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放煤规律与智能放煤(精)
0.00     定价 ¥ 2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23284
  • 作      者:
    作者:王家臣//魏炜杰//张国英//李良晖|责编:李雪//李亚佩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针对放顶煤开采的顶煤放出规律和基于煤岩图像识别的智能放煤技术进行系统阐述。内容包括放顶煤开采科技进展、BBR体系、顶煤放出体理论方程及形态特征、煤岩分界面理论方程及形态特征、顶煤物理性质对放煤规律的影响、综放支架对放煤规律的影响、不同煤层条件下的放煤规律、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技术以及智能放煤技术现场应用等。 本书是一本专注放煤规律研究的著作,也是一本系统介绍图像识别智能放煤原理和技术的著作,可作为高等院校采矿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煤矿开采、煤矿机电、智能控制等领域的教师、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人员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 绪论
  1.1 放顶煤开采科技进展
  1.1.1 放顶煤开采科技成果
  放顶煤开采技术是开采厚煤层的有效方法,实现了厚煤层一次采全高开采,是开采厚煤层的一项革命性技术,解决了厚煤层分层开采时上分层遗留煤柱导致的应力集中、采空区易发火、下分层巷道支护困难、首采分层瓦斯相对涌出量大、产量低、成本高等难题。我国从1982年开始研究正规长壁工作面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4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功和重大科技创新,放顶煤开采技术已经成为我国开采厚煤层的主要方法,也是我国在世界煤炭开采行业的标志性技术。1964年法国首先在中南部煤田的布朗齐煤矿试验成功了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之后在苏联、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地得到了推广应用。当时放顶煤开采技术主要用于边角煤和煤柱开采,并不作为正规采煤法进行应用,*高月产只有4.96万t(法国的布朗齐煤矿)。我国从1982年开始试验放顶煤开采技术,1984年第一个缓倾斜特厚煤层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艺与装备在沈阳蒲河煤矿进行井下工业试验,由于支架设计不合理和采空区发火,工业试验未成功。1985~1986年,在甘肃窑街矿务局二矿进行了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业试验,取得成功[1]。1990年以后,我国的放顶煤开采技术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在适用的煤层条件、支架与配套装备、开采工艺、岩层控制技术、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创新,使放顶煤开采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大范围应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以说,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原理起步于欧洲,但是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真正发挥这项技术的优势,以及开展大规模工程实践和应用是由我国实现的。
  我国开始试验放顶煤开采技术的早期,由于资金紧张、认识不足以及技术水平欠缺等,一些煤矿企业试验和应用了单体支柱炮采放顶煤开采技术、普采放顶煤开采技术、悬移支架放顶煤开采技术、轻型综采支架放顶煤开采技术等,由于上述放顶煤开采技术的支架阻力偏低,对采场围岩控制效果不好,影响了工作面正常采放循环,使放顶煤开采技术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工作面产量较低。近20年来,各煤矿企业广泛采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而且支架趋于重型化、大型化,支架额定工作阻力逐渐增大。目前放顶煤支架*大采高达7m,支架额定工作阻力*大达21000kN。支架的架型也从早期的四柱式发展到四柱式与两柱式并存。走向长壁放顶煤开采的煤层厚度*大可达20m,煤层倾角*大可达60°,工作面的采高从2m到7m,工作面产量*大可达1500万t/a。对于煤层厚度大于20m的急倾斜煤层,开发了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技术,工作面产量可达400万t/a。应用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开采深度为100~1000m,煤层单轴抗压强度可达35MPa,放顶煤开采技术在我国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和广泛的适用范围。2004年我国放顶煤开采技术和装备输出到澳大利亚,2006年在澳斯达煤矿投入应用,建起了澳大利亚第一个放顶煤工作面。除澳大利亚外,印度、土耳其、俄罗斯等国也有个别煤矿在应用放顶煤开采技术,并进行了一些基础研究[2-4]。关于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发展历程在《放顶煤开采基础理论与应用》一书中有详细介绍[5]。
  我国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2000年以来,全国共获得与放顶煤开采相关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见表1-1。这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反映了我国在不同时期放顶煤开采技术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包括开采理论、技术与装备。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经出版放顶煤方面的学术图书40余部,见表1-2。这些图书中,有一些是偏于基础理论的,如《放顶煤开采基础理论与应用》(王家臣,张锦旺,王兆会著,2018)、《综放开采顶煤顶板活动规律的研究与应用》(闫少宏,富强著,2003)、《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靳钟铭著,2001)、《放顶煤开采基础理论》(于海勇,贾恩立,穆荣昌著,1995);有一些是偏于工程实践的,如《大采高自动化综放开采技术》(刘克功著,2009)、《厚煤层全高开采新论》(赵景礼著,2004)、《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樊运策等著,2003)、《现代放顶煤开采理论与实用技术》(孟宪锐,李建民著,2001);也有一些是具体矿区放顶煤技术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如《大同矿区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理论与技术》(于斌,刘长友著,2014)、《兖州矿区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的实践与认识》(吴则智著,1997)。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分析,1982~2022年主题包含“综放”或“放顶煤”发表在北大核心及以上期刊的论文5316篇。其中主要主题分布和次要主题分布见图1-1。
