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及装备
0.00     定价 ¥ 1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43312
  • 作      者:
    作者:陈全胜//林颢//赵杰文|责编:惠雪//曾佳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7-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从技术原理、装备系统、信号处理和数据挖掘、相关的应用案例等方面入手,系统性地介绍了利用食品与农产品智能无损检测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仿生传感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光谱成像技术、气味成像化技术、振动力学传感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等快速检测新技术。同时,本书也专门介绍了近些年所发展起来的食品与农产品现场快速便携式检测装备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智能监控装备,并介绍了相关的应用案例。 本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可作为从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领域的科研和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书籍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参考书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2021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食品工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成为新常态。近年来,在刚性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下,食品工业保持稳定增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据工信部网站消息,2019年1~12月,全国食品企业工业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农副食品加工业累计同比增长1.9%,食品制造业累计同比增长5.3%[1]。2021年1~12月,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总利润同比增长5.5%。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总利润同比下降9.2%,食品制造业总利润同比下降0.1%,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4.1%[2]。食品制造业在保障民生、拉动消费、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食品工业总产值的高速增长,食品加工制造业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但与此同时,传统食品企业高能低效以及相对粗放的加工方式,使得食品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在食品收储以及加工过程中,相对滞后的检测手段已成为制约食品产业现代化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高端制造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推动着中国加工制造业逐步迈向智能化和信息化。食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逐步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转型升级。由于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速度快、成本低、易在线等特点,现已成为食品检测领域极具活力的朝阳技术,也是食品加工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食品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可以为食品产业升级、克服发展瓶颈提供重要的创新动力。同时,其绿色高效的技术特点,可为食品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引领食品行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1.1食品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1.1.1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内涵
  无损检测是指在不损害或不影响被检测对象使用性能,不伤害被检测对象内部组织的前提下,利用检测对象结构品质变化等引起的热、声、光、电、磁等响应差异,借助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器材,对检测对象的结构、品质、状态及缺陷等变化进行检查和测试的方法[3]。食品无损检测技术针对不同测定对象输入光、力、声、电、磁等某种或几种形式的物理能量,由于检测对象不同,相应的响应信号也不一样,对于食品物料而言,这种输入和输出间的信号差异就反映了被测对象外观或内部成分、结构等特征的品质差异。
  例如,食品物料受到外界光作用后,其能量状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吸收一定频率的光,从低能态向高能态跃迁或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再辐射出一定频率的光。吸收光和辐射光的频率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的种类性质有关,具有高度选择性。因此,根据食品物料的光学特性可以鉴定其外观或内部的品质特征。通常而言,紫外光到可见光波长范围内的光线可使食品的电子能级产生激励,红外区域的光线可使物质分子间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产生激励。力学法是指根据食品的振动力学特性,对试样施加振动或扭动激励,再测定试样的振动幅度、相位运动衰减等特征,依此判定检测对象的品质。声学法分析方式与力学法相似,同样是采用外界激励的方式,根据被激励后的食品所发出的声波信号变化,可判断食品的内外结构等品质特征。食品的电磁特性可分为主动电磁法和被动电磁法两种,前者是利用被检对象自身所具有的某种电磁性质如仿生传感或者生物电等特征判别检测对象,后者是以试样受电磁场作用后反作用于外部环境的特性为依据检测食品的品质。
