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精)/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2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32804
  • 作      者:
    作者:封志明//杨艳昭//李鹏//闫慧敏//刘兆飞|责编:石珺//李嘉佳//朱丽|总主编:姚檀栋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基于2018~2019年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从人居环境适宜性到资源环境限制性,建立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南亚通道地区、中尼廊道及周边地区和重点口岸地区等三个尺度,系统评估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定量揭示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格局与变化规律,以期为南亚通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本书可作为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专业科研用书,也可供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科研、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科考方案与科考活动
  “南亚通道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隶属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是任务十“区域绿色发展途径”专题研究之一,任务承担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第1章作为绪论,主要从南亚通道关键区科考的学术背景和科考意义出发,概要阐述了南亚通道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的科考背景与科考内容、科考方案与考察路线,扼要介绍了2018~2019年从事的主要科考活动,并概括总结了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1.科考背景与科考内容
  1.1.1.科考背景
  1.南亚通道事关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美丽中国”之西藏建设,寓意深远南亚通道是由道路、口岸、城市和产业等有机集成的西藏面向南亚、全面开放的战略体系,是依托西藏与尼泊尔、印度、缅甸等周边国家密切往来的交通、城市和口岸,连接内外经济区,形成的经济、文化交流大通道。南亚通道以青藏铁路—拉日铁路—中尼铁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为核心(图1.1),辐射整个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对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美丽中国”之西藏2035目标实现和2050愿景绘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把西藏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重要通道的构想受到国家层面高度重视
  201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推进西藏与尼泊尔等国家边境贸易和旅游文化合作”。同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李克强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把西藏打造成为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从地理背景和地缘环境看,目前所说的南亚通道,以中尼廊道建设为中心,向东可以连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向西可以连接“中巴经济走廊”。由此可见,南亚通道建设既是西藏对接“一带一路”、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又是西藏面向南亚、全面开放的战略选择。
  3.着力解决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和绿色发展问题,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以‘一带一路’为建设重点”,“加大西部开放力度”。习近平在致信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时明确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他希望参加考察研究的全体科研专家、青年学生和保障人员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做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4.统筹解决人居环境基础“底线”和资源环境承载“上线”是南亚通道科考的主要任务之一
  南亚通道纵贯青藏高原,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确定的19个关键区之一。南亚通道关键科考区,将面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需要,开展“南亚通道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着力解决南亚通道建设的人居环境基础“底线”问题和资源环境承载“上线”问题,为南亚通道建设和“美丽中国”之西藏2035目标实现和2050愿景绘就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1.2.科考目标
  面向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目标和推动青藏高原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科学认识南亚通道的资源环境基础、社会经济背景及其近50年的动态变化,把握人居环境基础“底线”、摸清资源环境承载“上线”,定量揭示南亚通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区域差异,研究提出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技术路径与区域适应策略,为“美丽中国”之西藏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1.3.科考内容
  项目遵循科学考察、科学研究和决策支持“三位一体”的科考宗旨,拟从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考察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入手,同步开展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基础考察与承载力评价,完成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基础数据系统集成,解决南亚通道建设的人居环境基础“底线”和资源环境承载“上线”问题。主要考察研究内容如下。