  统计SCI数据库1982~2022年主题为“top coal caving”(放顶煤)的学术论文共475篇,图1-2是发表“top coal caving”主题的SCI论文数量*多的前10位作者的发文量。统计EI数据库1982~2022年主题为“top coal caving”的期刊及会议论文共946篇,图1-3是发表“top coal caving”主题的EI论文数量*多的前10位作者的发文量。
  上述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出版的图书和发表的学术论文,反映了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近40年来在放顶煤开采领域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学术成果,当然这些统计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精准,但是可以看出放顶煤开采的学术研究、科技进展与创新的概貌。发表SCI、EI论文数量*多的前10位作者均为我国作者,其中本书作者团队成员占50%,见图1-2、图1-3中名字标为粗体的作者。在发表“top coal caving”主题的SCI论文数量*多的前20位作者中,只有2位国外作者,这也说明我国在放顶煤开采领域的学术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和主导地位。
  1.1.2 放顶煤开采科技与工程问题
  放顶煤开采技术除与综采技术有一些共性问题外,还有一些特有的科技与工程问题[5]。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1 绪论 1
1.1 放顶煤开采科技进展 1
1.1.1 放顶煤开采科技成果 1
1.1.2 放顶煤开采科技与工程问题 6
1.2 放煤理论概述 9
1.3 智能放煤概述 10
1.3.1 智能放煤技术内涵 11
1.3.2 智能放煤技术路线 12
参考文献 14
2 放煤过程及理论描述 15
2.1 BBR体系简介 15
2.1.1 BBR体系基本思想 16
2.1.2 煤岩分界面 18
2.1.3 顶煤放出体 19
2.1.4 顶煤回收率与含矸率 21
2.2 顶煤放出体理论方程及形态特征 22
2.2.1 放煤模拟试验 23
2.2.2 放出体理论模型 26
2.2.3 放出体的异形等体特征 35
2.3 煤岩分界面理论方程及形态特征 41
2.3.1 煤岩分界面理论模型 42
2.3.2 煤岩分界面方程 43
2.3.3 煤岩分界面形态特征 46
2.4 顶煤回收率预测 50
2.4.1 顶煤回收率试验预测 50
2.4.2 顶煤回收率现场测试 55
2.4.3 顶煤回收率现场预测 62
2.5 三维放煤规律 63
2.5.1 三维放出体几何方程 63
2.5.2 放出体三维数值模拟 67
2.5.3 煤岩分界面形态特征 69
参考文献 70
3 顶煤物理性质对放煤规律的影响 72
3.1 块度分布对放煤规律的影响 72
3.1.1 放出体及煤岩分界面形态 72
3.1.2 顶煤块度分布特征 77
3.1.3 顶煤块度分布测量 82
3.1.4 顶煤块度均值对放出规律的影响 95
3.1.5 顶煤块度标准差对放出规律的影响 120
3.2 矸煤密度比对放煤规律的影响 132
3.2.1 矸煤密度比 132
3.2.2 模型建立与运算 133
3.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134
3.2.4 高矸煤密度比对放煤规律的影响 147
3.3 顶煤湿度对放煤规律的影响 150
3.3.1 湿度对颗粒流动性影响 150
3.3.2 试验过程及方案 150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152
参考文献 154
4 综放支架对放煤规律的影响 155
4.1 支架对顶煤放出体形态的影响 155
4.2 掩护梁倾角对放煤规律的影响 157
4.2.1 模型建立与方案设计 157
4.2.2 顶煤回收率变化特征 158
4.2.3 顶煤放出体发育特征 159
4.2.4 煤岩分界面演化特征 162
4.2.5 顶煤成拱特征 164
4.3 掩护梁长度与尾梁长度比对放煤规律的影响 165
4.3.1 模型方案设计 165
4.3.2 RL对顶煤回收率的影响 165
4.3.3 RL对顶煤放出体形态的影响 166
4.3.4 RL对煤岩分界面演化的影响 168
4.4 尾梁旋转角度对放煤规律的影响 170
4.4.1 模型方案设计 170
4.4.2 不同βr条件下顶煤回收率变化 170
4.4.3 不同βr条件下顶煤放出体形态 172
4.4.4 不同βr条件下煤岩分界面形态 174
参考文献 175
5 不同煤层条件下的放煤规律 177
5.1 薄顶煤动态精细化放煤 177
5.1.1 动态精细化放煤 177
5.1.2 顶煤放出体形态 179
5.1.3 精细化放煤数值模拟 181
5.2 特厚煤层采放工艺优化 188
5.2.1 特厚煤层放煤规律 189
5.2.2 卸压综放开采工艺 201
5.3 大倾角煤层走向长壁综放开采工艺 214
5.3.1 动态分段放煤工艺 215
5.3.2 试验工作面概况 215
5.3.3 段内支架合理数量分析 216
5.3.4 动态分段放煤数值模拟 218
5.4 急倾斜煤层水平分段综放开采工艺 226
5.4.1 合理分段高度确定 227
5.4.2 合理巷道位置确定 228
5.4.3 合理采放工艺 233
参考文献 243
6 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技术 245
6.1 图像识别智能放煤基础理论 247
6.1.1 煤矸图像特征照度影响机制 247
6.1.2 井下图像去尘去雾 257
6.1.3 煤矸图像特征快速提取技术 264
6.1.4 放顶煤工作面含矸率高精度预测方法 272
6.2 图像识别智能放煤技术及装备 280
6.2.1 图像采集系统 280
6.2.2 智能放煤在线检测软件 280
6.3 精准控制多轮放煤技术 283
6.3.1 顶煤运移时间测量系统 285
6.3.2 现场测试 288
6.4 智能放煤技术现场应用 289
6.4.1 朱仙庄煤矿8105工作面 289
6.4.2 袁店一矿824工作面 297
参考文献 29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