  食品无损检测技术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应用科学相关的技术,该技术依托于物理学、信息科学、传感技术、光电技术、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等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由于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对食品物料检测输入和输出的均为物理能量,不会对检测对象造成破坏。此外,通常而言,食品物料的检测过程速度很快,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检测对象的品质检测,适用于现代食品工业中食品物料质量安全快速高通量检测。因此,我国食品工业在高速增长的今天,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已成为食品检测领域极为活跃的朝阳技术,在食品产业智能化升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1.2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国外发达国家开展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研究相对较早,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即开始使用电子分选机分选大豆和花生。此外,美国农业部拉塞尔研究中心也根据瓜果含糖量的高低对红外光吸收程度的不同制成了实用型的瓜熟红外测定器。1953年,美国开始使用商品化的电子色选机;20世纪60年代Norris开发了与计算机相连的高密度分光光度计,利用这一系统完成了多种农产品外观品质的测定。此后,Ben-Gera等利用近红外光谱检测肉类食品的脂肪和水分,取得了较好的结果[4]。此后,学者们对光电无损检测技术以及在食品和农副产品中的散射特性原理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光电技术在食品、农产品的品质检测分级方面有较大的潜力。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了光特性检测研究,利用农产品的延迟发光特性成功地进行了西红柿、香蕉、橘子、生茶等的分选试验。日本工业技术院发明一种大米品质测定器,它通过传感器测定大米的透光率和分光比结合数学模型检测大米的成熟度、虫病及色泽等级。日本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发明了基于光纤技术的液体糖度检测器。
  此外,以色列、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也陆续开展食品、农产品无损检测研究,并研制相关的技术装备。例如,以色列研发了水果分级机,利用反射光谱特性分析水果表面缺陷,再配以称重系统将采集到的信息经计算机综合评定,给水果分级。
  我国开展食品、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70年代曾有个别院所开始探索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对食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分析的可行性。例如,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电子技术应用组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探讨过用近红外反射法快速检测谷物、油料成分的可能性[5]。20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有高校和科研院所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谷物、禽蛋、水果等成分、新鲜度、成熟度等,并进行研究分析;采用生物电特征对有精蛋和无精蛋进行识别;采用荧光技术对花生等农产品的毒素进行检测分析等。
  21世纪,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各种无损检测新技术不断涌现,如新型的仿生传感技术、高(多)光谱成像技术、气味成像化技术,以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技术的涌现;而机器视觉、近红外光谱等传统无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和拓展应用领域。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在食品收购、运输、储藏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控以及食品、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品质检验监控,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3国际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为了更全面了解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基础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本书作者对国际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基础研究演化趋势进行全面检索。食品无损检测技术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发表的论文相对较少,仅有零散的论文发表,该状况持续到70年代末。图1-1为80年代后国际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基础研究演化趋势图,从图1-1可以看出,80~90年代食品无损检测领域开始有少量的基础研究论文发表。进入21世纪后,该领域所发表论文有了突破性增长,2000年可检索到的发表论文数超过200篇,2013年发表论文数则超过1000篇,从2018年开始,每年发表论文数均可达到1600篇以上。在所发表的论文中,近红外光谱技术一直是食品质量安全无损检测领域最活跃、发表论文数量*多的无损检测技术(图1-1)。此外,有关仿生传感技术、机器视觉技术、光谱成像技术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活跃。
  图1-2为21世纪后国际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基础研究主要国家(地区)分布趋势图。从食品无损检测相关研究的国家(地区)分布来看(图1-2),在食品无损检测领域开展研究初期,美国一直占据该技术研究的主导地位,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有较好的基础。中国学者早期在食品无损检测领域发表文章一直相对较少,2000年才开始在国际期刊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而后逐年快速增加,到2013年,中国从事食品无损检测领域研究的学者已超过美国,成为该研究领域发表科技论文数量*多的国家。总体而言,中美两国学者发表论文数量在全球占据明显优势,德国、法国、西班牙等欧盟国家的学者也发表了大量的基础研究论文。此外,韩国、加拿大的学者在食品无损检测领域也开始了诸多的基础科学研究,发表了相关的科技论文。
