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烧伤创疡治疗学(精)
0.00     定价 ¥ 1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00247
  • 作      者:
    编者:金昌洙//李俐|责编:康丽涛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烧伤创疡学基础部分,系统介绍了皮肤的组织结构与功能,简要介绍了烧伤医学和创疡医学的发展史;中篇为烧伤治疗学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烧伤的特点及治疗,并附有典型实例,以图片形式展示了案例的治疗过程;下篇为创疡治疗学部分,主要介绍创疡的病理生理学、创疡治疗理论和技术及慢性难愈合创面的临床治疗,重点阐述了糖尿病足溃疡、创伤性溃疡、压疮、感染性溃疡、血管和神经性溃疡等临床相关创疡疾病的诊治要点。 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治疗与预防康复的结合,烧伤创疡治疗学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利于读者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提高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纸制内容与数字内容的融合,使内容更加情景化、动态化和形象化。本书适用于从事烧伤、创疡、创面修复及相关学科的各级教学和科研人员及医学院校学生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 烧伤创疡学基础
  第一章 皮肤组织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皮肤的组织结构
  皮肤(skin)被覆于人体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可达1.2~2m2,约占体重的16%。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借皮下组织与深层组织相连。毛、皮脂腺、汗腺和指(趾)甲等是胚胎时期由表皮衍生的皮肤附属结构,称皮肤附属器。皮肤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能阻挡异物和病原体侵入,防止组织液丢失,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极其重要。皮肤内具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多种刺激。皮肤还有调节体温、分泌、排泄、参与合成维生素 D及参与免疫应答等多种生理功能。
  一、表皮
  表皮(epidermis)位于皮肤的浅层,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组织组成,无血管分布。表皮的基底层细胞之间有色素细胞,色素细胞的多少是决定肤色的主要因素。表皮细胞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是构成表皮的主要细胞成分;另一类是非角质形成细胞,散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
  1.表皮的分层与角化人体不同部位的表皮厚薄不一,一般厚度为0.07~0.12mm,手掌和足底最厚,达0.8~1.5mm。手掌和足底的厚表皮结构较典型,从基底到表面可依次分为5层。
  (1)基底层(stratum basale):附着于基底膜上,与深层结缔组织的连接面弯曲不平,扩大了两者的接触面。基底层由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的基底细胞(basal cell)组成。细胞
  核呈椭圆形或圆形,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故在 HE染色标本上呈强嗜碱性。电镜下还可见胞质内有散在或成束的角蛋白丝(keratin .lament),又称张力细丝。细胞的相邻面以桥粒相连,细胞基底面借半桥粒与基底膜相连。基底层细胞是表皮的干细胞,有活跃的分裂能力。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形成的细胞逐渐向浅层移动,并分化为表皮其余几层的细胞。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此时间段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2)棘层(stratum spinosum):一般由4~10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细胞(spinous cell)组成。棘细胞表面有许多细短的棘状突起,相邻细胞突起间以桥粒相连。棘细胞内游离核糖体较多,合成许多较粗的角蛋白丝束,并附着于桥粒上。胞质内有多个有膜包裹的分泌颗粒,呈明暗相间的板层状,故称为板层颗粒(lamellated granule),其内容物主要为糖脂和固醇,排放到细胞间隙,形成膜状物。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由3~5层梭形或扁平细胞构成。颗粒层细胞的核与细胞器渐趋退化,胞质内板层颗粒增多,还出现许多形状不规则、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alin granule)。颗粒的主要成分为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在 HE染色切片上,此层细胞呈均质透明状,细胞界限不清,呈强嗜酸性,折光性强,细胞核及细胞器均已消失。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为表皮的最浅层,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horny cell)组成。角质细胞为完全角化的、干硬的死细胞,细胞轮廓不清,无细胞核和细胞器, HE染色呈嗜酸性的均质状。胞质内充满密集、粗大的角蛋白丝束,浸埋在均质状基质中,角蛋白丝与均质状基质结合的复合物是一种硬蛋白质,即角蛋白,是角质细胞中的主要成分。角质层浅表细胞间的桥粒已消失或形成残体,易于脱落而成为皮屑。
