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述要音乐学卷(1986-2014)》:
弦管“指”套官调研究
作者:杨韵慧
指导教师:郑祖襄
专业方向:中国古代音乐史
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时间:1997年
论文述要:
弦管又名南音、南管、五音、南曲、郎君乐,普遍流行于中国闽南的泉州、晋江、漳州、厦门一带,也随闽南移民传播至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的闽南华人侨居地。弦管有独特的乐律、乐调、乐谱、乐器系统,有自己的乐神、祭祀仪式、音乐术语、演奏模式、传承方法,还结合了闽南的民间节日宗教活动,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本文在整理闽南泉州著名弦管先生庄步联传谱过程中所指出的“指”套曲牌“大韵”后,根据“大韵”在曲牌中的位置进行“韵句”的划分,初步理清弦管曲牌的宫调特征。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三部分和结论。正文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三个章节。第一章,“指”套音乐概述,从六个层面研究“指”套音乐,分别为:对“指”“谱”“曲”的概念和所涉及的演奏范围作概括性释义;介绍“指”“谱”“曲”的版本;阐释“指”套在弦管合奏中的地位;论述“指”套的审美特点;详细论述弦管中“管门”、工尺谱和“滚门”的含义、音阶形态、艺术特点等等;分析“指”套曲牌的联接特点。论及“指”套曲牌联接遵循以“管门”相同、音乐性质相近的曲牌作为联接的原则,其节奏具有渐变性特点,以及一“节”中含多个曲牌联接时,会侧重某一曲牌的音乐分量而模糊其他曲牌,句尾重句的特点。第二章,分析“指”套的方法。从三方面加以论述:乐谱的根据与来源,“指”的传承方式,本文的分析方法。第三章,研究分析的结果。通过以上论述,笔者总结了“指”套单曲牌的宫调特点和“指”套套曲的宫调特点。结论部分,本文提出:首先,“指”套包含四个“管门”,它们之间音阶形态不同,音阶所包括的音不同,曲牌数量悬殊等现象表明四个“管门”形成于不同时期。五空管与“八音之乐”、燕乐二十八调等都有历史渊源关系,这也说明中国音乐历史上的传承与变迁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其次,“管门”的作用除了定宫音外,还决定该门类的音阶形态与音阶所包括的音。其三,“指”套套曲的歌词一“节”中,歌词韵脚一韵到底,并以同宫的曲牌作为套曲联接原则,这些特点都与元杂剧类似,进一步说明了弦管悠久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弦管指谱曲管门工尺谱滚门
探索一条中西交融的通道——论刘文金的民族器乐创作
作者:彭丽
指导教师:梁茂春
专业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时间:1998年
论文述要:
刘文金(1937-2013)是我国当代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尤其在民族器乐创作方面,他所投入的精力及取得的成绩是我国专业作曲家中少有的,在我国民乐界享有较高声誉。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刘文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他试图寻找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音乐风格的交汇点,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土壤之中,大胆地借鉴西方作曲技巧,来表达具有时代风貌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本文试图对刘文金及其不同时期的民族器乐创作进行较全面和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他“中西交融”创作思想的生成与发展,探求其创作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而对我国民族器乐的专业音乐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对刘文金在其各个时期的民族器乐创作情况做了较全面的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他早期创作阶段,创作伊始,他就以二胡独奏《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轰动国内乐坛。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中期,构成了刘文金中期创作阶段,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中国乐坛的地位。1985年以来,则是刘文金近期创作阶段,不同的表现内容、不同的音乐形式、不同的创作手法使其这一时期的作品各具风采。
第二章至第七章,本文将刘文金民族器乐创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别从题材与体裁、旋律、曲式结构、配器、多声写作及他对二胡演奏技术上的特殊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得出以下结论:刘文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较早介人民族器乐创作领域且为数不多的专业作曲家,他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刘天华“东西合作”的创作思路,对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做了更深层的挖掘,采择精华融人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努力拓展创作领域,突破创作观念,大胆借鉴西方作曲理论技术,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统方法进行有机融合,来创造新的民族器乐文化。
关键词:刘文金民族器乐创作中西交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