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大数据挖掘(精)
0.00     定价 ¥ 1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3511
  • 作      者:
    作者:杜云艳//许珺//王振波|责编:杨逢渤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基于卫星遥感、基础地理信息,以及新浪微博、腾讯定位和百度迁徙等多源地理大数据,采用大数据时序分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GIS空间分析和时空统计分析等手段,开展青藏高原现代人类活动的时空模式及人类潮汐式旅游与商业活动对生态环境压力与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青藏高原人群动态分布及节日响应、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节律模式解析、青藏高原人群移动的时空模式挖掘、青藏高原空间语义认知与旅游活动分析、青藏高原数字足迹与生态环境应用和青藏高原典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化分析等。 本书可供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自然地理学、生态学和地图学等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学者参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概况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包括西藏和青海2省区全部,以及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4省区部分地区,位于26°00′N~39°47′N,73°19′E~104°47′E,南北宽300~1500千米,东西长约2800千米,总面积约258.2万平方千米(图1.1)。
  图1.1青藏高原景观图
  青藏高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直接影响着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演变,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在全球大气循环、水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独*的自然环境特征决定了青藏高原地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制高点和平衡点,蕴藏着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每年可创造近万亿元的服务价值,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其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战略。这一具有全球意义的世界上海拔*高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又是人类活动与地表过程的强烈敏感区,具有物种多样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逆转性和效应快速扩散性特征。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农牧业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旅游业发展和交通设施建设等人类活动,青藏高原局部地区人为扰动大,且缺乏应有的保护,给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凸显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1990年以来,随着国家对产业和资源开发的有效控制、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的有序推进,尤其是在退牧还草、游牧民定居、绿色产业建立、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草原生态保护补贴与奖励机制等一系列项目和政策密集出台的情况下,从2000年起环境状况开始趋于改善(闵庆文和成升魁,2001;樊杰和王海,2005)。但必须看到,在气候变化情景下,随着青藏高原自身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外界的交流日渐增多,其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高原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节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独*的地理单元,地处我国第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诸多大河的发源地。晚近地质时期的强烈隆升,高亢的地势、广袤的面积和中低纬度的位置决定了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并明显区别于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周边基本由大断裂带控制,并由一系列高大山系和山脉组成。喜马拉雅山脉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呈向南突出的弧形耸立在青藏高原的南缘,与印度、尼泊尔和不丹毗邻,俯瞰着南亚次大陆的恒河与阿萨姆平原。其北缘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与亚洲中部的塔里木盆地及河西走廊相连;西部为喀喇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与西喜马拉雅山的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接壤;东南部经由横断山脉连接云南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及东北部则与秦岭山脉西段和黄土高原相衔接。
  一、地形地貌
  青藏高原地貌由高耸的山脉、辽阔的高原面、星罗棋布的湖盆、众多的内外流水系等排列组合而成,其地势大致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青藏高原的山系虽平均海拔超过5500米,但在内部也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差异,即西北部海拔超过5000米;高原中部黄河、长江源地区海拔约4500米;到东南部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和甘肃西南地区,则降至3500米左右。高原内部地势面起伏和缓。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在至今400万~300万年的时间内,青藏高原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成为地球上地质历史*新的高原。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发育过程仍处于年青性的阶段,在地形与土壤发育上表现尤为突出。地形发育的年青性主要表现为高原边缘山地活跃的外营力作用和强烈切割的地形,内、外流水系的转变及广泛的现代侵蚀与堆积。在高原边缘,河流纵剖面普遍存在三级侵蚀裂点、河流横剖面存在多级的谷中谷形态。正是由于隆起抬升的速度快、幅度大,高原边缘山地地貌外营力以侵蚀作用占绝大部分。陡峭的山地、深切的河谷、间断的古高原夷平面残留是边缘山地的主要地貌类型。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根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可将其分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地、青海高原、川藏高山峡谷区6个亚(高原)区。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按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横断山区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的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高度为4500~5500米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两组山脉之间有平行峡谷地貌,还分布有数量广泛的宽谷、盆地和湖泊。
  二、气象气候
  青藏高原的隆升使西风发生绕流,并通过“放大”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亚洲夏季风增强,影响了全球气候系统,从而改变了地球行星风系,避免了亚洲东部和南部出现类似北非和中亚等地区的荒漠景观,成为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气候系统稳定的重要屏障;青藏高原是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青藏高原的气候具有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降雨分布不均、多冰雹等特点。其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突出,使其成为地球上同纬度*寒冷的地区。其地表气温远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为全国的低温中心之一(马耀明等,2014)。而高原所处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多晴天等因素决定该地区太阳辐射强的特点。青藏高原的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3200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0~180千卡/厘米2,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年降水量因南部湿热气流和地形影响逐步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
