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砷与锑的环境化学基础
1.1 砷与锑的赋存形态
1.1.1 砷
1.1.2 锑
1.2 砷与锑的结构化学
1.2.1 砷与锑的分子结构
1.2.2 As(III)结构与光谱关系
1.2.3 As(V)结构与光谱关系
1.2.4 DMA结构与光谱关系
1.3 砷与锑的有机配合物
1.3.1 有机砷化合物
1.3.2 有机锑配合物
1.4 典型地区的砷与锑分布
1.4.1 山西高砷地区的砷分布
1.4.2 湖南锡矿山地区的锑分布
参考文献
第2章 砷与锑的形态分析
2.1 环境中砷与锑的赋存形态
2.1.1 土壤环境
2.1.2 水环境
2.1.3 大气环境
2.1.4 植物系统
2.2 砷与锑的萃取技术
2.2.1 固-液萃取法
2.2.2 连续提取法
2.2.3 酶解萃取法
2.2.4 其他萃取法
2.3 色谱分离
2.3.1 AsV-O与AsIII-O的分离
2.3.2 SbV-O与SbIII-O的分离
2.3.3 硫代砷/锑酸盐的分离
2.3.4 其他砷形态的分离
2.4 检测系统
2.4.1 定量检测系统
2.4.2 定性检测系统
2.5 原位光谱分析
2.5.1 拉曼光谱
2.5.2 X射线吸收光谱
参考文献
第3章 砷与锑的分析技术
3.1 砷与锑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
3.1.1 原子吸收光谱法
3.1.2 原子发射光谱法
3.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3.1.4 原子荧光光谱法
3.1.5 X射线荧光光谱法
3.1.6 联用技术
3.2 砷与锑的现场分析技术
3.2.1 荧光法
3.2.2 比色法
3.2.3 表面增强拉曼分析法
3.2.4 电化学法
3.2.5 生物化学法
3.2.6 即时检测法
3.2.7 X射线荧光分析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砷与锑的形态转化
4.1 酶促还原机制
4.1.1 AsV-O解毒还原机制
4.1.2 AsV-O呼吸还原机制
4.1.3 SbV-O呼吸还原机制
4.2 酶促氧化机制
4.2.1 AsIII-O氧化机制
4.2.2 SbIII-O氧化机制
4.3 非酶促氧化还原机制
4.3.1 胞外聚合物
4.3.2 胞内/外活性氧
4.4 甲基化机制
4.4.1 砷甲基化机制
4.4.2 甲基砷的去甲基机制
4.4.3 锑甲基化机制
4.5 硫代砷/锑酸盐的生成
4.5.1 硫代砷酸盐的生成
4.5.2 硫代锑酸盐的生成
4.5.3 硫代砷酸盐优于硫代锑酸盐的生成
参考文献
第5章 砷与锑的环境界面过程及分子机制
5.1 环境界面过程的研究方法
5.1.1 红外光谱法
5.1.2 同步辐射光谱法
5.1.3 表面络合模型
5.1.4 水文地球化学模型
5.1.5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5.2 砷与锑的界面吸附与沉淀机制
5.2.1 砷在铁矿物表面的吸附机制
5.2.2 锑的铁矿物表面的吸附与沉淀机制
5.2.3 砷在镧、铝氧化物表面的吸附机制
5.2.4 砷与锑在TiO2表面的吸附机制
5.3 砷与锑的界面形态转化机制
5.3.1 砷在TiO2表面的光催化氧化
5.3.2 锑在TiO2晶面的光催化氧化
5.3.3 硫化锑在黄铁矿表面的氧化溶解与迁移转化
5.3.4 砷在还原氧化石墨烯/金属氧化物复合界面的氧化过程
参考文献
6.1 阴离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第6章 共存离子对砷与锑界面吸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1.1 As(V)与PO34-的竞争吸附机理
6.1.2 As与F-的共吸附去除机理
6.2 阳离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2.1 As(III)与Cd在TiO2上的共吸附机理
6.2.2 As(V)与Cd在TiO2上的共吸附机理
6.3 共存离子的复合影响及作用机制
6.3.1 地下水共存离子对As(V)吸附的复合影响机制
6.3.2 实际水体中砷与锑的吸附去除机制
6.4 有机化合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4.1 酒石酸对Sb(III)络合的影响机制
6.4.2 除草剂对砷迁移的影响机制
参考文献
第7章 砷与锑的污染及防治技术
7.1 水体砷与锑的污染及防治技术
7.1.1 水体砷与锑污染现状
7.1.2 水体砷与锑治理技术
7.2 土壤砷与锑的污染及防治技术
7.2.1 土壤砷与锑污染现状
7.2.2 土壤砷与锑控制技术
7.2.3 治理材料
7.3 砷与锑复合污染的协同去除技术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