观视域下的具体呈现。叶宁认为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应该将其置于“继承传统”的整体文化观下,“从参加教材整理的实际工作中,接触到一些问题,同时也听到有关这些问题的争论。我感到有些问题限于教材范围内来讨论,不可能找到它的本质,需要联系对继承传统的整个看法来探讨研究”。对于中国古典舞教材的整理,不仅是对具象舞蹈动作的规范,更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传承。中国古典舞的第一代实践者在其艺术生涯中,始终致力于不断反思与创新,以人生阅历和艺术实践为基石,不断追问中国古典舞构建的原点。
  然而,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风格发生了变化,中国舞者的身体语言中属于古典舞审美风范下的文化限定性,随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逐渐呈现辨析不清的状况。“我们所认知的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风格,最典型的体现是《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问世的一系列作品,可谓是中国古典舞的奠基之作。然而,一个鲜明的事实是,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审美风格,显然已经不再是今天中国 古典舞的基本审美范式和品味了。”中 国古典舞在发展中出现的风格与审美标准的变化,使教学实践者不得不深入思考: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对学科建设框架的确立与建设思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在借鉴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解构思维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拆解了中国传统艺术圆融综合的审美灵魂,许多研究者在嫁接与重构中丧失了对本土文化与舶来艺术的鉴别能力,在“古”与“今”、“他”与“我”的判断与选择中陷入困惑。笔者以自身研习经历深切地感悟到:中国古典舞身体语言体系的构建,始终要回归中国传统身体文化对实践的审视。如何看待本民族身体文化的表达,是研究中国古典舞未来发展道路必做的功课。尤其要对中国古典舞身体的技法规律与审美结果进行反复的研究,从训练出发,厘清审美风格背后的文化成因。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和合之美 韵动舞律 1 
第一节 和合 1 
第二节 和合之韵 6 

第二章 哲思为基 体用同源 9 
第一节 舞律寻源 10 
第二节 审美特性与运动原则 17

第三章 明理得法 知本致用 26 
第一节 身韵之“本” 27
第二节 身韵之“要” 34
第三节 身韵之“基” 43
第四节 身韵之“劲” 44
第五节 身韵之“境” 49
第六节 身韵之“象” 52

第四章 分门别类 妙法贯通 56
第一节 分合之思 56
第二节 腰之解析 58
第三节 头眼之解析 67
第四节 步之解析 78
第五节 手之解析 84

第五章 循序渐进术艺并习 91
第一节 教学阶段 92
第二节 教学组织 95
第三节 教学手段 96
第四节 教学结果 99

第六章 三圆动律 以韵塑魂 102
第一节 元素与动律 102
第二节 立圆动律 107
第三节 平圆动律 137
第四节 “8”字圆动律 143
第五节 动律综合运用及典型动作 150

后记 160

参考文献 16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