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高原城市湖泊流域的口述环境史--以滇池流域为例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4372
  • 作      者:
    编者:周琼|责编:任晓刚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立足于滇池流域的地缘区位和资源优势,明确滇池的地位和作用,从口述史的角度积极探索探讨了滇池流域环境变迁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路径,主要包括历史时期滇池的环境变迁、围海造田时期的滇池环境变迁、滇池的保护与再开发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本书尝试总结和推广滇池流域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探寻实现高原城市湖泊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径,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提供学术理论支持。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历史学、生态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以及从事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历史以来的滇池环境变迁
  作为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位于昆明市的滇池曾被誉为“滇南泽”,是美丽云南美丽湖泊的重要象征。“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摸虾做菜,70年代游泳畅快,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风光不在,现今时代依然受害”,这一句关于滇池水质变化的民谣,充分地反映了滇池水质环境变化的大致历程。
  第一节 滇池生态环境变迁与外域调水工程
  一、历史时期滇池的环境变迁
  袁:文主任,您好!我们是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的学生,最近本校老师承担了云南大学服务云南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课题,以及南开大学承担的环境保护部的一个课题,需要针对滇池的治理与保护进行一个口述访谈。首先特别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们的访谈!请问,历史时期滇池的环境是怎样变迁的?
  文:如果要将滇池的治理与保护纳入国家环保志的研究中,那么,使用的数据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证和推敲,相关数据需要非常准确,依据要非常充分。通过口述访谈的资料,我个人觉得不太可靠,推荐您一部书—《滇池志》,书稿正在编撰,已经快成型定稿,并马上印刷发行。因为它里面阐述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侏罗纪时代,也就是地质时代就开始叙述,很完整,对滇池的环境变迁和治理保护都有非常系统的介绍。
  曹:《滇池志》是咱们局里面负责的吗?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滇池志》编撰的情况吗?
  文:《滇池志》的编撰由滇池研究会负责,这是一个社团组织,大多是由我们这边退休的老干部组成的,都是一些长期从事滇池治理保护的老前辈,具体情况,我可以给你协调。要完成你的项目,看《滇池志》就足够了。
  历史时期滇池的治理与变迁,我知道的大概情况是这样的:在1亿多年前,滇池是高原湖泊,由喀斯特地貌变化以后成为滇池。当时的滇池很宽,大观楼的长联就是一个有利的证据。滇池的宽阔还可以通过这些老的建筑、施工,以及老人口口相传的传说和故事来证明。滇池的湖面到底有多宽呢?现在的螺蛳湾、老骡子湾(环城南路附近)、篆塘码头等地方都是水,这些地方可以开船过去。1 亿年前滇池的出海口在晋宁,现在还能看到曾经冲刷的痕迹。经过地壳的变化,滇池现在只有一个出海口—海口河。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滇池污染特别严重,所以就重新开了一个口,就是在草海附近修建的西园人工隧道 。当时滇池的蓝藻暴发非常严重,蓝藻有一尺多厚,一块石头扔到水里面见不到波浪,只能听到打在蓝藻上的声音。除了蓝藻暴发严重外,当时的水葫芦也特别多,大观河的船都开不动。市委市政府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在西园隧道那边人工开凿了一个口,这个口有两个功能,一是泄洪,二是排污。因为当时的排污水平达不到城市发展的需求,污染只能往下游转移。
  以前的滇池确实很宽,现在没有那么宽了,它的湖岸线只有163千米。它的水质变化的历程大概也就是这个样子。我是20世纪80年代回来的,当时滇池的水非常清,像海埂公园这些地方还可以游泳。纪念毛主席游长江的时候,昆明有很多人在里面游泳,这个照片昆明图书馆肯定有,在海东湿地那边也有,那里有好多照片,能说明当时的水质非常好。20世纪80年代以前,当时的滇池是整个昆明市饮用水的来源。1997年以前滇池的水非常好,当时的鱼类非常多,我们统计有120多种,现在正慢慢地减少。
  二、滇池污染的主要原因和治理措施
  袁:那您觉得造成滇池水质在20世纪90年代变差,以及水生生物减少的原因有哪些?
