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徽州古建筑保护的潜口模式——潜口民宅搬迁修缮工程(上、下册)
0.00     定价 ¥ 50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83608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4-01
收藏
内容介绍
《徽州古建筑保护的潜口模式:潜口民宅搬迁修缮工程:全2册》是对徽州古建筑保护领域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的全面记录与深入分析。着重介绍潜口民宅搬迁修缮工程的缘起、实施过程、技术细节及其在中国古建筑保护领域中的*特地位。详细描述了工程的实施过程,包括原建筑的测绘记录,拆卸、运输、重建等各个环节,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易地保护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古民居保护的一次探索,是结合徽州古民居保护利用实际的一次全新尝试。大胆创新和专业精神,给予了这项工程极大的延展空间和丰富内涵。实现古民居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成为破解皖南古民居保护困局的成功典范,被业界誉为“潜口模式”。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了潜口模式在古建筑保护领域中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展开
精彩书摘
明代民居建筑群
  明代民居建筑群概述
  明代是徽州建筑发展的兴盛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以及儒学的教化,古徽州呈现“程朱阙里,道脉相传”“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富商巨贾,藏镪百万”的繁盛景象。伴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徽州大地上修建了祠堂、牌坊、宅第、戏台、亭、台、楼、阁等众多建筑。至今400余年,仍有大量珍贵遗存。
  一、工程缘起
  1952年冬,南京工学院刘敦桢教授,受前华东文化部的委托来徽州地区调查,发现了明代住宅和祠堂二十余处(1)。
  1950~1956年间,罗哲文、祁英涛、郑孝夑、朱光亚、曹见宾、张仲一等专家学者相继来徽州地区调研考察,发现了大量明代建筑实物。
  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地有关部门对照1956年南京工学院与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出版的《徽州明代住宅》中所列举的23处明代古建筑,再次逐一进行调查,发现只剩下13处。针对这种情况,歙县提出了“就地保护为主,适当的拆迁复原,集中保护为辅”的初步设想。经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建设历史研究所、中国建筑历史学会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多次实地考察,达成共识,认同此方案,并提出:在保护方法上,仍以就地保护为主,但针对一些较为典型,而又不宜就地保护的(如地势低洼、四周环境极不安全、人为损坏严重)明代民居,有必要采取拆迁复原、集中保护的措施,既便于维护管理,又便于参观考察。
  1981年10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歙县召开。南京工学院古建筑专家潘谷西教授在会议上提出了“文物保护要与发展旅游事业相结合”的建议,建议安徽省除报“四大名山”(黄山、天柱山、九华山、齐云山)外,还要报一个“徽州古民居旅游点”。于是,将正在酝酿中的拆迁复原、集中保护的古建筑群打造成一个旅游点的规划思想更加明晰。
  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沈竹、文物处处长吕济民来歙县实地考察后,对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达成一致意见。随后,该项目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歙县文化局编制了工程方案并上报。安徽省文物局下发皖文物字[1982]96号《关于歙县建立明代民居博物馆问题的批复》:“歙县文化局:你局歙文字[1982]50号文件收悉。经研究原则上同意你局的工程方案,在你县潜口建立一座明代民居博物馆
  歙县计划委员会根据安徽省文物局通知,于1982年10月7日批准工程立项,并以歙计基字[1982]136号文件批准办理征地手续。随后,歙县文物部门编制了搬迁工程的设计方案,上报上级文物部门。
  1983年,中国建筑历史学会在安徽风阳召开,会上对此项工程的设计方案、图纸等进行了审查。会后,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僧同国家建设部建设历史研究所的领导专家,受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专程到歙县,现场审定工程设计方案。根据歙县方面的提议,专家们还对七里头的圣僧电和潜口的水香园旧址等地进行了考察,赞同将建筑群选址在潜口水香园旧址。
  二、选址理由
