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新版)/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中国音乐学新视角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6604791
  • 作      者:
    作者:冯长春|责编:李绚|总主编:洛秦
  • 出 版 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7-01
收藏
作者简介
  冯长春,山东临沂人,博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中国音乐评论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及编著、主编著作十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及在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课题多项。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级与专业学会奖,专著《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2008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新版)》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的史学著作。全书围绕“清末民初音乐新思潮的兴起”以及此后“学习西乐思潮”“音乐美育思潮”“国粹主义音乐思潮”“国乐改进思潮”“救亡音乐思潮”等不同音乐思潮的崛起与发展,对中国近代具影响的音乐主潮做出了深入的梳理和阐释。“绪论”关于音乐思潮研究的元理论构建、“结语”对中国近代音乐思潮发展规律与总体特征的概括和阐发以及各章节对不同音乐思潮之本质特点的分析与归纳,凸显了该书鲜明的理论思辨性。此外,该书还提出了“音乐启民思潮”“音乐的主附关系”等富有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原创概念。全书史料丰富,视野宏阔,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现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史学品格。
展开
精彩书评
  ★作者以美学家的功底来阐述史学的问题,使中国近代音乐史中为繁难的一项课题一一音乐思潮史的研究既多了份“超拔论述和思辨色彩”,又使史料充实、新材料频现,体现了作者较强的历史意识和美学意识。
  ——陈荃有《史学与美学的交响——<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编者荐言》,《音乐周报》2008年1月9日第5版
  
  ★该书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多彩画卷。不仅为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者所不可不读,对治中国近现代文化史者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书中所涉及的报刊资料,为后人研究近代社会文化的变迁提供了深入分析的线索。
  ——宫宏宇《民族国家、文化守成、现代性与近代中国音乐思潮——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读后》,《音乐研究》2008年第1期
  
  ★作者以“音乐思潮”为研究对象,在其“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辨、实证相结合的学术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填补了这一领域专题研究的空白。
  ——任秀蕾《吹响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的“集结号”——评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展开
精彩书摘
  汤亚汀作为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成员,其积极参与了上海音乐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诸如其代表作《上海犹太社区的音乐生活》,即是上海“离散”音乐研究的范例。在2008年第2期《音乐艺术》的“我与音乐人类学”栏目的采访中,汤亚汀论及了其对“离散”现象和犹太音乐在上海的研究。文中汤亚汀以移民音乐为例来说明后现代文化地理学的空间理论,即主张在音乐文化的空间流动与转换中,看待移民前后音乐文化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再从这些变化来探讨其生成的含义,如可以按照福科的权力观的角度来探讨:空间流动中,音乐文化的再表现隐含的权力不平衡关系,如二战期间弱势的中欧犹太人,为强势的纳粹政权驱逐而出走上海,只能借助上海离散地这一新的生存空间表征自己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国家”指其宗主国德奥)。他们“边缘生存”的策略之一是借用其民族的音乐和欧洲艺术音乐与娱乐音乐,其原来的表征在上海既有不变的、也有为了生存而变化的,后者尤其如仪式的场所、宗教仪式所用乐器、音乐家的跨界表演。历史造成的犹太民族的“失地感”,也使得他们好用宗教和艺术来制造生存的“虚拟空间”(或“想象的社群”),如在上海用维也纳轻歌剧和艺术歌曲,以及维也纳“酒村”(Heurige)的“施拉默尔”(Schrammel)音乐制造出一个“想象的维也纳”。同时,也以各种不同的音乐生活重绘了上海文化生活的地图:犹太社群内部传统文化生活的空间,上海娱乐文化的公共空间,上海艺术界的公共空间。可以作如是理论提升:在强势集团权力难以达到的边缘空间,弱势群体可以借助音乐重新创造和划分空间,这种反强权的空间生存策略谓之“抵制”。汤亚汀指出:在当今的上海这一逐步走向国际大都会的城市空间(二次城市化),新犹太社群作了更大的变化来维护其作为弱势集团的生存,甚至其传统乐队(klezmer)的乐手除了乐长外都是中国人,曲风中融人了中国元素(如运用中国锣鼓),即弱势集团趋向于以挪用与杂交这类趋同或抵制强势集团的策略,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当今全球化语境下音乐人类学空间理论的一个热点话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汤亚汀相继发表了不少论文,比如《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和《1943-1944年上海虹口隔都的音乐生活——上海犹太难民社区的音乐生活之二》,作者从音乐的社会功能的角度考察1943-1944年间上海犹太难民社区“虹口隔都”时期政治经济背景中的音乐生活,说明音乐如何成为难民生存斗争的手段、救济的来源,如何维系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的生存,维系着他们复国主义的理想,如何延续民族性与民族精神,以及如何凝聚一个社会。他的另一篇新作《现代性论域中的上海租界音乐文化:制度机构、公共领域与文化》①,文章不涉及价值判断,研讨了现代性意义中的上海租界文化对中国音乐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提示学界思考受此影响的中国音乐文化的得失,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重新建构需要进行集体梳理和反思。
  ……
展开
目录
序一 魏廷格
序二 居其宏
绪论
一、思潮及其一般特征
二、音乐思潮及其一般特征
三、本书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四、本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
五、本课题研究现状

第一章 清末民初音乐新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延续与音乐新思想的萌芽
一、对西方音乐的欣赏
二、中华礼乐观的坚守
三、对中国音乐与国民性的批评
第二节 音乐启民思潮的兴起与新音乐的肇始
一、学校音乐教育的兴起
二、学堂乐歌的编创
三、音乐启民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
四、音乐启民思潮在学堂乐歌中的体现
第三节 学习西乐思潮的迅速形成及其主要观点
一、全盘西化
二、西乐为主改造中乐
三、复古与袭西并进
第四节 音乐新思潮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一、功利主义音乐价值观的凸显
二、西方音乐在中国的初步启蒙

第二章 1920年代的音乐美育思潮
第一节 美育与音乐美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一、美育与音乐美育思潮的初步形成
二、美育与音乐美育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音乐美育的实施与音乐美育思潮下的新型音乐创作
一、音乐美育的具体实施
二、音乐美育思潮影响下的新型音乐创作
第三节 音乐美育思潮的式微及其历史意义
一、音乐美育思潮的式微
二、音乐美育思潮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1920~1940年代学习西乐思潮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中国音乐落后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音乐理论的落后
二、音乐教育的落后
三、音乐观的落后
四、音乐创作的落后
第二节 全面学习与借鉴西方音乐
一、学习以多声思维为核心的西方音乐表现技术
二、学习西方的音乐教育体制
三、学习西方的音乐艺术观
四、学习与引进西方乐器
第三节 创造中国新音乐
一、国民乐派蓝图下的新音乐发展观
二、新音乐的创作实践
第四节 学习西乐思潮的历史缺憾
……
第四章 1920~1930年代的国粹主义音乐思潮
第五章 1920~1940年代的国乐改进思潮
第六章 1930~1940年代的救亡音乐思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新版后记
书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