  文:滇池污染和水生生物减少的主要原因:第一个污染原因是城市的扩大。当时的大观楼、东风广场附近都是农田,但随着城市的扩张,这些地方的农田都被占用。不仅如此,天然的湿地屏障也被占用。要知道,当时的湿地和农田在当时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净化作用。第二个污染原因就是城市居民的污染。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家家户户都是马桶,这就意味着家家户户都是滇池的污染源,因为人的粪便污染物是直接排入滇池的。原来小区里面都是旱厕,当时旱厕的粪便可以用来做农田的肥料,不可能直接排入滇池,这样既增加了土壤肥力,也减少了滇池的氮磷污染。现在人人都是污染源,因为滇池是在城市的下游,所有人的吃喝拉撒都往里面排,这是造成污染的第二个原因。第三个污染原因就是工业的污染。当时的城里面有很多工厂,各种化工厂、造纸厂、养殖厂等都往里面排废水,2005年以前,大多数的工业都在昆明市主城区里面。为了减少工业污染源,2005年以后,政府要求工厂迁出城区,成绩比较突出的是2008年,当时市委、市政府要求工厂必须全部搬迁、彻底搬迁,(实现)工业园区化、养殖郊区化,实行全面禁养、全面截污。大家想想看,天晴的时候,平时产生的污染积累在沟渠里面,下大雨的时候就往沟里面冲,全部冲下去。第四个污染原因是人为的原因。当时昆明市处理污水的意识比较落后,没有环保这个观念,我们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就没有听过这个说法。滇池的污染实际上都是人为造成的。当时,这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很差,管网基本上没有,就挖一个简单的沟渠,这个沟渠也不清理,臭水到处漫。因为它的设施不够全,居民污水排不出来。城市管网的配置很低,像大城市的管网,汽车都能开得进去,昆明这样的管网很少。这几年基本上得到完善,其中投资也不少,基础设施包括管网的重新布置、环湖截污,河的清淤和截污都投入了大量的工程来治理。你看现在的河都变清了,原来的河基本上都是臭水河,这大概是整个污染情况。
  袁:针对如此严重的污染状况,当时云南省政府这边主要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其成效如何?
  文: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是从1997年开始的,当时成立了一个滇池保护委员会,由市委书记等负责,滇池管理局的前身也就是滇池保护委员会。当时成立的时候,滇池的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了。这个机构成立以后,主要做了三项工作。第一项工作是摸底排查,包括污染的来源、污染的程度。每年都会组织召开相关的污染通报会,并形成一个报告。第二项工作是人工开凿西园隧道。西园隧道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第三项工作是底泥疏浚。当时底下的淤泥很厚,气温高了以后,泛出气沫,全是沼气。
  三、滇池底泥疏浚工程和技术演变
  袁:底泥疏浚施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如何操作的?底泥弄出来是做什么呢?
  文:关注底泥的人和机构很多,有科研院所,有公司,包括外国企业。因为底泥大多数是微生物死了以后,尸体沉积在湖底形成的,实际上里面的营养非常丰富。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底泥拿出来以后,含水量有90%,黏稠度很高,把水分抽离出来太困难。运走的话,运输太困难,固化的话,当时的技术又达不到。现在的技术可以固化了,有的是做固体肥料,但是里面有很多有害物质,拿去改良土壤,要加固化剂,这样放在土壤里面,反而会造成土壤板结,是有矛盾的。因此,如何利用和运输底泥都是非常困难的。
  第一期的时候,底泥的水泥分离主要是通过自然风干。因为当时还没有固化技术,底泥不加固化剂又固化不了,只能等到自然风干,由于水分含量很高,风干的时间跨度太长。而且,风干之后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表皮干掉了,风一吹,那风干的泥就到处飞,而这层风干的泥下面还是像沼泽一样,因为它的水蒸发不出来。也就是说,哪怕是风干十几年,也只能一层一层晒干表层,由于底泥黏稠,水分无法蒸发,风干的泥一下子就被风吹走了,而下面的淤泥还是像沼泽一样。当时的底泥是堆在积善村的,淤泥被抽泥机抽上来后,采用风干的方式,类似于做豆腐,弄一个塘,用纱布一样的围塘围起来,将像海绵垫一样的东西垫在上面,用沙包垒高,直接将底泥抽起来,抽在网里面,然后晒太阳,直接用太阳蒸发,四五年以后,表皮就干掉了,但地下还是不行,四五年不能彻底干。如果人为不干预的话,我估计十年也干不了。它就像沼泽的情况,上面还可以走,但是有些危险,一旦掉下去,就难以爬起来。采取风干的方式,淤泥一般四五年都不会干,即使表面干了,里面也不会干。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沼泽是怎么形成的。
  有个商人就比较有眼光,这个商人是苏永安,也就是云安集团的老董事长,他看到了这一片地,觉得这一片地有商机。他说,我把这片地免费给你们管起来,政府不用承担责任,也不开支费用,然后政府就把地承包给他了。结果他拿来就全部种植苗圃,就是种树,种的苗圃又卖给政府,赚了一大笔钱,2011 年开口要11个亿。2006—2007年开始管的,种的树因营养充足而疯长,根系用底泥抓牢,那个树根窜得很快,整个一片底泥上全是树根,纵横交错,编织得非常牢,树可以吸收一些水分。不然,底泥晒干后,你走到上面,风一吹全是粉末,因为都干掉了。你们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就是新运粮河的草海入口,那里面有大片大片的苗圃,这是唯一一家,至少有一千亩 以上,深度有1.5米左右。现在底泥清淤已经到了第四期,我前面讲的是第一期。第一期是以草海为主。
  袁:文主任,能给我们介绍一下第二期、第三期涉及的工程吗?
