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层软岩工程特性
1.2.2 红层软岩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演化规律研究现状
1.2.3 红层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4 红层软岩高陡边坡支挡防护技术及变形控制研究
1.3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概况
2.1 项目简介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与水文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
2.2.5 地震动参数及场地类型
2.2.6 地表水
2.2.7 地下水
2.2.8 环境水对工程耐久性的评价
2.3 变形情况
2.3.1 工点变形调查情况
2.3.2 坍滑体空间形态及物质组成
2.4 病害分析
2.4.1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2.4.2 病害原因分析及危险性预测
2.4.3 滑面判定
第3章 红层软岩工程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X射线衍射方法(XRD)
3.2.1 试验方案与制样
3.2.2 试验结果
3.3 岩矿鉴定试验
3.3.1 试验原理与设备
3.3.2 试验结果
3.4 岩石干湿循环耐崩解试验、点荷载试验及直剪试验
3.4.1 试验原理与设备
3.4.2 试验方案
3.4.3 试验步骤
3.4.4 试验结果
3.4.5 能量分析
3.5 岩石三轴压缩及变形试验
3.5.1 试样制样
3.5.2 试验方案
3.5.3 试验结果
3.6 岩石单轴压缩及软化性试验
3.6.1 试验原理
3.6.2 试验方案与步骤
3.6.3 试验结果
3.7 红层软岩基质吸力试验
3.7.1 试验原理
3.7.2 试验方案与步骤
3.7.3 试验结果
3.8 三维CT扫描
3.8.1 CT扫描原理
3.8.2 仪器设备
3.8.3 砂岩细观结构CT扫描结果
第4章 施工现场监测及数据分析
4.1 监测目的和依据
4.1.1 监测目的
4.1.2 监测依据
4.2 监测内容和项目
4.3 监测方法
4.3.1 边坡表层位移变形监测
4.3.2 边坡深部水平位移监测
4.4 监测结果分析
4.4.1 边坡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4.4.2 边坡竖向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4.4.3 边坡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4.5 监测结论
第5章 红层软岩高陡边坡变形破坏因素及演化机理
5.1 红层软岩高陡边坡变形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分析
5.1.1 模型建立
5.1.2 不同坡体含水率对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
5.1.3 不同结构面形状对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
5.1.4 不同坡度比对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
5.1.5 软弱夹层对红层软岩边坡变形破坏的影响
5.2 红层软岩边坡变形破坏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2.1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5.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5.3 降雨条件下红层软岩边坡演化规律研究
5.3.1 模拟基础设置
5.3.2 降雨过程中边坡渗流场演化规律
5.3.3 降雨过程中边坡位移场演化规律
5.3.4 极端降雨天气下红层软岩边坡演化规律
第6章 不同因素下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6.1 考虑卸荷作用下的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
6.1.1 FLAC3D基本原理
6.1.2 卸荷岩体力学基本理论和实现
6.1.3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数值模型建立
6.1.4 模型可靠性验证
6.1.5 模拟结果
6.1.6 不同开挖坡高下的边坡稳定性
6.1.7 不同开挖坡角下的边坡稳定性
6.2 基于非饱和理论的边坡降雨稳定性分析
6.2.1 非饱和降雨入渗理论与实现
6.2.2 非饱和降雨入渗在FLAC3D中的二次开发实现
6.2.3 边坡降雨入渗模型建立
6.2.4 不同降雨强度下的边坡稳定性
6.2.5 不同降雨时长下的边坡稳定性
第7章 红层软岩高陡边坡支挡防护技术及变形控制研究
7.1 红层边坡破坏模式及加固防护理念
7.1.1 红层边坡破坏模式
7.1.2 红层边坡加固防护理念
7.2 边坡支挡防护技术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7.2.1 未支护边坡模型建立与分析
7.2.2 框架梁预应力锚杆+喷锚支护模型建立与分析
7.2.3 复合土钉墙+喷锚支护模型建立与分析
7.2.4 喷锚支护模型建立与分析
7.2.53 种支护方案的支护效应对比分析
7.3 框架预应力锚杆+喷锚模型参数优化分析
7.3.1 框架梁预应力锚杆支护的影响因素
7.3.2 锚杆长度影响分析
7.3.3 锚杆倾角影响分析
7.3.4 锚杆竖向间距影响分析
7.3.5 锚杆预应力值影响分析
7.4 基于ABAQUS的边坡降雨排水设计
7.4.1 边坡降雨入渗过程分析
7.4.2 连续降雨对支护后边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7.4.3 基于ABAQUS的边坡排水设计
第8章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