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调判一体化诉讼理论建构
一、调判解纷模式的域外法视角
(一)程序设置差异:诉内和解、附设调解与调判分离
(二)程序效力差异:终结诉讼与“判决依赖”
(三)差异的原因分析:理论定位与历史之维
二、中国民事诉讼调判适用样态考察
(一)程序结构:动态适用下的调判一体化
(二)主体关系:协同参与下的合作与对抗
(三)效力评价:调解与判决的同等既判力
三、司法界定:调判一体化理论建构
(一)一体化理论对民事诉讼的优化与续造
(二)核心关联概念的区分与展开
(三)调判一体化司法适用性分析与展示
第二章 调判一体化的内在机理
一、如影随形:调判共生的多元阐释
(一)对立还是协同:从“礼文化”到“法文化”
(二)自力还是外援:从“私了”到“官决”
(三)被动还是主动:从“良法”到“善治”
二、此消彼长:调判张弛的多重解读
(一)司法供给与司法需求:内外互动的司法逻辑
(二)司法政策与应对策略:基于科层制的分析视角
(三)事实主义与形式主义:侦查员还是裁判员
(四)意思自治与司法职权:两种价值取向张力
三、和而不同:调判一体化的行为特质
(一)致中达和:基于中庸文化的可变通性
(二)和而不同:融合正义标准的可预见性
(三)公私合璧:基于协同式司法的可接受性
第三章 调判一体化的运行逻辑:合作与对抗
一、调判一体化的过程解构
(一)从制度分析转向过程分析
(二)分析模型:合作与对抗的理论框架
二、协同主义视角下的强制性与合意性平衡
(一)强制性:调判一体化过程中的法官主导
(二)合意性:调判一体化过程中当事人的对抗与对话
(三)调判一体化过程中强制与合意的平衡
三、实用主义逻辑下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结合
(一)往返于事实与法律之间:实质理性与形式理性的有机统一
(二)法官基于形式理性的介入
(三)法官基于实质理性的介入
(四)当事人基于形式理性的对抗与合作
(五)当事人基于实质理性的对抗与合作
第四章 调判一体化诉讼结果的可接受性
一、诉讼结果可接受性的分析视角与方法
(一)可接受性的分析视角
(二)可接受性的二重判断标准:从形式到实质
二、诉讼结果可接受性的实证分析
(一)形式与实质均可接受:共识优化诉讼结果
(二)形式不接受但实质可接受:引导两造预期收益理性化
(三)形式接受但实质不可接受:调判适用的内外场力平衡
(四)形式与实质均不可接受:寻求诉讼效果与调判一体化程序目标的契合
三、提升调判一体化结果可接受性的路径
(一)调判一体化应遵循的原则
(二)调判一体化的具体规则与方法
第五章 观点总结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观点总结
二、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本书相关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