  文:现在底泥清淤采取固化剂加压。第二期还是风干,场地在东风坝。第二期在2004年至2005年中旬。大概在这个时间,时间不差半年。第二期还是自然风干,这个时候有了技术雏形,但仍不能资源化利用。大家就开始商量这个事情。老式的处理方式占地,也不能资源化利用,觉得很可惜。做了很多探讨,没有成功。到了第三期就成功了,第三期的地点在观音山,那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底泥处置场地。底泥处理分很多程序,先把底泥抽起来放在一个大池里,加固化剂、沉淀剂,用设备在地下一刮,然后用高压一夹,夹压成型,压力很大,估计有几十个大气压,但是含水量还是很高,有60%—70%,然后堆在工人疗养院的山上,就是昆明到海口的老路,现在的富善村一带。有很多人就考虑做这个文章,一个就是肥料,但它里面还是有一些有害物质,用来进行农业种植也不太放心。第二种就是焚烧发电。它里面含的碳氢比较高,但是现在的技术没有达到。一个是底泥始终是有限的,会入不敷出,不可持续,主要是用水泵抽,而且24小时不间断,因为一旦停止,底泥干了就会损坏水泵。还有一个就是做空心砖。加些水泥做空心砖,但是强度可能不行,这个经过试验是不行的。第三期以入湖口清淤为主,第四期往滇池里面纵深。
  曹:底泥疏浚工程从第一期到第四期,中间有机构变迁吗?
  文:第一、二期主要是滇管办管理,滇池管理局是2002年4月20号成立的。城管划了一部分、水务划了一部分,还有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机构是1997年就成立了,但滇管办的力度不够,它是一个临时机构,2002年成立了一个市委市政府的职能部门。
  曹: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历?
  文:我是四川人,是从部队下来的,原来在曲靖军分区工作,已在滇池管理局工作14年。
  曹:您在滇池管理局工作,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些之前进行滇池治理保护相关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吗?
  文:管理人员不太清楚,技术人员可能不愿意跟你们多说。在我看来,滇池是高原湖泊治理之首。
  四、生态文明概念的整体性
  文:你们是如何理解生态文明的?
  曹:按照国家的说法,生态文明是自上而下提出来的,国家把它定位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态,这是一种理念,更多的是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一种形态如何与社会对接,把整个人类推向一种新的文明发展的理念。这个生态文明核心有三个要素,第一个是可持续,第二个是以人为中心,第三个包括整个生态系统。
  文: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如果站在科学家的角度讲,生态文明应该用数字讲话。时任昆明市委主要负责人说:“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湿地多少,森林多少,生物的种类多少,比例多少?高原、热带、平原,在不同的地方比例不一样。一切自然的东西都是美好的东西,生态文明不能仅仅以人为中心,它是生物、空间、时间可持续的发展,它是有文化的,是植物、动物等的平等。光看有树有水不一定是文明,要里面有说法、有故事。它本来是一个喀斯特地貌,你偏偏将其干涉成为人工湖,这个就不文明、就不自然了。
  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是一个必然的要素,它是生物链与生物链的相互依赖,像非洲的大草原,它就是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历史以来的滇池环境变迁 1
第一节 滇池生态环境变迁与外域调水工程 1
一、历史时期滇池的环境变迁 1
二、滇池污染的主要原因和治理措施 2
三、滇池底泥疏浚工程和技术演变 4
四、生态文明概念的整体性 6
五、昆明城市化发展与滇池治理的关系 6
第二节 滇池生态环境变迁与治理千年沧桑之路 9
一、《滇池沧桑——千年环境史的视野》写作背景 9
二、滇池流域环境变迁过程 10
三、滇池污染的治理过程 12
四、治理成本和生态成本 15
第三节 滇池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事业 22
一、关于《滇池志》第二篇“社会经济”的编撰工作 22
二、关于滇池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24
三、关于滇池流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演变 26
四、关于昆明城市化发展与滇池环境保护的关系 29
第四节 滇池流域的环境管理事业的开创与发展 32
一、关于《滇池志》第六篇“滇池管理”的编撰工作和设计 32
二、当代云南滇池环境保护事业法制体系的开创 33
