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氮杂稠环分子的研究进展
1.1.1 喹嗪酮的合成及应用
1.1.2 氮杂芴酮的合成及应用
1.1.3 芳环并吡咯酮的合成及应用
1.1.4 双吡咯烷酮的研究进展
1.2 手性富碳大环的合成研究进展
1.2.1 纳米带与纳米管
1.2.2 莫比乌斯大环
1.2.3 阻转大环
1.2.4 烃类大环
1.3 小结
参考文献
2 四吡啶基四氢吡咯并吡咯酮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概述
2.2 反应优化
2.2.1 反应条件优化
2.2.2 克量级反应
2.3 底物拓展和分析
2.3.1 反应底物预制备
2.3.2 底物拓展
2.4 机理研究
2.4.1 机理探究
2.4.2 酸转化实验
2.4.3 1a生成机理推断论述
2.5 1a与金属阳离子结合性能研究
2.5.1 紫外光谱法进行金属离子与1a的相互作用研究
2.5.2 Cu2+与1a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
2.5.3 1a与金属离子作用的荧光发射光谱
2.5.4 1a与Zn2+或Cd2+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光谱Job's plot
2.5.5 1a与Zn2+或Cd2+相互作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滴定
2.5.6 1a与Zn2+或Cd2+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滴定
2.5.7 1a与Zn2+或Cd2+的滴定结合常数汇总
2.5.8 1a与Zn2+或Cd2+配合物的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
2.6 1a的质子化研究
2.6.1 1a的质子滴定光谱研究
2.6.2 1a的质子化晶体研究
2.7 1a的荧光发射性能研究
2.7.1 不同配比水四氢呋喃溶液下的1a荧光发光
2.7.2 不同配比水四氢呋喃溶液下的1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7.3 不同溶剂中1a的荧光性能研究
2.8 1a的固态荧光性能研究
2.8.1 1a的固态荧光光谱
2.8.2 1a液相及固态的荧光发射研究比较
2.9 实验部分
2.9.1 试剂和仪器
2.9.2 化合物1与2的合成过程和表征
2.9.3 实验操作
参考文献
3 轴手性的环[7](1,3-(4,6-二甲基))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CDMB-7的合成路线分析
3.3 中间体3的合成优化
3.3.1 钯催化剂
3.3.2 碱源
3.3.3 溶剂种类
3.3.4 温度
3.3.5 反应时间
3.3.6 反应条件的确定
3.3.7 克量级反应
3.3.8 中间体1、中间体2和中间体4的合成
3.4 CDMB-7的环合反应条件优化
3.4.1 钯催化剂
3.4.2 溶剂种类
3.4.3 碱源
3.4.4 温度
3.4.5 反应时间
3.4.6 配体
3.4.7 优化反应条件的确定
3.4.8 扩量级反应
3.5 表征和分析
3.5.1 CDMB-7的基础表征
3.5.2 CDMB-7的表征谱图
3.5.3 CDMB-7的手性结构分析
3.6 中间体的核磁谱图
3.7 仪器设备
3.8 实验操作
3.8.1 单晶培养
3.8.2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操作
3.8.3 单晶数据
参考文献
4 环[8]间苯手性衍生物的合成和表征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CDMB-8的合成优化
4.2.2 CDMB-8-Py的合成
4.2.3 CDMB-8-Py的表征
4.2.4 CDMB-8-Py的构型分析
4.3 各个中间体合成及表征
4.3.1 中间体3的合成
4.3.2 中间体核磁信息
4.4 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操作
4.4.1 实验仪器
4.4.2 高效液相色谱配样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