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权威专家编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学者倾力编写。
2.提炼核心考点:精心提炼新闻采编实务核心知识点,重点培训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3.紧扣考试大纲:教材内容紧扣《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及其模块框架,高效助力考生学习备考。
4.配备应试习题:科学归纳和分析总结重难点、易混淆点,分章编制配套应试习题。
5.2025年全新修订:新版《新闻采编实务》新增了大纲新考点,更新了相应练习题。
本套教材内容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及其实践,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队伍建设所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考试大纲、聚焦核心考点,重点培训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及技能,以期适应新时代我国传媒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 新闻采编实务》包括新闻采写的特征和原则、新闻发现、新闻选题与采访策划、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广播电视网络新闻采编、融合报道、人工智能辅助采写、短视频的采集与制作等内容。书中详细讲解新闻采访、写作及编辑的技巧,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
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新闻采编能力,掌握新闻采访技巧,熟知新闻写作规范,熟悉新闻编辑流程,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全媒型、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人才。
在现代社会中,新闻事业发挥着沟通信息、监测环境、监督社会、教育公众等作用。新闻采访与写作是新闻业务流程中的核心环节,采访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采访的体现和归宿。厘清新闻采写的特征和原则,是新闻记者必须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
第一节 新闻采写的主要特征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采写贯穿于新闻发现、新闻选择、新闻呈现等新闻生产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新闻记者思想水准、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综合体现。新闻采写肩负着实现新闻功能的特殊使命,唯有正确认识新闻采写的主要特征,才能更加立体而深入地掌握新闻采写的规律,进而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作为新闻工作的基础活动,新闻采写的特征包括社会性和专业性两个方面。
一、社会性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的产物。新闻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是社会的镜像反映。新闻采写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其源头和基础是社会生活。新闻采写的目的和宗旨是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通过对现实图景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形塑公众的社会认知和正确的价值观。公众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是新闻信息传播最终的受众,是新闻信息及其传播者的审查员。新闻采写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闻采写源于社会生活
新闻采写是一种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并将其整理、撰写为新闻报道的过程。新闻采写存在的源泉和基础是社会生活,从新闻线索的获得、新闻选题的制定,到新闻文体的构想与写作,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新闻报道需要反映社会事件、现象和问题。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社会观察、采访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撰写。新闻采写是社会交流和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从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源,并为社会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二)新闻采写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晓欲
新闻报道什么、怎样报道,是以受众或用户为中心的,新闻采写的目的在于向公众传递消息,提供观点,以促进社会交流和沟通。新闻工作者的采访写作活动始终受到受众或用户的影响和制约。新闻采写在这一目的指导下,依据新闻价值的标准,对新闻事实进行采集与呈现。比如,新闻事件所包含的传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等我们常说的“5W+H”等内容,就是受众或用户在浏览新闻时期望了解的内容。受众或用户获得信息的目的包含但不限于寻求知识、解决问题、强化信念、社交需要、消遣娱乐等。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准确反映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客观事实,以此满足受众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需要。
(三)新闻采写的过程具有社会性
新闻采写的过程是新闻工作者与社会发生联系的过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密切相关。新闻报道的背后是各种社会力量的角逐和反映。在新闻采写过程中,新闻工作者通常代表新闻机构与受访人员进行采访交流,这种交流行为有别于私人的人际交流行为。私人交流以个人利益为主导,而新闻采访必须从维护公共利益出发。这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中应当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真实、客观、准确、全面地报道新闻事实,为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专业性
新闻采写的专业性是指新闻采写活动是需要依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完成的社会交往活动。从总体性的社会活动而言,新闻采写必须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和全面。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告诉我们,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真实是新闻采写的第一生命,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我们从事新闻报道的首要原则,也是指导我们进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第一原则。
新闻工作者在进行采写活动时不仅要注重部分真实和细节真实,而且要力求实现整体真实,决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和夸张,新闻作品中所描述的事实必须要有准确的来源。唯有坚守真实、客观、公正和全面的工作信条,新闻工作者才能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深入新闻现场,尽最大努力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将新闻事实材料所包含的各项基本要素核实准确,最终形成能反映客观事物原貌和时代特征的新闻作品。当下,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彼此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新闻采写专业性理念的更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运用数字技术