三、滇池流域河道管理体系 45
四、滇池流域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建设 54
五、关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成立前后的机构变更 57
第二章 围海造田时期的滇池环境变迁 62
第一节 滇池围海造田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62
第二节 官渡区福保村村民关于围海造田的口述 80
第三节 呈贡区江尾村村民关于围海造田的口述 86
第四节 西山区西华村村民关于围海造田的口述 91
第五节 西山区浪泥湾村村民关于围海造田的口述 105
第六节 晋宁区牛恋村村民关于围海造田的口述 109
第七节 五华区作协会员关于围海造田的口述 112
第三章 滇池的保护与再开发 132
第一节 昆明市北市区的城市化发展与滇池治理变迁 132
一、昆明市北市区的开发历程 132
二、昆明市北市区的发展与环境变迁和污染 134
三、“城中村”凸显北市区变化和污染问题 135
四、滇池四十年的治理变迁 136
五、滇池污染的根本在人的问题,需首要解决人的生态观念 139
六、政府在滇池治理中的作为值得肯定,也急需加强公民环境教育 141
七、口述环境史研究方法和史料的多元化 143
八、滇池生态治理之路还任重道远 143
第二节 滇池污染治理的工程项目和管理措施 144
一、各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参与滇池流域污染治理的工程项目 144
二、滇池污染治理的管理制度 149
第三节 滇池湖畔企业污染与滇池的治理 150
一、“格瑞”的发展兴衰 150
二、大渔乡的乡长之路 152
三、“格瑞”关停与滇池的污染 154
第四节 大观河河道绿化和污染治理 156
一、大观河河道绿化和污染治理概述 156
二、城市绿化忽视本土树种容易增加绿化成本 158
第五节 大观河河道垃圾分区管护 159
一、分区防治:大观河垃圾打捞和水道管护 159
二、外力“人工”投入治理大观河 160
第四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162
第一节 滇池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创及成就 162
一、关于项目组系统搜集和整理当代滇池环境保护史资料和研究工作的开展,以及《滇池志》编纂小组的工作开展 162
二、当代云南滇池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创 166
三、关于滇池环境保护的交流合作 168
四、关于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成立前后的机构变更 169
五、滇池污染治理还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71
六、其他重要问题 172
第二节 滇池治理和保护呈“起稳向好”的发展趋势 173
一、滇池环境保护治理呈保稳向好的趋势发展 173
二、污水处理厂和调蓄池配套处理入滇水质 176
三、宣传多样化,但市民保护意识总体较差 177
四、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增加滇池污水厂的污水处理量 179
五、滇池流域红线保护区内严禁违搭违建 180
六、口述史、图像史和环境史的交叉使用 181
七、滇池流域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宣传活动 182
八、滇池流域“城中村”老大难问题 183
九、多部门合作提高绿化建设水平 184
十、滇池保护与治理的资金由政府主导,多渠道融资困难 185
十一、滇池流域近期水生生物恢复状况良好 186
十二、滇池保护治理的资金使用情况 187
第三节 滇池生态治理和建设之路任重道远 188
一、滇池生态治理的特殊性和成就 188
二、韩所长提出当代人的口述访谈资料作为志的内容可能不太合适 190
三、滇池目前重在岸上工程性治理,湖泊生态系统恢复还任重道远 190
四、生态文明重在人的文明,解决滇池问题必须先解决城市文明的问题 191
五、水生生物和湿地恢复必须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 192
六、外来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引种有利于生态建设 193
七、多元化需求使得科研规划与生态实践往往存在一定差距 194
八、尽可能避免“早上栽树、晚上乘凉”的急功近利的绿化模式 195
九、滇池的生态治理和保护需全民参与 196
第五章 环境口述史的理论探讨 197
一、现当代环境史学发展对史料的新要求 198
二、环境口述资料的内容和“创造”路径 204
三、环境口述史料书写的原则 210
四、余论 217
后记 22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