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编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学者倾力编写。
提炼核心考点:精心提炼新闻采编实务核心知识点,重点培训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
紧扣考试大纲:教材内容紧扣《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及其模块框架,高效助力考生学习备考。
配备模拟习题:科学归纳和分析总结重难点、易混淆点,分章编制配套练习题。
2025年全新修订:新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独立章节,涵盖大纲所列6个考点知识;“习近平文化思想”部分新增1个考点。“新闻传播主要法律法规”部分新增1个考点。
本套教材内容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及其实践,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队伍建设所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考试大纲、聚焦核心考点,重点培训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及技能,以期适应新时代我国传媒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全国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 新闻基础知识》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简史、新闻法治与新闻管理、新闻传播主要法律法规、新闻道德、新闻记者的职业要求等内容。
旨在帮助应试人员系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新闻基础知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领会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承担新闻记者职责,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
第一节 新闻道德的内涵
一、新闻道德的定义、主体与调节对象
新闻道德,是新闻职业道德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具体来讲,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传播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总和。新闻道德反映了新闻传播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各种道德原则、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品性等,目的是推进新闻工作者“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理性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道德包含两个主体层面:一是指在行业环境中存在的组织主体,即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二是指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个体主体,即新闻工作者。当然,在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作为主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调节与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促进新闻传播事业良性发展至关重要,这些关系就是新闻职业道德要调节的对 象,包括新闻工作者与受众的关系、新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的关系、新闻工作者与同行的关系、新闻工作者与所属媒体的关系。
二、我国新闻道德的规范约束机制
新闻传播活动作为社会职业活动,必然要受到与职业匹配的约束和管理。对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而言,职业行为的规范至关重要。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新闻传播法律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是社会规范、社会控制的手段,二者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均是维持新闻事业正 常秩序,规范新闻传播职业行为,但从形成方式和实现方式看,二者有所不同。新闻传播法律法规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法律强制效力,对于规范新闻传播职业行为而言是一种他律,依靠 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的实施。新闻道德则是一种自律,以自律性、非权力性规范的形式存在,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包括新闻行业的自我约束和新闻工作者个人的自我约束。
当然,在自我约束的基础上,新闻职业道德更需要具有普遍适用的规范准则,一般由新闻传播事业的行业性组织主持制定。在我国,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承担了这一职责任务,推进新闻行业自律,规范新闻从业行为。2015年12月,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推动形成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在全国各省区市也全面推开,全国和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工作架构初步形成,并向地市范围辐射推广,后续 各产业报、行业报也纷纷成立了新闻道德委员会。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作为新闻行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自律机构,将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纳入监督范围,规范职业行为,防范失德风险,推广典型经验,推动行风建设,主要通过接受举报投诉、开展新闻评议、发出倡议引领、加强日常监测等方式,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治理新闻行业突出问题、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节 新闻道德的特征
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媒介生态与传播环境不断变化,新闻传播行业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特点,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使得新闻道德的内涵不断丰富,新闻道德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方式也随着时代、社会、媒体等因素发生变化。虽然信息技术、网络环境、媒介生态、市场环境与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但新闻道德却处在动态发展和相对稳定的平衡中。与其他社会道德形式相比,新闻道德有着自身特有的特征。
一、新闻道德受社会经济基础影响
新闻道德是由所在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这是它的本质特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方式影响社会意识形态。新闻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特殊意识形态,其内容和形式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会影响并形成不同的新闻道德,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新闻道德体系的性质。当然,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也会带来新闻道德取向的变化、新闻道德内容的丰富、新闻道德形式的拓展以及新闻道德规范的调整。
二、新闻道德具有较强的政治导向
除了受到社会经济基础影响,新闻道德与政治密切相关,具有阶级属性,以及较强的政治色彩和政治导向。新闻道德以调节利益关系为基础,当然具有阶级属性。不同的阶级利益下会形成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对立的新闻道德。资本主义的新闻道德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为前提,社会主义的新闻道德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甚至还会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新闻道德作为新闻传播事业中的约束、规范和控制手段,必然具有明显的阶级色彩。
在政治导向上,我国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是“党、政府和人民的 耳目喉舌”。新闻传播活动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新闻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必须要强化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闻道德规范的引导与约束 下,我国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001
第一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002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006
第三节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009
第四节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014
第五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018
第六节 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020
第七节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 023
第八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027
第九节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 031
第十节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 036
第十一节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040
第十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045
第十三节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050
第十四节 建设美丽中国 / 053
第十五节 坚定维护国家安全 / 056
第十六节 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 059
第十七节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062
第十八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064
第十九节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 068
第二十节 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 070
第二十一节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 075
第二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 / 084
第一节 充分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 085
第二节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 089
第三节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092
第四节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095
第五节 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 098
第六节 坚定文化自信 / 104
第七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08
第八节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111
第九节 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 118
第十节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121
第十一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124
第十二节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 128
第十三节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 132
第十四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 136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 152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地位作用的重要论述 / 153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论述 / 155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重要论述 / 159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守正创新任务要求的重要论述 / 165
第五节 习近平关于尊重规律把握时度效的重要论述 / 169
第六节 习近平关于占领互联网主阵地的重要论述 / 173
第七节 习近平关于构建全媒体传播新格局的重要论述 / 179
第八节 习近平关于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论述 / 184
第九节 习近平关于锻造新时代新闻人才的重要论述 / 189
第十节 习近平关于善待善用善管新闻媒体的重要论述 / 191
第四章 党的二十大精神 / 200
第一节 党的二十大的主题 / 201
第二节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 204
第三节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 207
第四节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 212
第五节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 214
第六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 / 218
第七节 教育科技人才、法治建设、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部署 / 226
第八节 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的重大部署 / 231
第九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 / 236
第五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244
第一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 245
第二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250
第三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 261
第四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 / 264
第五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 271
第六节 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重要要求 / 277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28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立和发展 / 290
第二节 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 298
第三节 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 / 301
第四节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 / 305
第五节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 309
第六节 坚持新闻真实 / 314
第七节 改进新闻报道文风 / 317
第八节 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 / 319
第九节 做好网上新闻舆论工作 / 32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荐考试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