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家族艰苦奋斗、悲欢离合故事,也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寻求解放、追求国家统一故事。徐父徐森源出生于蕉岭,青年时代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赴台从事极其危险的地下工作,后侥幸逃脱国民党特务的追杀,但仍在香港、大陆为对台工作继续努力奋斗,付出了毕生精力;徐母潘佩卿随夫赴台,后因形势所迫滞留台湾,含辛茹苦,独自抚养三个幼子长大成人;作者本人则在大陆出生、成长,自幼失去母爱,历经磨难与奋斗,子承父志,终成台湾问题研究领域专家等。本书并有专章集中写徐森源的革命战友钟浩东、张伯哲、方弢、徐新杰、陈仲豪等台湾地下党革命前辈故事。
序一:苦难孕育辉煌 郑建邦 1
序二:一曲催人泪下的悲歌 王卫星 3
序三:荡气回肠、色彩斑斓的时代画卷 辛旗 7
序四:故事 • 历史 • 情怀 吴彤 10
序五:历史长河中的一串绚丽浪花 李振广 14
开篇:魂归故里 1
第一章 时代召唤——家世与父亲求学时期 4
一、父亲出生 4
二、田祖婆奶姑的故事 8
三、从穷山沟到海滨邹鲁 9
四、家庭变故 12
五、未能“圆房”的童养媳 14
六、从“蕉中”到“东中” 18
七、操行“丙”等的学生 21
八、校学生自治会的“文艺股长” 23
九、暑假抗日宣传队 25
十、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35
十一、山乡怒火——元宵登高火炬大游行 39
第二章 抗日救亡——战斗在罗浮山下 47
一、丘念台与东区服务队成立 47
二、父亲参加东服队 52
三、挺进潮汕 58
四、转进惠州 60
五、初上罗浮 65
六、后撤横沥,再上罗浮 70
七、“好男好女” 73
八、棒打三对鸳鸯 78
九、再撤横沥,母亲和淼叔加入东服队 83
十、三上罗浮,创办罗浮中学和博西补校 88
十一、演出白话剧《保卫黄河》 93
十二、东服队与东江纵队 98
十三、喜事连连 102
十四、三撤横沥,东服队解散 111
十五、粤东工作团成立,转向对台工作 115
第三章 “白皮红心”——党的地下工作战士 123
一、抛家别子,投奔东纵未果 123
二、三青团的“分团书记” 128
三、基隆中学的“训导主任” 132
四、国民党的“县党部书记长” 140
第四章 祸起萧墙——台湾地下党遭破坏 154
一、形势大好,潜藏危机 154
二、风云突变,“《光明报》案”爆发 157
三、虎口逃生,父亲惊险撤离台湾 161
四、战斗在香港 167
五、蔡孝乾叛变,台湾地下党遭没顶之灾 168
六、雪上加霜,新省委再遭破坏 178
第五章 历尽劫波——父亲的战友们 185
一、钟浩东——拒绝“感训”、只求一死的“硬汉” 186
二、张伯哲——牺牲 46 年后才获追认的革命烈士 196
三、方弢、张奕明——双双遇难的革命伴侣 201
四、章丽曼——两次自杀未遂、行刑拒绝下跪的“女硬汉” 207
五、梁铮卿——抛家弃女赴台潜伏、血洒刑场的铮铮铁汉 218
六、徐新杰——拒捕壮烈牺牲却被历史湮灭的地下党人 222
七、陈仲豪——《光明报》主编,藏在鸭寮里躲过一劫 231
八、谢汉光——顶替死人、躲藏深山 38 年终返大陆的奇人 238
九、黎明华——革命经历,难掩失节后的愧疚 243
十、萧道应——“悲剧时代的悲剧演员” 257
第六章 骨肉离散——望眼欲穿四十年 274
一、金蝉脱壳,父亲撤离香港 274
二、孤儿寡母,在台艰难度日 278
三、我的多彩与苦涩的童年 287
四、父亲——对台广播的“一支笔” 310
五、弟弟以为父亲在“青海劳改营” 319
六、亩元叔——“彭大将军”的作战参谋 322
七、我与父亲团聚在京城 328
八、“单亲家庭”中的三兄弟 340
九、我的欢乐与艰辛的中学生活 344
十、我在北大的日子里 371
十一、母亲从“青丝”到“白头” 390
十二、我的十年乡村教师生活 393
十三、基东三兄弟在台事业有成 421
十四、我走上了大学讲台 425
十五、亩元叔和父亲先后去世 432
第七章 坚冰解冻——迟来的家庭团聚 441
一、香江会亲 441
二、子承父志,转向当代台湾研究 446
三、母亲携海东返乡探亲、祭祖 453
四、祖母仙逝,返乡奔丧 454
五、母亲携思东全家来京祭奠父亲 456
六、赴台参访、探亲 460
七、台湾研究“更上一层楼” 464
八、母亲去世,赴台奔丧 473
尾声:叶落归根 478
后记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