  图1-3为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基础研究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从更广阔的各大洲地域基础研究分布来看(图1-3),在食品无损检测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欧洲的学者所占比例*高,达到38%;亚洲学者也基本相当,达到36%,所发表的基础研究论文主要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此外,美国、加拿大等北美洲国家在食品无损检测领域也有较多的相关研究。
  图1-4为不同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于不同检测对象的研究论文分布趋势图。从研究对象来看,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在不同的检测对象中的研究分布也有所差别,不同技术适用的检测对象也不同。其中,近红外光谱对植物油的检测研究论文数量*高(图1-4),原因主要归结于植物油化学成分的变化在近红外光谱区域有较为明显的呈现,采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对不同品质、类型的植物油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因此有较多的研究论文发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在对水果、谷物、禽肉品质检测方面,均有较多的研究论文发表。对于大宗农产品,水果、谷物、肉类等质量安全的检测方面,各种无损检测技术均有涉及。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食品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1
1.1.1 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内涵 1
1.1.2 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历程 2
1.1.3 国际食品无损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3
1.2 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特征 6
1.2.1 光学特性检测技术 7
1.2.2 声(力)学特性及无损检测技术 12
1.2.3 仿生传感检测技术 13
1.2.4 电磁特性检测技术 14
1.2.5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检测技术 14
1.3 食品快速无损检测装备及发展趋势 15
1.3.1 食品收储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装备 16
1.3.2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智能化品质检测设备 16
1.3.3 无损检测装备的发展趋势 17
参考文献 18
第2章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 20
2.1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概述 20
2.1.1 近红外光谱技术简介 20
2.1.2 近红外光谱的产生 20
2.1.3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 21
2.2 近红外光谱检测系统 24
2.2.1 近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结构 24
2.2.2 近红外光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25
2.2.3 近红外光谱检测处理流程 27
2.3 近红外光谱数据处理方法 30
2.3.1 光谱数据预处理 30
2.3.2 光谱数据变量筛选 42
2.3.3 光谱数据变量降维 57
2.3.4 光谱数据数学模型建立 62
2.4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品质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65
2.4.1 在谷物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65
2.4.2 在果蔬内部成分快速预测中的应用 67
2.4.3 在酒醋饮品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69
2.4.4 在禽肉品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72
2.4.5 在禽蛋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 76
2.4.6 在茶叶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78
2.4.7 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81
参考文献 82
第3章 仿生传感检测技术 85
3.1 仿生传感检测技术概述 85
3.1.1 仿生传感检测技术简介 86
3.1.2 仿生传感检测技术特点 86
3.2 仿生传感系统及工作原理 87
3.2.1 电子视觉传感技术 87
3.2.2 电子嗅觉传感技术 90
3.2.3 电子味觉传感技术 94
3.3 仿生传感检测系统信号处理与识别 97
3.3.1 仿生传感的响应表达式 97
3.3.2 特征提取、选择和归一化 98
3.3.3 模式识别方法 99
3.4 仿生传感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02
3.4.1 电子视觉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03
3.4.2 电子鼻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06
3.4.3 电子舌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10
参考文献 114
第4章 彩色成像检测技术 117
4.1 彩色成像检测技术概述 117
4.1.1 食品外观的彩色成像检测技术简介 117
4.1.2 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 118
4.2 彩色成像系统与设备 120
4.2.1 图像采集部件 120
4.2.2 图像处理部件 121
4.2.3 图像输出部件 122
4.3 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法 122
4.3.1 数字图像的表征与处理 122
4.3.2 数字图像的特征分析 129
4.3.3 图像纹理的特征分析 131
4.4 彩色成像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34
4.4.1 在农产品中的应用 134
4.4.2 在动物产品中的应用 142
4.4.3 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150
4.4.4 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50
参考文献 151
第5章 光谱成像检测技术 153
5.1 光谱成像检测技术概述 153