  人体大部分皮肤的表皮较薄,称为薄表皮,棘层、颗粒层及角质层层数均少,无透明层。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结构变化反映了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及脱落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角质形成细胞逐渐生成角蛋白即角化的过程。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不断脱落和更新,其周期为3~4周。
  表皮是皮肤的重要保护层。干硬的角质细胞赋予表皮对多种物理和化学性刺激很强的耐受力;棘层到角质层的细胞间隙中的脂类膜状物构成一道屏障,可阻止水及外界病原体等透过表皮,还能防止组织液外渗。
  2.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是生成黑色素的细胞,有多个较长的突起,其胞体多散在于基底细胞之间,突起伸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之间。在 HE染色切片上,黑素细胞位于基底层,数量约占基底层细胞总数的10%,胞体呈圆形,胞核深染而胞质透明,突起不易辨认(图1-1,图1-2)。电镜下可见,胞质内有特征性的黑素体(melanosome),内含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在小体内转化为黑色素。黑色素能吸收和反射紫外线,保护深部组织免受辐射损伤;紫外线则可激活酪氨酸酶活性,加速黑色素合成及黑素颗粒释放。
  黑素细胞数量与部位、年龄有关,而与人种、性别等无关。黑素细胞合成黑素颗粒的能力及黑素颗粒的大小、多少、分布等是决定皮肤颜色的重要因素。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散在于棘层浅部,具有树枝状突起,细胞数量占表皮细胞总数的3%~5%。在 HE染色切片上,胞体呈圆形,核深染,胞质清亮,突起不易辨认(图1-1,图1-3)。电镜下,可见细胞核呈弯曲形或分叶状,胞质内有特征性伯贝克颗粒(Birbeck granule),颗粒一端或中间部可有透明的圆形膨大,切面呈杆状或网球拍状,内有纵向的致密线(图1-3)。朗格汉斯细胞是一种抗原提呈细胞,能识别、结合、处理侵入皮肤的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 T细胞,引发免疫应答,是皮肤行使免疫功能的免疫活性细胞,在对抗侵入皮肤的病原体、监视癌变细胞及排斥移植的异体组织中起重要作用。
  图1-1 表皮细胞组成
  图1-2 黑素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图1-3 朗格汉斯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3)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多位于毛囊附近的表皮基底细胞之间,在 HE染色切片上不易辨认。电镜下,细胞呈扁圆形,有短指状突起,胞核较小,形状不规则。细胞基底部胞质内含有许多致密核心颗粒。有的梅克尔细胞基底部可与感觉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图1-4),可能为接受刺激的感觉细胞。表皮中还存在一些不与神经末梢接触的梅克尔细胞,故推测梅克尔细胞可能还有其他功能。
  图1-4 梅克尔细胞超微结构模式图
  N.梅克尔细胞核;D.桥粒;GY.糖原;G.高尔基复合体;BM.基底膜;A.轴突;NP.神经板
  二、真皮
  真皮(dermis)位于表皮下方,属于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基质和细胞成分组成,由浅至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图1-5)。身体各部位真皮的厚薄不等,一般为1~3mm。
  图1-5 皮肤附属器模式图
  1.乳头层(papillary layer)是紧邻表皮的薄层结缔组织,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较细密,细胞较多。此层的结缔组织向表皮突出形成许多嵴状或乳头状突起,称为真皮乳头(dermal papillae),使表皮与真皮的连接面扩大,有利于两者牢固连接,并有利于表皮从真皮组织液中获得营养。乳头层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游离神经末梢,手指等部位的真皮乳头内常含有触觉小体。
  2.网状层(reticular layer)为乳头层下方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交织成网,并含有许多弹力纤维,使皮肤具有较大的韧性和弹性。此层内还有较多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深部常见环层小体。毛囊、皮脂腺、汗腺也多存在于此层。
  三、皮肤的附属器
  皮肤的附属器有毛、皮脂腺、汗腺和指(趾)甲,它们均由表皮衍生而来(图1-5)。
