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美丽广东建设评估与展望
0.00     定价 ¥ 1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82953
  • 作      者:
    崔建鑫,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内容介绍
《美丽广东建设评估与展望》是一本关于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历程的总结评估和国内外实践经验借鉴的研究性书籍。*先对广东省各时期主要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了梳理,以广东省**个中长期环保规划的实施评估为脉络,对全省十几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和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剖析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而,立足国际视野、一流水准,全面分析广东在国内外环境经济发展大势中的主要区位,建立模型开展美丽广东建设的总体进程评估,剖析影响美丽广东建设的关键环节。*后通过总结一系列国内外实践案例经验,探索符合广东实际的经验启示,并从美丽的内涵出发提出美丽广东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论
  建设美丽中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攻方向,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广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多个国家重大举措叠加承载区,有条件有基础建成我国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本章从美丽广东建设的内涵出发,立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形势,简要提出美丽广东建设的总体定位和重要意义。
  1.1 美丽广东建设内涵解析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美丽中国*次作为执政理念和执政目标被提出。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次将美丽中国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远景目标。2022年,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明确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目前,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浙江省发布全国*个美丽省份规划实施纲要,深圳市发布全国*个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杭州市发布全国*个美丽城市建设实施纲要。四川、福建、江西等省份美丽建设规划也在加快推进中,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体系逐步健全。美丽中国建设成为全国各地实践探索的重要战略引领,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目前,国内学者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内涵、战略目标、评估方法、指标体系、实现路径等进行了研究,王金南等(2012)提出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与路径;万军等探索提出美丽城市的“六美”内涵体系和包括“标志美、内核美、支撑美”三个层次的美丽中国内涵,并总结了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框架与主要路径。此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维度构建了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分别对全国和浙江、湖南、陕西等省份的美丽建设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
  总体而言,美丽中国的理论内涵由表及里有三个层级,概括为标志美、内核美和支撑美三个形态,同时又具有整体性、协调性、丰富性和现代性四个特征。标志美是以生态环境优美舒适为标识,体现在自然美、环境美、城乡美;内核美是以高质量发展为标识,体现在理念美、生产美、生活美;支撑美是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为标识,体现为制度美。整体性体现为所有要素、所有区域的整体的美丽提升,协调性体现为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丰富性体现为立足环境、发展、人文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美丽特质,现代性体现为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
  美丽广东的概念是在美丽中国战略背景下应运而生的。201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同志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上*次提出“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开创美丽广东建设新局面”。2021年印发实施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到2035年“美丽广东基本建成”。2022年5月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要求“持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美丽广东建设成为未来十几年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引领。
  广东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多个国家重大举措叠加承载区,党和国家赋予广东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要求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因此,美丽广东建设不仅仅是美丽中国战略实施的一个缩影,更肩负着引领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的使命担当,有条件有基础打造彰显岭南底蕴特质的全球北回归线上亮丽的生态高地,建成我国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1.2 广东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
  广东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全国,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一核一带一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制约美丽广东建设进程。近年来,广东经济发展规模不断突破,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1.08万亿元,连续32年位居全国**。人均GDP为8.82万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28万美元),排名全国第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图1-1),*次跨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但是,广东经济发展人均水平仍与部分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图1-2)。省内“一核一带一区”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明显,2020年珠三角以全国3.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8.9%的GDP,人均GDP达到14.85万元,比长三角高出21.5%,而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12市人均GDP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足珠三角的一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差距甚远。
  图1-1 2020年全国部分省份GDP和人均GDP
  图1-2 2020年广东省与全球部分国家人均GDP
