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既有研究的梳理与评述
一、国外研究的梳理与评述
二、国内研究的梳理与评述
第二章 生态扶贫的理论阐释及制度基础
第一节 生态扶贫及其相关概念的厘定
一、生态贫困
二、生态反贫困
三、绿色减贫
四、生态扶贫
第二节 生态扶贫实施的理论基础
一、“两山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精准扶贫理论
第三节 生态扶贫的法律关系及法治需求
一、生态扶贫的法律关系解析
二、生态扶贫法治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
三、生态扶贫法治化的正当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西部生态扶贫的实践模式及典型经验
第一节 贵州省生态扶贫的实践模式及典型经验
一、贵州省生态环境与贫困的概况
二、贵州省生态扶贫的思路和途径
三、贵州省生态扶贫的模式、成效及经验
第二节 云南省生态扶贫的实践模式及典型经验
一、云南省生态环境与贫困的概况
二、云南省生态扶贫的思路和途径
三、云南省生态扶贫的模式、成效及经验
第三节 四川省生态扶贫的实践模式及典型经验
一、四川省生态环境与贫困的概况
二、四川省生态扶贫的思路和途径
三、四川省生态扶贫的模式、成效及经验
第四节 重庆市生态扶贫的实践模式及典型经验
一、重庆市生态环境与贫困的概况
二、重庆市生态扶贫的思路和途径
三、重庆市生态扶贫的模式、成效及经验
第五节 陕西省生态扶贫的实践模式及典型经验
一、陕西省生态环境与贫困的概况
二、陕西省生态扶贫的思路和途径
三、陕西省生态扶贫的模式、成效及经验
第六节 甘肃省生态扶贫的实践模式及典型经验
一、甘肃省生态环境与贫困的概况
二、甘肃省生态扶贫的思路和途径
三、甘肃省生态扶贫的模式、成效及经验
第七节 青海省生态扶贫的实践模式及典型经验
一、青海省生态环境与贫困的概况
二、青海省生态扶贫的思路和途径
三、青海省生态扶贫的模式、成效及经验
第八节 五个自治区的生态扶贫实践模式及典型经验
一、生态扶贫的实践及成效
二、生态扶贫的典型经验
第四章 生态扶贫的法律制度形成及检视
第一节 生态扶贫的政策演进及其制度逻辑
一、生态扶贫的准备阶段(1994-2000年)
二、生态扶贫的发展与实施阶段(2001-2020年)
三、生态扶贫成果的巩固拓展阶段(2021年至今)
第二节 生态扶贫的返贫风险及其制度防范
一、“后扶贫时代”下生态扶贫的返贫风险类型及挑战
二、生态扶贫的返贫风险防控制度选择
第三节 西部生态扶贫法律制度的现状检视
一、法律、行政法规中关于生态扶贫的规定
二、中央政策性文件及国务院部门规章中关于生态扶贫的规定
三、西部地区有关生态扶贫的规定
第四节 西部生态扶贫法律制度的缺陷及不足
一、生态扶贫的立法供给不足
二、生态扶贫的法治实施体系不够健全
三、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扶贫的机制欠缺
四、环境保护与扶贫的制度衔接不畅
五、贫困主体的生态意识和法治素养不高
第五章 西部生态扶贫的法律制度构建及优化
第一节 西部生态扶贫法律制度的理念重塑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三、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观念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关键
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公平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二节 西部生态扶贫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生态扶贫的法治规范体系
二、生态扶贫的法治实施体系
三、生态补偿制度体系
四、一体化的生态反贫困制度体系
五、生态扶贫考核与监督制度体系
第三节 西部生态扶贫法律制度的实现机制
一、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扶贫的保障机制
二、自然资源资产收益扶持机制
三、环保与扶贫的制度衔接与整合机制
四、贫困主体的法治素养提升机制
五、生态扶贫的资金保障机制
第六章 西部生态扶贫转向的逻辑理路
第一节 生态扶贫转向生态振兴、生态富民的逻辑理路
一、生态扶贫的价值转向:共同富裕
二、生态扶贫转向生态振兴、生态富民的逻辑
第二节 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的制度衔接
一、生态振兴的内涵解读
二、生态扶贫转向生态振兴的现实基础
三、生态扶贫转向生态振兴的政策取向
四、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效衔接的法治保障
第三节 生态振兴与生态富民的制度因应
一、生态富民的内涵解读
二、生态振兴与生态富民的关系
三、生态振兴迈向生态富民的挑战
四、生态振兴迈向生态富民的实现基础
五、陕西省商洛市生态富民的实践探索及启示
六、生态富民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构想
参考文献
附录 生态扶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