  1.毛(hair)人体皮肤除了手掌和足底外,大部分都长有毛,毛的基本结构分为毛干(hair shaft)、毛根(hair root)和毛球(hair bulb)3部分。露出皮肤外面的为毛干,埋于皮肤内面的为毛根,包在毛根外面的上皮和结缔组织形成的鞘,称毛囊(hair follicle),毛囊末端膨大呈球状,称为毛球。毛和毛囊斜长于皮肤内,在它们与皮肤表面呈钝角的一侧,有一束斜行的平滑肌,连接毛囊和真皮,称立毛肌(arrector pilli muscle )(图1-5,图1-6)。立毛肌由交感神经支配,遇冷或恐惧时收缩,使毛发竖立。
  2.皮脂腺(sebaceous gland)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皮肤(图1-5,图1-6),但手掌和
  图1-6 人头皮光镜模式图
展开
目录
目录
上篇 烧伤创疡学基础
第一章 皮肤组织结构与功能 2
第一节 皮肤的组织结构 2
第二节 皮肤的功能 8
第二章 烧伤创疡发展史 15
第一节 烧伤医学发展史 15
第二节 创疡医学发展史 17
中篇 烧伤治疗学
第三章 热力烧伤 26
第一节 诊断 26
第二节 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 31
第三节 并发症 33
第四章 烧伤评估与急救技术 41
第一节 初期处理 41
第二节 现场评估与急救 42
第三节 后送治疗 43
第四节 院内再评估与处置 44
第五章 成批烧伤患者救治 46
第一节 现场救治 46
第二节 后送 47
第三节 收治与处理 48
第四节 治疗方案 48
第六章 烧伤创面的外科处理 50
第一节 清创 50
第二节 创面用药 51
第三节 包扎疗法 51
第四节 暴露疗法 52
第五节 焦痂处理 52
第六节 植皮 53
第七节 感染创面的处理 53
第七章 烧伤湿润暴露疗法 55
第一节 Ⅰ度烧伤创面处理 57
第二节 浅Ⅱ度烧伤创面处理 57
第三节 深Ⅱ度浅型烧伤创面处理 61
第四节 深Ⅱ度深型烧伤创面处理 65
第五节 Ⅲ度浅型烧伤创面处理 71
第六节 Ⅲ度深型烧伤创面处理 76
第八章 烧伤湿润辅助治疗 83
第一节 烧伤湿润半暴露疗法 83
第二节 烧伤湿润包扎疗法 85
第九章 Ⅲ度烧伤创面处理 90
第一节 耕耘疗法 90
第二节 坏死组织薄化术 93
第三节 “井”字形划痕减张术 95
第四节 开窗引流术 96
第五节 深筋膜切开减压术 98
第六节 骨髓开窗术 104
第十章 Ⅲ度创面微粒皮种植术 111
第一节 术前准备 111
第二节 微粒皮制作方法 112
第三节 受皮区微粒皮种植相关技术 113
第四节 术后处理 114
第十一章 大面积烧伤的系统治疗 121
第一节 抗休克治疗 121
第二节 抗感染治疗 126
第三节 胃肠功能维护及营养支持 129
第四节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保护 132
第十二章 特殊部位烧伤 135
第一节 头面部烧伤 135
第二节 会阴部烧伤 137
第三节 手部烧伤 137
第四节 消化道烧伤 138
第五节 吸入性损伤 139
第十三章 特殊原因烧伤 144
第一节 烧冲复合伤 144
第二节 电烧伤 146
第三节 化学烧伤 148
第四节 冻伤 149
第十四章 小儿烧伤 152
第一节 小儿烧伤的诊断 152
第二节 小儿烧伤的急救 153
第三节 小儿烧伤的治疗 154
第十五章 老年烧伤 157
第一节 老年烧伤的特点 157
第二节 老年烧伤的治疗 158
第十六章 烧伤患者瘢痕防治 160
第一节 烧伤瘢痕形成机制 160
第二节 烧伤瘢痕的预防 162
第三节 烧伤瘢痕的分型及治疗 164
第十七章 烧伤患者的护理 170
第一节 烧伤患者的一般护理 170
第二节 烧伤患者的创面护理 171
第三节 烧伤病区管理 173
下篇 创疡治疗学
第十八章 创疡学概论 176
第十九章 创疡的病理生理学 178
第一节 炎症 178
第二节 组织细胞可逆性损伤 179
第三节 坏死 180
第四节 损伤的修复 181
第二十章 创面湿性愈合理论与创面床准备 184
第一节 创面湿性愈合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84
第二节 创面湿性愈合的基本原理 185
第三节 湿性再生医疗技术与创面床准备 186
第二十一章 创面治疗新技术 189
第一节 清创技术 189
第二节 愈合技术 190
第三节 新材料及药物 192
第四节 新型敷料 193
第二十二章 创疡并发症及治疗 196
第一节 感染 196
第二节 营养不良 198
第三节 深静脉血栓 199
第四节 肺栓塞 200
第五节 骨质疏松 201
第二十三章 糖尿病足溃疡 204
第一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205
第二节 诊断 207
第三节 临床严重程度评估 213
第四节 治疗 217
第五节 烧伤创疡再生医疗技术在糖尿病足溃疡的应用 222
第六节 预防 243
第七节 足医及其存在的意义 245
第八节 研究进展 246
第二十四章 创伤性溃疡 251
第一节 烧伤残余创面和瘢痕溃疡 253
第二节 开放性骨折皮肤软组织缺损 254
第三节 末节断指 255
第四节 手术相关性溃疡 256
第二十五章 压疮 259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259
第二节 诊断 261
第三节 治疗 269
第四节 预防 274
第二十六章 感染性溃疡 279
第一节 非特异性感染创面 279
第二节 特异性感染创面 281
第三节 急性、慢性骨髓炎 284
第四节 窦道与瘘管 286
第二十七章 血管、神经性溃疡 288
第一节 动脉性溃疡 288
第二节 静脉性溃疡 289
第三节 神经性溃疡 291
第二十八章 其他溃疡 294
第一节 药物渗漏性溃疡 294
第二节 痛风性溃疡 298
第三节 放射性溃疡 302
第四节 皮肤疾病相关性溃疡 305
第五节 肛肠疾病相关性创疡 341
参考文献 34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