  三、河流水文
  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其成为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印度河、怒江和伊洛瓦底江七条亚洲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孕育了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造福了亚洲人民,被称为“亚洲水塔”。依河流归宿,青藏高原的水系可分为外流水系和内流水系,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是该地区内外流水系分界线。
  青藏高原的外流水系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可分为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包括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其源头有楚玛尔河、沱沱河、通天河、布曲和当曲五条较大的河流。河源区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比降小、流速慢,中小型咸淡水湖泊众多。湖周围有沼泽化草甸分布,流至玉树的直门达,河流开始下切,地势相对高差变大,成为高山峡谷地貌。印度洋水系主要为怒江和雅鲁藏布江。怒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上游河谷大致呈东西走向,两岸地势平缓,河谷较宽,湖泊、沼泽广布。雅鲁藏布江发源于杰马央宗冰川,依次穿越高原亚寒带、高原温带、山地亚热带和低山热带。
  青藏高原的内流水系多分布在高原西北部腹地,主要是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及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内流水系的发育受湖盆地形的影响,大部分流域面积不大,通常在几十至几百平方千米。该水系北有昆仑山、唐古拉山,南部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东部和西部也有高山分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封闭区域。水系内部高原面保持比较完整,低山和丘陵纵横交织、形成众多的向心水系。由于远离海洋,是本区降水量*少的地区,加之蒸发强度大,造成地表径流贫乏,河流一般短小,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常流河大多短浅,只有极少数的径流量较丰。该水系的河流多注入内陆湖泊,还有不少河流汇集水量被入渗与蒸发损耗。
  青藏高原湖区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大于1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346个,总面积为42 816.10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其中内流水系区湖泊面积大、湖泊率高,*为典型的是藏北大湖区,湖泊面积超过2.2万平方千米,占青藏高原湖泊总面积的48%,是中国湖泊面积*大、*集中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的湖泊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较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鄂陵湖等。
  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年均水资源总量为6386.6亿立方米,水资源储量占中国的22.71%。
  青藏高原的隆升使其成为除南北极外全球*大的冰川聚集中心。这里是我国现代冰川的集中分布地区,发育有现代冰川36 793条,冰川面积为49 873.44平方千米,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84.0%,平均年融水量约360亿立方米。其中青藏高原的海洋型冰川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横断山系,亚大陆型冰川主要分布于高原东北部和南部,极大陆型冰川主要分布于高原腹地及西部。不同性质冰川本身所具有的地质地貌作用的特征差异很大。藏东南的海洋型冰川由于其补给和消融水平都比较高,夏日冰川大量消融,在其他条件的配合下会形成下游巨大的冰川泥石流,成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广大高原内部的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冰川的补给与消融及其运动的速度远不及海洋型冰川,地质地貌作用要弱得多。青藏高原冰冻圈的进退不但对区域环境和生态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全球海平面变化。
  四、土壤和植被
  青藏高原现代土壤发育仍处于新的成土过程中。高原迅速抬升,使成土条件分阶段向高寒方向转化,土壤发育也在不断与新的环境相适应。在活跃的山地侵蚀与堆积作用下,地表物质迁移频繁,土壤发生层的物质组成相当不稳定,土壤发育常受到土层剥蚀或掩埋,成土过程多具间断性。在青藏高原独*的成土环境下,大部分土壤具有土层薄、粗骨性强、风化程度较低的特点。越是干旱、高寒和坡度陡峭的地域,土壤发育的这些特点越突出。
  同时,该地区分布着全球中低纬地区面积*大、范围*广的多年冻土区,其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其中青南—藏北冻土区在整个高原分布*广,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除多年冻土外,青藏高原在海拔较低区域内还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即冻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系列融冻地貌类型。另外,青藏高原上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也广泛分布。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分化与全球扩散创造了条件,影响了动植物的演替,使其成为全球山地物种形成、分化与集散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植物区系上整个青藏高原区除其南缘可划归古热带植物区外,绝大部分都属于泛北极植物区。其东南部属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属亚洲荒漠植物亚区,而高原内部腹地则是一个独*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整个青藏高原区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粗略估计高等种子植物可达10 000种左右,但高原内部的生态条件差异悬殊,植物种类数量的区域变化十分显著。从植被类型来看,青藏高原由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随着水热条件在空间上的分配呈现出森林、草甸、草原和荒漠的植被分布特点,同时也呈现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灌丛草甸等的垂直地带性的立体结构特点。
  五、青藏高原自然地理区划
  青藏高原的存在对高原本身及其邻近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青藏高原面积广大,内部环境差异十分显著,受大地势结构和大气环流的影响,在温度、水分条件组合上呈现共同特征,具有地带性植被和土壤的范围较大的自然地域,自然地带内垂直自然带谱的性质和结构类型组合相似,这是青藏高原自然地域系统中*主要的基本地域单元。郑度和赵东升(2017)根据地形、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差异,将青藏高原划分为10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表1.1),包括果洛那曲高原山地高寒灌丛草甸区、青南高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概况1
第一节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2
第二节青藏高原的生态与环境6
第三节青藏高原现代人类活动12
第四节青藏高原的区域特殊性23
第二章基于大数据的人类活动研究现状29
第一节大数据基本概念29
第二节大数据在人类活动研究中的应用32
第三节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大数据研究36
第三章青藏高原多源大数据及方法39
第一节青藏高原研究区介绍39
第二节青藏高原多源大数据概述40
第三节青藏高原多源大数据分析方法概述50
第四章青藏高原人群动态分布及节日响应62
第一节基于大数据的精细尺度人群动态分布62
第二节青藏高原人群分布节日响应模式挖掘66
第三节青藏高原人群分布节日响应模式探讨73
第四节小结76
第五章青藏高原人类活动节律模式解析78
第一节人类活动节律模式提取78
第二节青藏高原人类活动节律模式解析88
第三节典型区域的人类活动模式90
第四节小结94
第六章青藏高原人群移动时空模式挖掘95
第一节研究方法概况95
第二节青藏高原人群移动的时空模式挖掘100
第三节青藏高原近远程人群移动的可视化分析114
第四节小结127
第七章青藏高原空间语义认知与旅游活动分析129
第一节青藏高原空间语义认知129
第二节青藏高原旅游影响因素分析139
第三节青海旅游路线分析和行程推荐146
第四节小结151
第八章青藏高原数字足迹与生态环境应用152
第一节多源数据融合的人类数字足迹制图152
第二节青藏高原数字足迹时空分布159
第三节青藏高原数字足迹的生态环境影响166
第四节小结172
第九章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时空演化遥感监测174
第一节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概况174
第二节三江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演化分析181
第三节拉萨都市圈生态质量遥感监测及气候驱动力分析188
第四节小结198
参考文献20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