  潜口交通位置优越。潜口村位于歙县西部,北倚黄山,南邻岩寺,东连歙县,西接屯溪、休宁,地处黄山南大门,205国道穿村而过,是历来从浙、赣、浙、沪进出黄山的必经之地。西距黄山屯溪机场23千米,东距歙县古城18千米,道路交通十分便捷。
  潜口历史文化悠久。潜口村旧属歙县西乡,是古徽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丰厚的区域。潜口村自南宋汪氏迁居后逐渐发展,至明代中期达到鼎盛,“经济繁庶、科教兴盛、人文荟萃,为一方之奥区"。该村是古徽州境内明代民居*为集中的村庄之一,除民居外,周围尚有塔、祠堂、牌坊等多处明代建筑。历史上原有大小祠堂34个,村内横贯南北的长街被称为“祠堂街"。潜口周边还有唐模、西溪南、呈坎、蜀源、灵山等古村落与之相连,文物建筑星罗棋布。
  紫霞山为形胜之地。紫霞山位于潜口村西北,为黄山第-峰。传中华始祖轩辕黄帝曾于此炼丹,现有轩皇坛图景遗存。紫霞山是古代佛教圣地,也是文人雅士*水流觞之所。明清时期有“栗亭、四顾山房、水香园、绿参亭”等名胜。据地方志记载,黄宗義、施润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其间,并有题记载诸史文集,其中吴逸画的水香园图,刊登于康熙版《歙县志》*页。“文以地生辉,地以文益秀",美美与共。
  明代建筑群选址潜口村,既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承袭和发扬,彰显对搬迁古建筑的尊重,也便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利于撤迁后对古建筑群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打造有影响力的旅游景点。
  三、工程实施
  潜口明代民居建筑群选址潜口水香园旧址,古建筑集中保护区主要位于紫霞峰东南山麓,占地26余亩”,地形高差25米。
  集中保护的民居、祠堂、牌坊、路亭、石桥等不同类型的明代建筑,按照徽州明代山庄形式总体布局。对山体形态和植被原状予以*大限度的保持,采取掘进铲平、筑坝护坡等方式,形成高低错落、大小不等的平台作为搬迁古建筑的新址;每幢建筑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保古建筑的通风采光以及防火安全,中间铺筑石板路及登临阶梯;房前铺有石板广场,周围栽植传统花卉、树木加以点綴;以山庄人口为起点,上山下山形成一条环形道路交通线。整个山庄采取周密的防治白蚁和杀灭白蚁措施,降低白蚁危害隐患,同时设置消防及供水设施。
  明代民居建筑群保护工程自1984年动工,主体工程10幢古建筑的搬迁于1990年基本竣工,并对外开放。1988年,尚在建设中的“潜口民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后的明园因为抢救保护的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又陆续搬迁了3幢明代建筑,直至1999年全面完成。
  明代建筑群13处单体建筑的选择,主要是出于文物价值本身以及抢救保护的客观需要,以徽州“古建三绝”中的古祠堂(4处)古民居(6处)古牌坊(1处)为主体,另有石桥、路亭各1处。其中司谏第、曹门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4处搬迁前e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乐善堂、善化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建筑概况
  按照明园建成后的参观路线,13处古建筑依次见表1:
  表1 潜口民宅明园搬迁古建筑一览表
  注:因工程距今时间较长,部分古建筑所在“原址”行政区划有了变动和调整,如1987年黄山市成立,徽州区从原歙县辖区内划分出去,单*成立县级区,本表“原址”统一以现今的行政区划为准
  这些濒临倒塌的明代民居,按照文物维修“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经过易地搬迁、修缮、复原、环境重建,房屋结构得到加固,历史信息得以保存,且新址中改善了通风排水条件,有效防治病虫害,强化安全防火等措施,使其延续了生命,并得以永久保护。集中保护的办法,既有利于保护管理,又便于考察研究,更好地发挥文物作用,为灿烂的徽州文化和建筑历史,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实物。国家文物部门把这种保护方法称为古建筑保护的“潜口模式”。
展开
目录
目录
序 程极悦(i)
前言(iii)
明代民居建筑群
明代民居建筑群概述(003)
六顺堂仪门(007)
荫秀桥(017)
方氏宗祠坊(026)
善化亭(038)
乐善堂(053)
曹门厅(083)
方观田宅(111)
司谏第(135)
吴建华宅(169)
方文泰宅(190)
苏雪痕宅(220)
胡永基宅(243)
罗小明宅(265)
清代民居建筑群
清代民居建筑群概述(303)
清园大门(307)
畊礼堂(314)
诚仁堂(343)
古戏台(370)
义仁堂(391)
洪宅(413)
谷懿堂(435)
万盛记(458)
程培本堂(480)
程培本堂收租房(509)
潜口民宅迁建.程(553)
潜口民宅文物保护性设施建设
文物保护性设施建设概况(561)
潜口民宅消防安装(565)
潜口民宅消防提升(电气火灾智能防控)(571)
潜口民宅安防设计施工一体化项.(576)
潜口民宅古建筑防雷护(579)
潜口民宅方氏宗祠坊石质文物修缮工程(584)
潜口民宅白蚁、粉蠹、木蜂综合防治项目(589)
潜口民宅明园加固与环境整治(594)
潜口民宅古建筑维护修缮工程(601)
编后记(60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