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书使用的主要概念
1.3 总体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社会性别视阈中的就业问题研究
2.1 社会性别研究:性别诊断的方法论基础
2.2 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研究
2.3 社会性别诊断视角下的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建构:就业适应度的理论基础
3.1 就业理论中的就业交叉边缘研究
3.2 就业适应度的三维度构建
3.3 就业性别歧视交叉边缘研究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性别特征与劳动制度分析
4.1 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样本特征描述
4.2 促进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的劳动就业促进制度分析
4.3 制度实施视角下的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研究的基本制度假设
4.4 本章小结
5 女性农民工群体的禀赋结构研究
5.1 女性农民工群体禀赋水平的考察
5.2 基于样本的女性农民工群体禀赋结构分析
5.3 劳动就业促进制度中女性农民工群体的禀赋预设
5.4 劳动就业促进制度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禀赋结构的真实性判断
5.5 本章小结
6 女性农民工群体的经济机会及制度支撑
6.1 调查的基本情况
6.2 劳动市场就业机会分析
6.3 企业的竞争性排序及其性别含义
6.4 经济机会假设的验证
6.5 经济机会模块的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6.6 劳动就业促进制度的影响及性别取向
6.7 本章小结
7 人力资本积累进程中的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能力及环境约束
7.1 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能力/能动性的家庭因素影响
7.2 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能力/能动性的社会环境约束影响
7.3 劳动就业促进制度对提升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能力/能动性的影响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基于性别诊断的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适应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8.1 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适应度评价指标的模块化集成
8.2 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适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与信效度研究
8.3 基于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适应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
8.4 本章小结
9 “性别优序”视阈中女性农民工群体就业适应度提升的对策研究
9.1 以“治理的性别优序”应对就业性别歧视的“三个普遍性”
9.2 矫正性别禀赋结构,消减就业性别歧视的社会因素
9.3 介入企业竞争性排序,矫正就业性别歧视的市场环境
9.4 提高就业政策的家庭精准靶向瞄定以及政策执行效率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