在媒介融合时代,数字技术对新闻内容和形式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闻生产流程正逐步实现数字化,以融合新闻为主导的新闻采写模式正在建立。媒介融合之前,新闻工作者的采写工作基本能够独立完成,采写结束后各自向所属平台提供稿件,整体任务分配非常清晰。媒介融合之后,由于信息载体变得更加多元,新闻工作者被要求转型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型新闻从业者,即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新闻报道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新闻工作者需要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特点和受众需求,采用不同的报道形式,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直播等,以提供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满足公众的需求。
(二)实时评估受众反馈
人们接触新闻媒体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在于通过获取新闻信息,建构社会认知,进而调节自己的行为。融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地位日趋重要,受众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作品的接受者,还是新闻内容的生产者和新闻传播的参与者。受众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工作者无法获得的新闻线索。新闻工作者在采写过程中需要洞察受众的需求,捕捉受众的反馈,吸纳受众的意见,进而决定向哪些方向和领域追加采写成本,以便讲好受众喜欢听、乐于看,且有价值的新闻故事,并且通过直播、短视频、动图、H5(HTML5,是构建互联网内容的一种语言描述方式)、漫画、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等不同的传播形态呈现出来,增强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赋予受众新的阅读体悟和视听体验。
(三)逐渐逼近事件真相
5G 网络、智能手机以及各类视频编辑软件的升级换代,促使人们迈入“随走、随看、随播”的移动传播与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报道的速度和实时性要求更高,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新闻事件进行采访、编写和发布,以抢占新闻市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是媒体融合的关键环节,以优势互补与移动优先的流程再造,形成基于不同信息发布平台特征的迭代新闻生产和传播机制。新闻工作者要快速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并运用于新闻实践,进而掌握议程设置和社会舆论的主导权。迭代新闻的生产方式强调第一时间抢发新闻,然后层层演进,使新闻由浅入深,揭示事件真相。因此,迭代新闻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逼近真相的过程。除了熟练掌握多媒体和社交媒体传播技能外,新闻工作者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挖掘以及可视化呈现能力,发现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提高新闻报道的思想密度和内涵深度,并用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进行传播。迭代新闻的生产方式不断发展和变化,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包括学习新的新闻生产技能、提高新闻素养等,以适应新闻行业的变化和发展。
第一章 新闻采写的特征和原则 / 001
第一节 新闻采写的主要特征 / 002
第二节 新闻获取和呈现的真实性原则 / 007
第三节 新闻传播规律与公众利益并重的价值原则 / 011
第四节 传播效应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效果原则 / 014
第五节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和一体化 / 022
第六节 人工智能辅助采写的原则和规范 / 025
第二章 新闻发现、新闻选题与采访策划 / 035
第一节 新闻发现 / 036
第二节 新闻选题 / 045
第三节 采访策划 / 050
第三章 新闻采访的类型 / 064
第一节 访问的基本内容 / 065
第二节 观察的基本内容 / 072
第三节 文献采集的基本内容 / 075
第四节 体验式采访 / 080
第五节 隐性采访 / 085
第六节 社会调查 / 091
第四章 新闻采访的准备 / 101
第一节 新闻线索的寻找 / 102
第二节 采访对象的约定 / 107
第三节 新闻背景的准备 / 115
第四节 采访计划的拟订 / 118
第五节 采访的心理准备、器材准备、礼仪准备 / 125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实施 / 136
第一节 访问的特质 / 137
第二节 访问的氛围营造及冲突应对 / 139
第三节 提问的类型 / 142
第四节 提问的要求和方法 / 148
第五节 现场观察的作用和内容 / 154
第六节 现场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 157
第七节 现场观察力的培养 / 161
第八节 采访记录的内容 / 163
第九节 采访记录的方式与技巧 / 165
第十节 采访记录的整理与核实 / 167
第六章 新闻写作 / 174
第一节 消息 / 175
第二节 通讯 / 185
第三节 特写 / 191
第四节 调查性报道 / 198
第五节 解释性报道 / 204
第六节 预测性报道 / 209
第七节 突发性事件报道 / 213
第八节 专题报道 / 217
第九节 系列报道 / 220
第十节 新闻评论 / 225
第七章 新闻编辑 / 243
第一节 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和原则 / 244
第二节 编辑人员应具备的素养与能力 / 247
第三节 新闻报道策划与组织 / 251
第四节 新闻稿件的选择与编辑 / 260
第五节 新闻标题制作 / 267
第六节 新闻图片编辑 / 271
第七节 版面设计 / 279
第八章 广播(音频)新闻采编 / 292
第一节 广播(音频)新闻采访的主要特点 / 293
第二节 广播(音频)新闻的内容生产方式 / 296
第三节 广播(音频)新闻写作 / 304
第四节 广播(音频)新闻编辑的基本策略 / 310
第九章 电视(视频)新闻采编 / 328
第一节 电视(视频)新闻的特点 / 329
第二节 电视(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方式 / 332
第三节 电视(视频)新闻文字稿的特点 / 338
第四节 电视(视频)新闻文字稿的写作要求 / 345
第五节 电视现场报道、专题报道文字稿的写作 / 350
第六节 电视(视频)新闻编辑的基本策略 / 355
第十章 网络新闻采编 / 364
第一节 网络新闻的特点 / 365
第二节 网络新闻的类型 / 369
第三节 网络新闻的内容生产方式 / 377
第四节 网络新闻的文本结构 / 385
第五节 网络新闻的叙述语言 / 394
第六节 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编辑 / 399
第十一章 融合报道 / 415
第一节 融合报道的特征 / 416
第二节 融合报道的技术 / 418
第三节 融合报道的呈现方式 / 422
第四节 融合报道的样态类型 / 426
第五节 融合报道的生产流程 / 431
第六节 融合报道的角色分工 / 437
第七节 短视频的采集与制作 / 445
附 录 2025 年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 / 462
参考文献 / 477
编后记 / 48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荐考试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