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地震台网监测预警能力评估方法
1.1 地震观测台网噪声水平的评估
1.2 地震观测台网监测能力的评估
1.3 地震观测台网预警首报能力的评估
1.4 预警区最小地震预警震级的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数据质量监控和模型参数配置以及预警地震事件分析
2.1 站点数据质量的实时分析评估
2.2 近震震级量规函数模型的本地化
2.3 区域性烈度经验衰减模型
2.4 P波和S波的走时模型
2.5 地震预警事件及观测记录分析
参考文献
第3章 地震预警技术风险与风险控制
3.1 地震预警误报漏报事件回顾
3.2 预警软件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识别仪器参数配置明显错误的算法
3.4 排除干扰与地震波谱检测
3.5 远场大震的判定
3.6 地震真实与虚拟场景比对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双震预警第一报的处理技术
4.1 双震定位基础及前震对后震的影响
4.2 双震处理理论模型及模型参数估计
4.3 双震判定与独立处理第一报条件
4.4 非原地非独立处理双震第一报的方法
4.5 原地重复双震的处理
4.6 研究成果总结与数值验证
参考文献
第5章 双震预警后续报模型与技术
5.1 测定双震后续报参数的理论模型
5.2 第一个地震波组的安全区及边界方程
5.3 第二个地震波组的安全区及边界方程
5.4 双震波组安全区边界满足二次曲线方程
5.5 双震波组安全区有关问题的讨论
5.6 双震安全区边界理论解与数值解
参考文献
第6章 序列震处理技术构架和处理方案
6.1 序列震处理的总体技术要求
6.2 序列震总体处理思路
6.3 构建序列震并行处理局部虚拟台网
6.4 处理序列震的多尺度时间窗技术
6.5 多源激发震动观测实时图像识别技术
6.6 序列震的震源模型和分类
6.7 原地重复序列震的处理
6.8 非原地重复序列震的处理
参考文献
第7章 多源地震模型及处理方法
7.1 多源地震的处理思路
7.2 三源地震模型和模型参数
7.3 第一个地震O1的处理方法
7.4 第二个地震O2的处理方法
7.5 第三个地震O3的处理方法
7.6 关于相关参数的讨论
7.7 三源地震处理的模拟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章 日本预警系统采用的粒子集成滤波法
8.1 粒子集成滤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8.2 日本粒子模型和后续改进
8.3 多源地震复合识别方法与技术
8.4 粒子的重采样方法与步骤
8.5 示范算例
参考文献
第9章 测试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软件性能的人造地震波场的波形模拟技术
9.1 人造地震波场模拟的目标与思路
9.2 人造地震波场的基本技术途径
9.3 点源模型激发的人造地震波场
9.4 点源模型台网地震波场的模拟实例
9.5 大震破裂激发的人造地震波场
9.6 大震破裂模型应用实例
9.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地震预警预测烈度与大震烈度图制作的新方法
10.1 日本预测烈度和烈度速报的主要经验
10.2 我国预测烈度和烈度速报的主要问题
10.3 烈度预测和速报总体思路和技术构架
10.4 预测烈度初始模型及实时修正模型
10.5 制作正式发布烈度空间分布图
10.6 仪器烈度空间分布图的质量评估
10.7 泸定6.8级地震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