5.1.1 光谱成像技术简介 153
5.1.2 光谱成像系统 154
5.2 光谱成像检测技术及系统 154
5.2.1 高光谱成像技术 154
5.2.2 多光谱成像技术 156
5.2.3 高光谱显微成像技术 157
5.2.4 红外激光成像技术 159
5.2.5 拉曼光谱成像技术 161
5.3 光谱成像数据和处理分析 162
5.3.1 光谱图像数据的组成 162
5.3.2 光谱图像数据描述模型 163
5.4 光谱成像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64
5.4.1 在农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164
5.4.2 在液体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69
5.4.3 在家禽检测中的应用 170
5.4.4 在水产品检测中的应用 173
5.4.5 在其他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174
5.5 结论与展望 175
参考文献 175
第6章 气味成像化检测技术 178
6.1 气味成像化检测技术概述 178
6.1.1 气味成像化原理 179
6.1.2 色敏材料选取显色机理分析 183
6.2 气味成像化检测技术方法及仪器 188
6.2.1 色敏材料的纳米化处理 188
6.2.2 气味成像化检测系统 192
6.2.3 色敏传感器系统的软件设计 195
6.3 气味成像化图像信号处理与分析 197
6.3.1 不同颜色空间下的特征值提取 197
6.3.2 颜色反应区域的中心点定位方法 198
6.3.3 目标图像特征区域的选取 200
6.4 气味成像化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02
6.4.1 在谷物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02
6.4.2 在酒醋类风味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06
6.4.3 在茶叶品质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0
6.4.4 在禽肉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1
6.4.5 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2
6.4.6 在水果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13
6.4.7 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214
参考文献 214
第7章 声(力)学检测技术 218
7.1 声(力)学检测技术概述 218
7.1.1 物体的机械振动波 218
7.1.2 质点及弹性体的振动 219
7.2 声(力)学检测系统和原理 220
7.2.1 振动响应信号采集和分析平台 220
7.2.2 振动力学信号的采集和处理流程 223
7.3 声(力)学信号处理与分析 224
7.3.1 信号处理 224
7.3.2 特征提取与分析 226
7.4 声(力)学检测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229
7.4.1 在禽蛋蛋壳强度检测中的应用 229
7.4.2 在禽蛋蛋壳破裂检测中的应用 231
7.4.3 在水果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233
7.4.4 在其他食物检测中的应用 236
7.5 结论与展望 237
参考文献 237
第8章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检测技术 239
8.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检测概述 239
8.1.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一般概念 239
8.1.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40
8.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数据处理 242
8.2.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数据处理方法 242
8.2.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无损检测中的一般步骤 248
8.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检测技术在食品品质评定中的应用 252
8.3.1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检测黄酒品质 252
8.3.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检测茶叶品质 253
8.3.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在肉类品质检测上的应用 255
8.4 结论与展望 257
参考文献 257
第9章 农产品收储过程品质的快速无损便携式检测装备 260
9.1 大宗农产品收储过程现场化检测指标 260
9.2 常见的农产品现场化便携式快检设备 262
9.2.1 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 262
9.2.2 便携式电子鼻 263
9.2.3 便携式光谱成像设备 264
9.2.4 便携式声振动检测装置 265
9.2.5 便携式气味成像化技术检测装置 266
9.3 农产品品质现场快检便携式系统研发案例 267
9.3.1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水果品质便携式检测系统 267
9.3.2 基于振动力学的农产品结构品质检测系统 274
9.3.3 便携式气味成像系统在大米新鲜度检测中的应用 278
9.3.4 基于电子鼻传感器阵列的茶叶风味分析系统 285
参考文献 292
第10章 食品加工过程品质在线智能监控装备 294
10.1 食品加工过程在线智能监控概述 294
10.2 食品加工过程在线智能监控装备 297
10.2.1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农产品在线监测装备 297
10.2.2 基于电子鼻的农产品在线监测装备 299
10.2.3 基于机器视觉的农产品在线监测装备 299
10.2.4 基于X 射线成像技术的农产品在线监测装备 300
10.2.5 基于声学技术的农产品在线监测装备 301
10.2.6 基于气味成像化技术的农产品在线监测装备 303
10.3 农产品初加工在线检测分级的应用案例 304
10.3.1 禽蛋初加工过程中的智能化监控分级 304
10.3.2 苹果在线智能化监控分级 311
10.4 食品加工过程智能监控应用案例 314
10.4.1 酿造酒发酵过程的质量在线监控 314
10.4.2 食醋酿造过程的质量在线监控 317
10.4.3 茶叶发酵过程的品质在线监控 320
10.4.4 肉制品的品质在线监控 323
10.4.5 乳制品的品质在线监控 325
参考文献 325
索引 327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