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美学史 第2卷》:
二、现代艺术家群体的美学倾向
从理论来源上看,现代艺术家群体主要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直接影响,但他们又不局限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而是主张融合西方思潮和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其美学主张呈现出杂糅性表征。从理论界限上看,现代艺术家群体之间不同流派的艺术创作理念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理论边界,而是呈现出互相弥合和渗透的杂糅样态。新月派的创作中杂糅了英美浪漫主义、唯美主义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和谐均齐”思想。九叶派关注入内在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精神与外部世界的平衡,这是与西方现代主义最直接和最深刻联系的体现。同时九叶派还倡导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杂糅性。
这种杂糅性究其根源,是现代艺术家群体既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先锋探索寄予厚望,又质疑其是否能够实现其理论承诺,继而多方探索寻觅,多维审视纠结的结果。这种异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创作,事实上却是中国艺术自身发展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一种本土化操作。客观上讲,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论主张和艺术技法,因其生成语境和形式上的异质性,未必能够完美契合中国艺术的现实发展,必须要加以甄别和选择。现代艺术家群体以一种主动选择的姿态寻求中国艺术的生存发展策略,他们将西方现代主义的理论主张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通过对中国古典艺术和西方不同艺术流派的美学理论和创作技巧的吸收借鉴,进而探索出适合中国艺术发展现实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技法。
(一)以西方现代主义思想为主
西方现代艺术表现出荒诞、晦涩和变异等审美表征,在内容上强调对丑陋现实的揭示和对理性的质疑,呈现出非理性色彩。这种思想传人中国后,明显难以扮演启蒙的重要角色,因而在五四时期并未成为主流思想,只能通过标新立异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非理性的创作风格来曲折反映现实生活和外部世界。中国现代艺术家群体主要兴起于“五四”退潮之后,尤其是五卅惨案的发生,刺激到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精神危机,对艺术的价值和社会作用产生了深深怀疑,更对自我的价值认同产生了迷茫。作为经历过五四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思想上表现为一种独立与自由意识的觉醒与增强,并试图唤起人们对人自身生存价值和人生观问题的探索。当他们面对复杂惨淡的现实社会,自我的惶惑不安、孤独痛苦、茫然失措成为主要的心理焦点,而西方现代主义思想恰逢其时,成为其首要选择。
从中国现代艺术家群体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不管是哪种艺术形式,它们或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彻底批判,或是表现现实的荒诞性,或是表达战士的孤独感,都或多或少在创作实践中践行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思想和艺术技法,打上了现代主义的烙印。而且,这种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汲取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广泛运用到各种艺术形式的革新上。从诗歌象征主义创作手法到电影蒙太奇拼接技法,从借鉴现代主义绘画技法到建立中国现代音乐体系,都能看到现代主义的影子。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受到西方象征主义思潮“以丑为美”美学观念的影响,在其诗歌中将社会的阴暗面作为表现的对象,尽力去挖掘生活中的丑和恶。他把生活丑陋和不美好的一面,通过诗歌中病态的意象这样一种反常规的形式宣泄出来。李金发将意象打上病态的丑恶的印记,这与西方现代主义所表现的异化主题是契合的。李金发通过荒诞、变形、丑陋、扭曲的形象来揭示现代社会的荒谬,进而实现艺术“以丑为美”的震惊效果。
(二)对西方其他美学思想的借鉴
中国现代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革新的过程。中国现代艺术家群体作为一群探索者,他们对于西方各种美学思想的态度是兼收并蓄。在中国当时的艺术现实语境中,但凡能够对中国艺术发展和社会救赎产生作用,几乎都被吸收和借鉴过来。他们既受到五四前期推崇的西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又认识到五四后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更契合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苦闷的内心情绪。虽然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明显更契合当时的语境,成为他们主要的借鉴对象,但是他们也并未放弃对其他西方美学思想的借鉴和实践。
梁实秋是新月派的代表,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强调用理性去克制内在的欲望和冲动。这里的理性是一种自我情感的克制与束缚,它不是情感的直接抒发,更不是情感的泛滥成灾。这种“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是艺术自主性在文学中的体现。田汉在早期戏剧创作中,受西方艺术纯粹性思想影响,其戏剧艺术对美的追求占主导地位,显示出唯美主义倾向。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施蛰存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方法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将触角深入到人物隐藏的深层意识领域,强调本我和超我,即性本能和道德矛盾冲突的主题。
这段时期思想上的解放带来的是审美自主意识的彰显,而自主意识让艺术有了保持自身纯粹性的可能。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现代艺术家的审美观体现出独特的形式美,这主要包括对称平衡、和谐均齐、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在新月派诗人眼中,诗歌要满足“和谐”与“均齐”的特点。为实现诗歌的审美化,新诗需要格律化,如闻一多在诗歌中追求以音乐、绘画和建筑的美为内涵的“三美”原则。“和谐均齐”的美学观和“三美”的审美原则是新月派诗歌在追求形式美方面做出的重大的尝试,也是借鉴西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想的新艺术探索。
(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继承融合
大多数现代派艺术家都是外出留洋的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经历了外来美学思潮的影响。在他们的作品中,体现出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特点:既有对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追求,也不乏对中国传统古典美学思想的融合。
徐志摩的诗歌受西方浪漫主义的影响很深,但他骨子里对“东方主义”是热爱的。他的诗歌美学中既有对唯美主义的发展,又有对“和谐”与“均齐”形式美的追求,是东西方融合的产物。戴望舒在诗歌创作中将本土文化传统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经验结合,他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养分,摄取古典诗词的神韵和感伤情怀,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戴望舒的诗歌作品寻求的是一种内在灵魂深度的隐藏性传达,体现出民族性很强的现代审美原则和艺术追求。九叶派的诗歌美学追求一种平衡的状态,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借鉴与创新,也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现代话剧受到西方话剧史上众多派别的影响,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等观念都被引入到国内,戏剧作家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也杂糅了西方的现代化追求和中国的本土化倾向。随着西方绘画美术理论的引入,现代美术学家在传统国粹与外来思潮的双重影响下寻找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现代电影美学也存在中西融合的痕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时代和生活的折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