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的“天”
天观念形成之前
天命观念的形成
与古代日本的比较
天的条理性
日本的天道观与中国的生成调和之天
则天去私与道德理法的天
天谴论的形成
汉代的天谴论
唐代天观的变化
北宋天观的变化
天理性天观
作为公理的天理
第二章 中国的“理”
理这个词
日本的“理”
法与理
神与理
古学派的理观
天理二字
理气世界观的结构
理气论的发展
向理气一元论发展
天理人欲论的发展
肯定人欲的天理
作为社会调和的理
情与理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
日语中的“自然”
欧洲语言中的“自然”
中文的“自然”
日语中的“おのづから(自然而然)”
中国的“自然”的发展
吕坤的“自然”
戴震的“自然”
调和的自然
第四章 中国的“公”
公与オホヤケ(OHOYAKE)
オホヤケ(OHOYAKE)的来源
公的来源
政治领域的オホヤケ与公
国家主义的オホヤケ与民族主义的公
公立与公有
ワタクシ/(WATAKUSI)与私
天下为公
宋代的公
明末的公私
清末的公私
《大同书》
多数国民的公与少数专制者的私
孙文的“大同”
第五章 宋学的兴起
所谓“宋学”
宋学兴起的背景
王安石的改革
新体制的秩序观
朱子学的形成
朱子学的哲学特点
第六章 宋学的发展
朱子学在日本的发展
日本对朱子学的吸收
近代社会的特点
朱子学的东进
朱子学在日本的变化
日本社会中的儒教
第七章 阳明学的兴起
朱子学的渗透
朱子学的体制化教育
明初的朱子学徒
修正朱子学的动向
王阳明的致知格物说
新圣人观
道德实践的平民化
道德实践主体的扩大
阳明学兴起的背景
第八章 阳明学的发展
民众道德的扩展
无善无恶论的兴起
阳明学在历史中的作用
日本的阳明学
大盐中斋的阳明学
西乡隆盛的敬天爱人
第九章 16、17世纪的转折
与日本的比较
明末的君主观
新的君主观
民的自私自利与皇帝的大私
清代的变迁
井田论的传统
民土观基础上的新旧制论
明末清初的田制论
清朝末期的田制论
土地国有论与公有论
作为中国近代根源的明末清初时期
第十章 从清代到近代
作为时代标志的封建
明末清初时期的“封建”概念
地方官的当地化和地方自治
清朝中叶的封建论
清朝末期的封建论
清末民初的联省自治运动
民国的“封建”
近代政治思想的吸收
洋务官僚对议院制的关注
设立议院的舆论
革命派的兴起
辛亥革命与革命之后
孙文的三民主义
中国“大同”近代思想的特点
参考文献
其他参考书刊·论文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