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规范的行动与成长(刑法社会学问题研究)(精)
0.00     定价 ¥ 21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4401414
  • 作      者:
    作者:张心向|责编:田亚飞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没有社会学的教义学是空洞的,没有教义学的社会学是盲目的”。“它们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认识法律的时候,要共同协作、互相补充。” 本书是张心向教授在南开大学从事法学教学研究40年的学术纪念文集。本文集兼顾法社会学与法教义学两套话语体系和思维体系,内容上论及刑法社会学领域的六个重要专题问题,既直面“规范”在实践的“当下”如何解决“是与非”的问题,又关注了“规范”是如何超越实践的“当下”及其“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成长变换过程。从法社会学的视角而言,可以将本书看作是对作为部门法社会学之刑法社会学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而从法教义学的视角而言,也可以将本书看作是对作为部门法教义学之刑法教义学的方法论由法律解释方法论如何向法律适用方法论延伸拓展问题的探索。
展开
目录
第一编 刑法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探索
社会学视阈中的刑法研究范式
刑法研究的三种范式
法社会学对刑法研究的影响
社会学范式中的刑法研究
我国刑法规范研究路径检视与反思
前言
刑法规范之静态研究路径
刑法规范之动态研究路径
结语
刑法教义学与刑法社会学的冲突与融合
问题的提起
刑法教义学与刑法社会学的对立与冲突
刑法教义学与刑法社会学的妥协与融合
结语
第二编 社会学视野中的刑事司法现象研究
我国能动司法实践状况考察与分析
前言
司法能动主义的溯源与“移植”
能动刑事司法实践考察与分析
能动刑事司法裁判的中国进路
结语
刑事案件结构问题研究
前言
刑事案件结构的基本理论
刑事案件结构的二元互构
刑事案件结构与裁判模式
刑事案件结构与案判关系
结语
刑事裁判功利性现象研究
前言
裁判功利性追求的实质
功利性裁判的两种模式
功利性裁判的路径探索
结语
刑事裁判不确定性现象解读
问题的提出
关于“许霆案”的裁判规范
关于“许霆案”的裁判场域
关于“许霆案”的裁判技能
结语
第三编 规范与事实互构中的刑法规范解释
“裁判中的刑法规范”之品性
前言
刑法裁判规范之含义界定
刑法裁判规范之实践品性
结语
案件事实对法律规范之建构探微
规范之特点
建构之路径
建构之结果
目的性限缩与空缺刑法规范的创造性适用
构成要件类型化疏漏
空缺刑法规范之存在
目的性限缩与规范空缺之填补
第四编 犯罪构成论的社会学视角检视
犯罪构成之三维形态解读
问题之提出
犯罪构成的法律之维
犯罪构成的理论之维
犯罪构成的实践之维
问题之总结
规范、理论、实践:犯罪构成之三维解构及互动问题研究
前言
刑事裁判的两种思维模式
刑事裁判规范的逻辑证成
犯罪构成在刑事裁判规范建构中的应用
结语
刑事裁判思维中的犯罪构成论
前言
刑事案件裁判的两种思维类型
犯罪构成论在裁判思维中的作用
刑事裁判思维中的“符合性”判断
结语
构成要件要素:从文本概念到裁判类型
前言
构成要件要素文本概念的语言符号性
构成要件要素裁判类型的司法建构性
代结语:“问题疫苗”是“假药”抑或“劣药”
第五编 死刑改革与死刑裁量的变量因素研究
在悄无声息中进行的死刑变革
问题的提出
死刑替代性措施解读
死刑替代性措施在中国的思考
死缓制度替代死刑的可行性
死缓制度替代死刑的路径选择
结语
死刑案件裁判中非刑法规范因素考量
前言
死刑案件结构与法理学社会学两种裁判模式
社会学模式下死刑案件裁判的非刑法规范因素
非刑法规范因素在死刑案件裁判过程中的权重
结语
第六编 具体犯罪的社会学方法研究尝试
我国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之实证考察与检讨
前言
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法律依据之梳理
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司法现状之考察
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存在问题之检讨
结语
我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现象反思
问题之提出
问题之症结
问题之解决
问题之结论
我国证券内幕交易行为之处罚现状分析
前言
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的法律责任
证券内幕交易行为的处罚现状
代结语:现存问题的解决路径
恶势力案件裁判规范之法理探析
问题的提起
案件裁判规范基本概念分析
恶势力案件裁判规范的法源
恶势力案件裁判规范的建构
恶势力组织罪刑法定的路径
结语
社会组织商业贿赂行为的特点、原因及其控制
社会组织商业贿赂行为的特点分析
社会组织商业贿赂行为的原因分析
社会组织商业贿赂行为的社会控制
刑法中“关系密切的人”之实证考察与再审视
前言
“关系密切的人”纳入立法由来检视
“关系密切的人”司法裁判现状考察
“关系密切的人”未来命运走向检讨
结语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