  1.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考察与人居环境评价面向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需求,开展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点—线—面综合调查与区域考察,完成南亚通道资源环境基础1km×1km遥感制图;综合运用统计资料收集、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方法,对南亚通道主要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系统考察与验证,完成社会经济水平评价与空间制图与动态变化分析;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开展南亚通道人居环境适宜性分类与综合评价,完成南亚通道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资源环境基础考察与综合地理制图;
  (2)社会经济水平调查与人口发展评价;
  (3)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
  2.南亚通道土地资源承载力基础考察与承载力评价
  面向南亚通道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需求,由点到线及面,开展南亚通道土地资源生产能力考察与评价,刻画南亚通道土地资源利用的时空规律,揭示土地资源供给能力的地域特征;调查分析南亚通道不同地区食物消费数量和结构的时空格局,刻画食物消费水平与膳食营养结构的地域差异;建立基于调查、统计、观测、遥感等数据源的南亚通道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专题数据库;基于人地平衡关系,完成南亚通道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限制性分类,提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增强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土地资源生产能力考察与评价;
  (2)食物消费水平与膳食营养结构调查与评价;
  (3)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3.南亚通道水资源承载力基础考察与承载力评价
  面向南亚通道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需求,由点到线及面,开展南亚通道水资源可利用考察,刻画南亚通道水资源数量及其时空分布,揭示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地域特征;调查分析南亚通道不同地区水资源消耗利用现状,揭示水资源利用需求的地域差异;建立基于调查、统计、观测、遥感等数据源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专题数据库;开展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完成南亚通道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限制性分类,提出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调控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水资源可利用量考察与评价;
  (2)水资源消耗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
  (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4.南亚通道生态承载力基础考察与承载力评价
  面向南亚通道生态承载力评价的需求,开展南亚通道生态系统生产力考察,刻画南亚通道生态系统生产力,揭示生态供给水平及其脆弱性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不同地区生态供给的可持续性;调查分析南亚通道不同地区生态系统消耗现状,揭示近50年生态消耗水平与消耗模式的地域差异;建立服务于生态供给和消耗的生态承载力评价专题数据库;基于生态供给与消耗的时空匹配,完成南亚通道生态承载力评价与限制性分类,提出生态承载力的区域谐适策略。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生态系统生产力考察与评价;
  (2)生态系统消耗水平调查与评价;
  (3)生态承载力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5.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数据集成与综合评价
  开展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完成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警示性分级;集成系列化、标准化的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数据产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集成平台;构建南亚通道基础地理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数据库与专题数据库,实现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信息共享。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集成与数据共享。
  1.2.科考方案与考察路线
  1.2.1.总体方案
  根据任务设置,“南亚通道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研究”遵循“科学考察、科学研究、服务决策及地方发展”的宗旨,拟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技术路线开展工作。本项目科考区域为南亚通道,主要位于中国西藏–青海境内,并优先完成重点口岸(普兰、吉隆、樟木、日屋–陈塘、亚东等)、主要廊道(日吉沿线、拉日沿线、青藏铁路、拉林铁路等)和重点地区(边境地区和“一江两河”地区等)的科考。
  所谓“点”,主要是指南亚通道关键节点及主要城镇、重点口岸(普兰、吉隆、樟木、日屋–陈塘、亚东等)和境外重要城市(如加德满都)等,定点考察主要包括实地调查、走访和座谈、遥感调查与制图、数据收集与定量分析等。
  所谓“线”,主要是指交通廊道和公路、铁路沿线(青藏铁路、拉日铁路、中尼铁路、拉林铁路等)及重要交通支线等,路线考察主要包括实地调查与野外考察、遥感调查与地理制图、影像采集与空间分析等。
  所谓“面”,主要是指南亚通道及其周边地区(包括跨境考察)和边境地区、“一江两河”地区等重点地区,区域面上考察要与地方政府多方座谈,实现“全景式扫描、全要素考察、全覆盖制图”。
  面向南亚通道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考察与综合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递次展开关键区科学考察研究。
  一是,基于遥感调查与实地考察,编制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基础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专题地图并分析其时空动态变化与现状分布特征;结合入户调查、文献研究、部门座谈等途径,客观揭示南亚通道及其周边地区主要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分布情况;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地利用/覆被等人居环境地理要素出发,定量揭示南亚通道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及其地域差异。
