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美好生活——21世纪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的时代命题和全新表达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主要文献与研究综述
一、理论生成溯源:关于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的研究
二、生活世界理论在西方:关于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研究
三、生活世界理论的中国化:关于新型现代性与新时代美好生活建构的理论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与美好生活的逻辑关系
二、研究范围界定
三、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活世界理论图式
四、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
第二章 回归生活世界:马克思实现哲学观变革的突破口
第一节 马克思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渊源
一、黑格尔“精神历史”的抽象根基及对现实世界的遮蔽
二、从神圣到世俗——对费尔巴哈感性哲学的继承和扬弃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与现代历史唯物主义的系统阐释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现实世界是人的本质回归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生活
三、《神圣家族》:走进尘寰“在生活中真正成其为人”
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云霄中的王国”与世俗基础
五、《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生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
第三节 马克思回归生活世界的社会历史批判与现实启示
一、形而上学批判: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革命
二、资本批判: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之于建构美好生活的现实启示
第三章 植根生活世界实践:中国共产党对美好生活理解和追求的时代化转换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一、对工人阶级生活境况的关注和改善
二、对农民生活的调查和提高
三、对其他阶级、阶层生活的分析
四、重视劳动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求
一、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和平生活
二、文化生活的政治化同构
三、工业化与生活需要的平衡
四、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统筹
五、指明美好生活由劳动创造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跨越
一、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改善生活
二、改善人民生活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三、调整比例关系,切实在发展生产基础上改善生活
四、文化生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第四节 新时代对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统筹布局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共享发展理念下走出中国特色减贫道路
三、绿色生活生产方式转型
四、从主体性强调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五、与人类实践对接全人类的美好生活
第四章 美好生活的内涵: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定位生活新标准
一、实践的内在动力:生活的基本矛盾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解决方略和归旨
第二节 以矛盾分析方法看待美好生活内涵
一、美好生活的主体形式:个体与群体的统一
二、美好生活的内容结构: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三、美好生活的价值属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四、美好生活的历史逻辑: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五、美好生活的空间延伸: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第五章 现代性语境下美好生活建构面临的挑战及其超越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美好生活建构的启示
一、贡献:揭示西方现代性的当代困境
二、局限:调和式思辨演绎 无法跳出西方现代性
第二节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展开与新型现代性的生成发展交互演进
一、新型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性的关联之处
二、新型现代性构成不同于资本主义生活样式的图景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美好生活建构内涵和路径
第一节 美好生活视域下的日常生活变革
一、对传统僵化禁锢的日常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二、超越资本逻辑对生活的宰制
第二节 以美好生活为旨归的日常生活构建内涵
一、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维度:低碳生活与绿色消费
二、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维度: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
三、人与自身的关系维度:日常观念活动与生活审美化
第三节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生活品质提升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物质维度生活需求演进新特征
二、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政治维度生活需求演进新方向
三、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精神维度生活需求演进新指向
四、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社会维度生活需求演进新方面
五、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生态维度生活需求演进新特点
第四节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好生活建构途径
一、美好生活的主体:“现实的人”的现代化
二、美好生活的精神性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