  广东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居于全国前列,但与国际一流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省内污染物排放强度与经济总量倒挂态势明显。广东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在全国优势明显,2020年单位GDP能耗(0.31t标准煤/万元)、用水量(38.3m3/万元)在全国GDP前10的省份中分别位列第2和第4,大幅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图1-3)。但是,仍与国际一流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人均碳排放强度与全球平均水平持平的背景下,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的2倍左右(图 1-4)。特别是虽然广州、深圳、佛山3市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韶关碳排放强度是深圳的10倍之多,21地市资源能源利用水平十分不均。核心区珠三角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3倍,但北部生态发展区仅为全国水平的70%,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以不到全省20%的经济总量贡献了约50%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偏高,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挂趋势,增加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
  图1-3 2020年全国部分省份单位GDP能耗和用水量
  图1-4 广东省与全球四大湾区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
  广东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全国标杆地位,但仍落后于部分发达国家。空气质量保持全国领先,2020年空气质量指数(AQI)达标率全国排名第8,PM2.5浓度排名第5,珠三角地区在全国三大重点区域保持标杆,空气质量大大领先长三角、京津冀地区(图1-5)。PM2.5浓度与克罗地亚、智利、罗马尼亚等人均GDP相近国家接近,但高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图1-6)。此外,广东地表水水质处于全国中游水平,2020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全国排名第19,珠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在全国七大流域中仅次于长江流域,为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较好的生态基底。与发达国家人均GDP历史同期水平相比,广东优良水体比例与发达国家当年水平基本相当甚至略好,但较差水体比例偏高,水生态环境系统改善仍然任重道远。
  图1-5 全国三大城市群PM2.5浓度
  图1-6 2020年广东省与全球部分国家PM2.5浓度
  广东生态系统功能在全国举足轻重,但城乡人居环境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广东北倚南岭,南临南海,具有山海相连的地域景观、碧道成网的流域特色、多元共生的生态要素。森林覆盖率接近60%,大陆海岸线长度达4114km,位居全国*位,林业大省、海洋大省特色鲜明。自然保护地超过1000个,数量位居全国**,南岭地区是全国1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实践的条件得天*厚(图1-7)。但是,在全省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大势下,城乡人居环境二元分化态势形成较大反差,农村人居环境问题成为美丽广东的突出短板。2021年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47%,与浙江、上海90%左右的水平差距较大(图1-8);其中茂名、韶关、河源农村污水治理率低于30%,与珠三角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市70%以上的水平差距明显。农村黑臭水体、厕所、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影响美丽广东建设总体进程。
  图1-7 全国部分省份生态质量指标
  图1-8 2020年全国部分省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1.3 美丽广东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美丽广东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先行示范的政治责任。美丽中国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体现了步步推进、行稳致远的发展策略。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环节,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贡献。近年来,江苏、浙江、四川、重庆、山东、云南等省市陆续开展了美丽建设实践探索,积累了一定先行经验。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有条件有必要示范开展美丽广东建设实践探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1
1.1 美丽广东建设内涵解析1
1.2 广东生态环境保护总体形势2
1.3 美丽广东建设的重要意义6
第2章 广东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演变历程8
2.1 广东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演变特征9
2.2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年)》9
2.2.1 编制背景9
2.2.2 主要内容10
2.3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12
2.3.1 编制背景12
2.3.2 主要内容13
2.4 《广东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15
2.4.1 编制背景15
2.4.2 规划特点15
2.4.3 主要内容16
2.5 《广东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17
2.5.1 编制背景17
2.5.2 规划特点17
2.5.3 主要内容19
2.6 《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21
2.6.1 编制背景21
2.6.2 规划特点21
2.6.3 主要内容22
2.7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24
2.7.1 编制背景24
2.7.2 规划特点24
2.7.3 主要内容25
第3章 广东生态环境保护进展评估28
3.1 **个中长期规划概述28
3.1.1 *次经人大审议确立法律地位29
3.1.2 *次划定并执行严格控制区政策30
3.1.3 *次实施区域差异化环境管理30
3.1.4 *次提出产业源头准入的硬措施31
3.2 评估技术路线31
3.2.1 总体情况评估31
3.2.2 任务实施情况评估32
3.3 目标完成情况32
3.3.1 指标设定情况32
3.3.2 指标总体评估34
3.3.3 指标完成情况分析35
3.4 任务完成情况43
3.4.1 总体实施情况44
3.4.2 “一线引导,贯彻循环经济”任务实施情况评估45
3.4.3 “三区控制,优化产业布局”任务实施情况评估56
3.4.4 “五域推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任务实施情况评估58
3.4.5 “两项支撑,加强政策科技保障”任务实施情况评估69
3.5 评估结论84
3.5.1 实施成效84
3.5.2 存在问题98
第4章 美丽广东建设进程分析111
4.1 基于全球视角的环境经济对比分析111
4.1.1 广东与部分发达国家环境经济发展进程对比111
4.1.2 国际三大湾区环境经济发展进程分析114
4.2 基于全国视角的美丽建设进程分析123
4.2.1 指标体系123
4.2.2 研究方法125
4.2.3 评价结果125
4.3 基于全省视角的美丽建设进程分析131
4.3.1 美丽建设综合指数分析131
4.3.2 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估136
第5章 国内外优秀案例与实践经验138
5.1 国际案例与实践经验138
5.1.1 联合国及部分国家地区中长期尺度规划案例138
5.1.2 全球部分国家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经验147
5.1.3 国际三大湾区环境治理经验165
5.2 国内部分省份案例与实践经验177
5.2.1 部分省份美丽建设中长期规划案例177
5.2.2 部分省份生态环境治理经验182
5.2.3 经验小结211
5.3 国内部分城市规划案例与实践经验212
5.3.1 部分城市美丽建设中长期规划案例212
5.3.2 部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经验215
5.3.3 经验小结227
5.4 国内部分城镇和乡村规划案例与实践经验228
5.4.1 部分城镇和乡村规划案例228
5.4.2 部分城镇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经验234
5.4.3 经验小结248
第6章 实践经验的思考与启示249
6.1 做好顶层设计,锚定中长期生态环境治理远景目标249
6.2 树立危机意识,找准美丽广东建设的发力点250
6.3 吸收产城人融合治理经验,打造优质生态产品252
6.4 运用科技和激励手段,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迈上新台阶253
6.5 推动公众参与和环境自治,促进生态环境治理逐步走向成熟254
第7章 美丽广东建设路径建议256
7.1 “两个率先”目标导向256
7.2 “三美协同”战略路径258
7.3 “多样示范”支撑体系260
参考文献26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