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州模式--地域文化的产业效能转化案例(精)/编译文库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1744975
  • 作      者:
    作者:曲家辉//曹曼|责编:哈曼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8-01
收藏
内容介绍
“青州模式”,是对青州地域艺术品市场及艺术产业发展特征的概括及提炼。青州作为山东省潍坊市辖属的县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时间里,逐步发展成为聚合近千家书画经营机构的区域市场。不仅县域市场活跃,还能紧密联结起全国市场,成为中国重要的艺术品集散地,以至于业内有“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以及青州是“当代书画市场风向标”之说。 本著作以山东青州独特的地域艺术市场及产业结构为核心研究对象(案例),在深入分析青州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审视地域文化传统的资源价值属性。以此为基础,论证特色化的地域文化传统在产生实际效能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地域性特色文化在现代产业发展中,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如转化、融合等)在现代产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与价值。第二,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观念是一种值得重视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传统文化(资源)这个整体性视角之下,还包含有很多细分资源种类,如实体型、隐藏型(内涵性)文化资源,正是这些不同形态的资源所形成的合力,通过转化机制的作用,才得以在现代文化产业领域发挥着作用。
展开
目录
引言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第二节 概念阐释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阐释
二、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运用
一、材料采集方法
二、应用方法及理论
第一章 背景阐释与研究基础
第一节 青州(城市)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文化传承
三、区位经济
第二节 当代中国艺术市场基本态势
一、基本状况与发展态势
二、拍卖业发展概况
三、画廊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模式”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模式”概念的常见解读
二、“模式”概念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四节 “青州模式”论证与阐释
一、“青州模式”的市场表现
二、“青州模式”的内涵特征
第二章 青州艺术市场发展进程
第一节 市场培育阶段(1978—1999年)
一、地域民众的收藏活动
二、书画交易与经营意识
第二节 “集群化”市场的形成阶段(2000—2010年)
一、钰铧文化市场时期
二、青州书画艺术城时期
第三节 市场发展趋缓阶段(2011—2022年)
一、以市场崩盘论为标志
二、常态化的发展态势
第三章 青州艺术产业系统构成
第一节 青州画廊业生态
一、关于青州画廊业属性的探讨
二、青州画廊业的经营场所
三、青州画廊业参与主体
四、经营的艺术品
五、青州画廊业的经营理念
六、经营的艺术家
第二节 两种画廊形态比较:以锦泉斋和方由美术为例
一、基本状况的比较
二、地域市场环境比较
三、经营理念比较
四、经营状态比较
五、价值体系比较
第三节 青州艺术产业系统中的其他构成
一、艺术地产、艺术展会及艺术培训
二、艺术金融与艺术科技
三、艺术衍生品与农民画产业
第四章 地域文化在青州艺术产业中的效能转化
第一节 地域观念:关于“青州模式”源头成因的探讨
一、对青州书画收藏传统的考据
二、价值观念主导的收藏传统
三、价值观念的成因分析
第二节 效能转化:“青州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
一、人才与支撑服务机制
二、市场开放及平台机制
三、品牌效应带动机制
四、政策管理推动机制
五、画廊业发展拉动机制
六、产业要素聚合机制
第三节 同类机制:“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的比较
一、“通渭模式”基本面貌
二、“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相似性比较
三、“青州模式”与“通渭模式”差异性比较
第五章 “青州模式”的启示、发展态势及优化路径
第一节 “青州模式”的启示
一、地域特色资源是地域艺术产业发展的基础
二、地域艺术产业的发展应形成核心主导群体
三、模式的简单复制不利于地域艺术产业的特色化培育
四、地域艺术产业的发展模式需要持续创新
五、中国艺术市场学科体系的架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六、艺术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应以产业特性为出发点
第二节 青州艺术产业SWOT分析
一、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SWOT矩阵
二、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优势
三、青州艺术产业系统的劣势
四、青州艺术产业发展的机遇
五、青州艺术产业面临的威胁
第三节 青州艺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青州艺术产业发展趋势
二、“青州模式”系统下画廊业发展趋势
第四节 青州艺术产业发展优化路径
一、明晰政策及形势,结合自身优势,提出适当发展策略
二、发挥政府职能与产业政策的导向功能,加大支持力度
三、强化理论研究工作,搞好顶层设计,选准突破点
四、精准定位核心竞争力,重视特色资源的挖掘与保护
五、整合优质资源创新突破,推动综合功能平台建设
六、重视新技术融合的推动作用,积极尝试创新性的探索
七、围绕发展需求,重视培养及引进综合人才及职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