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上篇 体论
第一章 体论综述
第一节 原实体
第二节 原工夫
第三节 原本体
第二章 实体·道体
第一节 道体正义之一:人伪道体
第二节 道体正义之二:天道曰圆
第三节 道体正义之三:地道曰方
第四节 道体正义之四:人道曰和
第五节 道体分裂之一:浑沌之截停——庄子之自然
第六节 道体分裂之二:神性之歧出——墨子之天志、明鬼
第七节 道体分裂之三:知性之歧出——《易传》之形而上下
第八节 道体分裂之四:气质之歧出——法儒之出现
第九节 道体分裂之五:仁性之歧出——孟荀以王者为圣
第三章 实体·性体
第一节 性体正义之一:何为性体
第二节 性体正义之二:天地之性曰仁
第三节 性体正义之三:仁生诸德
第四节 性体正义之四:气质之性曰气
第五节 性体正义之五:智识之性曰智
第六节 性体正义之六:存神显仁
第七节 性体正义之七:新性三品
第八节 性体歧出之一:无善无恶与善恶混
第九节 性体歧出之二:荀子之性恶善伪
第十节 性体歧出之三:智识之性之翕弱
第十一节 性体歧出之四:能群之性之陷溺
第四章 实体·心体
第一节 心体正义之一:原心
第二节 心体正义之二:未发为意
第三节 心体正义之三:已发为情
第四节 心体正义之四:已发人心之危曰欲
第五节 心体正义之五:已发道心之微曰端
第五章 工夫·下学
第一节 下学正义之一:见仁见智
第二节 下学正义之二:养之以事
第三节 下学正义之三:博学以文
第四节 下学正义之四:约之以礼
第五节 下学歧出:泥于小道
第六章 工夫·上达
第一节 上达正义之一:何为上达
第二节 上达正义之二:醒觉心体
第三节 上达正义之三:心体之境界与气象
第四节 上达正义之四:反躬性体
第五节 上达正义之五:性体之境界与气象
第六节 上达正义之六:对越道体
第七节 上达正义之七:道体之境界与气象
第八节 上达歧出:《荀子·天论》之第二次“绝地天通”
第七章 工夫·存养
第一节 存养正义之一:何为存养
第二节 存养正义之二:静之存养
第三节 存养正义之三:动之存养
第四节 存养正义之四:中之存养
第八章 工夫·践履
第一节 践履正义之一:何为践履
第二节 践履正义之二:发念
第三节 践履正义之三:自讼与对治
第四节 践履歧出之一:隐逸、狂狷与乡愿
第五节 践履歧出之二:礼之两端
下篇 用论
第九章 用论综述
第一节 仁心之发用
第二节 东亚之茧与水轮政治
第十章 原礼——返本和用与人文世界之化成
第一节 青铜时代:礼者豊也
第二节 礼乐时代:礼者仪也
第三节 道德时代:礼者敬也
第十一章 下行·齐家
第一节 家之理的规定
第二节 家之势的发展之一:殷之氏族与周之宗族
第三节 家之势的发展之二:先秦家之字义演化
第四节 正夫妇为齐家之始
第五节 明孝悌为齐家之本
第十二章 下行·化乡
第一节 乡党之理的规定
第二节 乡党之势的发展之一:作为实体的“社会”之呈现
第三节 乡党之势的发展之二:作为名称的“乡党”之形成
第四节 化乡之一:教明其德、化成其俗
第五节 化乡之二:政治自主、民生互助
第六节 《大学》《中庸》化乡之缺失
第十三章 上行·治国
第一节 国家之理的规定
第二节 国家之势的发展
第三节 论政体:孔孟荀之政体观
第四节 论政权:孟子公权观发微
第五节 论政道:孟子之革命观
第六节 论治权:治权在贤
第七节 治道之一:恒产如何可能——经济及其限度
第八节 治道之二:恒心如何可能——教化及其限度
第九节 治道之三:制度如何可能——徒法不足以自行
第十节 分配权:公平与效率之平衡
第十一节 分配之道:度量分界之具体方案
第十四章 上行·平天下
第一节 天下之理的规定
第二节 天下之势的发展:青铜时代
第三节 平天下之一:上古之悬设唐虞
第四节 平天下之二:当今之天下定于一
第五节 平天下之三:未来之协和万邦
第十五章 上行·参赞化育
第一节 《礼记·月令》成书及背景
第二节 时之纵贯:理论基础之宇宙论
第三节 令之统摄:实践主体之公权力
第四节 物之完成:实践路向之参赞化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