  二是,开展南亚通道主要农区(如“一江两河”)、重要牧区(如藏北高原)和边境地区(如藏南地区)的农牧民食物生产和消费调查,开展农牧区水土资源供给和消耗调查、沿线地区生态供给与消耗调查,揭示南亚通道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空间现状与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完成南亚通道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限制性分区。
  三是,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和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限制性分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考察情况,完成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在此基础上完成南亚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数字平台构建,实现数据集成、系统集成与成果集成。
  1.2.2.科考区域与考察路线
  南亚通道关键区主要包括中尼廊道沿线及其周边地区和青藏铁路沿线及其周边地区。2018年与2019年野外考察路线如图1.2所示。
  2018年科考区域集中在中尼廊道沿线及其周边地区(拉萨市—日喀则市—拉孜县—萨嘎县—吉隆县—吉隆口岸—噶尔县—改则县—拉萨市),为期22天。
  2019年科考区域集中在林芝市—山南市及周边地区(墨脱县—波密县—察隅县—隆子县—错那县),为期9天。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科考方案与科考活动 1 
1.1 科考背景与科考内容 2 
1.1.1 科考背景 2 
1.1.2 科考目标 3 
1.1.3 科考内容 4 
1.2 科考方案与考察路线 5 
1.2.1 总体方案 5 
1.2.2 科考区域与考察路线 6 
1.3 2018~2019年科考活动 7 
1.3.1 年度考察概况 7 
1.3.2 路线考察与实地调查 10 
1.3.3 地方座谈与部门访谈 13 
1.3.4 入户访谈与问卷调查 18 
1.4 数据集成与成果产出 19 
1.4.1 数据收集 19 
1.4.2 数据整理 21 
1.4.3 科考成果 23
第2章 基于调研问卷的结果分析 27 
2.1 调研问卷基本情况 28 
2.2 拉萨市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30 
2.2.1 耕地资源与农业生产 30 
2.2.2 草地资源与畜牧业生产 31 
2.2.3 水资源禀赋与利用 31 
2.2.4 农牧民消费水平与结构 32 
2.3 日喀则市调研问卷结果分析 33 
2.3.1 耕地资源与农业生产 33 
2.3.2 草地资源与畜牧业生产 34 
2.3.3 水资源禀赋与利用 35 
2.3.4 农牧民消费水平与结构 35 
2.4 基于调研问卷结果的区域对比分析 36
第3章 人口分布及其聚疏变化 37 
3.1 南亚通道地区:拉萨市、日喀则市 38 
3.1.1 拉萨市 38 
3.1.2 日喀则市 40 
3.2 中尼廊道及周边地区 42 
3.3 重点口岸地区:普兰县、吉隆县、聂拉木县、定结县、亚东县 4 
3.3.1 普兰县与普兰口岸地区 45 
3.3.2 吉隆县与吉隆口岸地区 47 
3.3.3 聂拉木县与樟木口岸地区 48 
3.3.4 定结县与日屋–陈塘口岸地区 49 
3.3.5 亚东县与亚东口岸地区 50
第4章 人居环境基础考察与适宜性评价 53 
4.1 南亚通道地区:拉萨市、日喀则市 54 
4.1.1 拉萨市 54 
4.1.2 日喀则市 60 
4.2 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 65 
4.2.1 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 65 
4.2.2 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 67 
4.2.3 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 71 
4.2.4 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 73 
4.2.5 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分区 78 
4.3 重点口岸地区:普兰县、吉隆县、聂拉木县、定结县、亚东县 79
4.3.1 普兰县与普兰口岸地区 80 
4.3.2 吉隆县与吉隆口岸地区 85 
4.3.3 聂拉木县与樟木口岸地区 90 
4.3.4 定结县与日屋–陈塘口岸地区 95 
4.3.5 亚东县与亚东口岸地区 101
第5章 土地资源承载力基础考察与综合评价 107 
5.1 南亚通道地区:拉萨市、日喀则市 108 
5.1.1 拉萨市 108 
5.1.2 日喀则市 113 
5.2 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 117 
5.2.1 土地资源承载力基础考察 118 
5.2.2 土地资源利用与农牧业生产 119 
5.2.3 食物消费结构与膳食营养水平 121 
5.2.4 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122 
5.3 重点口岸地区:普兰县、吉隆县、聂拉木县、定结县、亚东县 126
5.3.1 普兰县与普兰口岸地区 127 
5.3.2 吉隆县与吉隆口岸地区 133 
5.3.3 聂拉木县与樟木口岸地区 139 
5.3.4 定结县与日屋–陈塘口岸地区 145 
5.3.5 亚东县与亚东口岸地区 151
第6章 水资源承载力基础考察与综合评价 157 
6.1 南亚通道地区:拉萨市、日喀则市 158 
6.1.1 拉萨市 158 
6.1.2 日喀则市 161 
6.2 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 164 
6.2.1 水资源承载力基础考察 164 
6.2.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65 
6.3 重点口岸地区:普兰县、吉隆县、聂拉木县、定结县、亚东县 167
6.3.1 普兰县与普兰口岸地区 167 
6.3.2 吉隆县与吉隆口岸地区 168 
6.3.3 聂拉木县与樟木口岸地区 169 
6.3.4 定结县与日屋–陈塘口岸地区 170 
6.3.5 亚东县与亚东口岸地区 171
第7章 生态承载力基础考察与综合评价 173 
7.1 南亚通道地区:拉萨市、日喀则市 174 
7.1.1 拉萨市 174 
7.1.2 日喀则市 177 
7.2 中尼廊道及其周边地区 180 
7.2.1 生态承载力基础考察 181 
7.2.2 生态供给与生态消耗 182 
7.2.3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186 
7.3 重点口岸地区:普兰县、吉隆县、聂拉木县、定结县、亚东县 190
7.3.1 普兰县与普兰口岸地区 190 
7.3.2 吉隆县与吉隆口岸地区 196 
7.3.3 聂拉木县与樟木口岸地区 200 
7.3.4 定结县与日屋–陈塘口岸地区 204 
7.3.5 亚东县与亚东口岸地区 209
第8章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规范 215 
8.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216 
8.2 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评价 218 
8.3 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评价 222 
8.4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评价 223
参考文献 227
附录南亚通道资源环境基础与承载能力考察日志(2018~2019年) 23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