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述要(音乐学卷1986-2014)
0.00     定价 ¥ 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9601145
  • 作      者:
    编者:何荣|责编:王鑫
  • 出 版 社 :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2-01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述要(音乐学卷1986-2014)》收录了我院音乐学专业涵盖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音乐美学、世界民族音乐、音乐美学、律学与音乐声学、音乐文献翻译、音乐治疗方向的数百篇文章摘要,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我院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读者可以通过简明的述要一窥全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基本观点,既是对过往我院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系统梳理的小结,又是一本能够为读者提供最简明的论述,进而可以深入阅读全文功能的索引。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述要音乐学卷(1986-2014)》:
  弦管“指”套官调研究
  作者:杨韵慧
  指导教师:郑祖襄
  专业方向:中国古代音乐史
  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时间:1997年
  论文述要:
  弦管又名南音、南管、五音、南曲、郎君乐,普遍流行于中国闽南的泉州、晋江、漳州、厦门一带,也随闽南移民传播至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的闽南华人侨居地。弦管有独特的乐律、乐调、乐谱、乐器系统,有自己的乐神、祭祀仪式、音乐术语、演奏模式、传承方法,还结合了闽南的民间节日宗教活动,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本文在整理闽南泉州著名弦管先生庄步联传谱过程中所指出的“指”套曲牌“大韵”后,根据“大韵”在曲牌中的位置进行“韵句”的划分,初步理清弦管曲牌的宫调特征。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三部分和结论。正文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三个章节。第一章,“指”套音乐概述,从六个层面研究“指”套音乐,分别为:对“指”“谱”“曲”的概念和所涉及的演奏范围作概括性释义;介绍“指”“谱”“曲”的版本;阐释“指”套在弦管合奏中的地位;论述“指”套的审美特点;详细论述弦管中“管门”、工尺谱和“滚门”的含义、音阶形态、艺术特点等等;分析“指”套曲牌的联接特点。论及“指”套曲牌联接遵循以“管门”相同、音乐性质相近的曲牌作为联接的原则,其节奏具有渐变性特点,以及一“节”中含多个曲牌联接时,会侧重某一曲牌的音乐分量而模糊其他曲牌,句尾重句的特点。第二章,分析“指”套的方法。从三方面加以论述:乐谱的根据与来源,“指”的传承方式,本文的分析方法。第三章,研究分析的结果。通过以上论述,笔者总结了“指”套单曲牌的宫调特点和“指”套套曲的宫调特点。结论部分,本文提出:首先,“指”套包含四个“管门”,它们之间音阶形态不同,音阶所包括的音不同,曲牌数量悬殊等现象表明四个“管门”形成于不同时期。五空管与“八音之乐”、燕乐二十八调等都有历史渊源关系,这也说明中国音乐历史上的传承与变迁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其次,“管门”的作用除了定宫音外,还决定该门类的音阶形态与音阶所包括的音。其三,“指”套套曲的歌词一“节”中,歌词韵脚一韵到底,并以同宫的曲牌作为套曲联接原则,这些特点都与元杂剧类似,进一步说明了弦管悠久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弦管指谱曲管门工尺谱滚门
  探索一条中西交融的通道——论刘文金的民族器乐创作
  作者:彭丽
  指导教师:梁茂春
  专业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时间:1998年
  论文述要:
  刘文金(1937-2013)是我国当代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尤其在民族器乐创作方面,他所投入的精力及取得的成绩是我国专业作曲家中少有的,在我国民乐界享有较高声誉。在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刘文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他试图寻找西方作曲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音乐风格的交汇点,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土壤之中,大胆地借鉴西方作曲技巧,来表达具有时代风貌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本文试图对刘文金及其不同时期的民族器乐创作进行较全面和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了解他“中西交融”创作思想的生成与发展,探求其创作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而对我国民族器乐的专业音乐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主要对刘文金在其各个时期的民族器乐创作情况做了较全面的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他早期创作阶段,创作伊始,他就以二胡独奏《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轰动国内乐坛。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中期,构成了刘文金中期创作阶段,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中国乐坛的地位。1985年以来,则是刘文金近期创作阶段,不同的表现内容、不同的音乐形式、不同的创作手法使其这一时期的作品各具风采。
  第二章至第七章,本文将刘文金民族器乐创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分别从题材与体裁、旋律、曲式结构、配器、多声写作及他对二胡演奏技术上的特殊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论述,得出以下结论:刘文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较早介人民族器乐创作领域且为数不多的专业作曲家,他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刘天华“东西合作”的创作思路,对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做了更深层的挖掘,采择精华融人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努力拓展创作领域,突破创作观念,大胆借鉴西方作曲理论技术,与我国民族音乐的传统方法进行有机融合,来创造新的民族器乐文化。
  关键词:刘文金民族器乐创作中西交融
  ……
展开
目录
中国传统音乐
汉语语音与歌唱
中国锣鼓乐的节奏构成与文化内涵
戏曲音乐程式化析
戏曲与音乐剧综合性特征的比较
从“四大名旦”唱腔的音乐分析看京剧流派的特征与差异
《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单牌体曲牌曲式结构研究
洛阳十盘音乐的考察与研究
《弦索备考》研究
中、日传统筝乐之考察与研究
胡琴曲润腔艺术初探
榆林地区民歌风格区划分
琴用指法考释
论青阳腔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河北保定易县十番会现状的考察与研究
“潘家班”鼓吹乐——莱阳丧葬仪式中的鼓吹乐个案调查与分析
论宝卷及其演变
重庆市武隆县白果乡薅草锣鼓个案考察与分析
古琴与其社会文化生态——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地区古琴艺术流传状况的调查分析和理论思考
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仪音乐的考察与研究
从黄梅戏“对板”看黄梅戏音乐的若干转型特点
土家族传统民间歌舞“耍耍”及其音乐研究
安徽贵池长垅村目连戏考察与音乐分析
乐亭影戏音乐的多元构成
山西威风锣鼓研究
赣剧两路高腔唱腔音乐比较及其源流分析
盖州皮影唱腔音乐的流变
对地方剧种扬高戏的调查与思考
山东东部地方剧种茂腔、柳腔的比较研究
论河南省新乡市打击乐合奏“小咚鼓”与当地“火神会”之间的依存关系
福建南音“滚门”模式特征研究
鲁西南四平调剧——一个从花鼓戏到板腔体剧种的案例
定州秧歌的传承与变迁
庙会仪式音声与性别身份认同——河北井陉县东头村农历七月十九观音老母庙会个案研究
从闯关东的乞讨方式到国家级文化遗产——论胶州秧歌社会维护的乡土特征
表演艺术家体系案例研究:豫剧旦角三大表演流派唱腔音乐及其表现风格的比较
通神的力量——四川凉山彝族毕摩仪式音乐与境域
对当代广州粤剧专业教育传承模式的研究和思考
论民间音乐家的身份认同——五个获“山花奖”鼓吹乐音乐家的传记研究
从蛋歌到赞美诗——闽东北霞浦县南塘岙村疍民音乐文化的变迁
龙江剧中二人转因素的传承与发展
对林乐培《秋决》之分析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江西省宜黄县桥坑农民剧团研究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
世界民族音乐
音乐美学
律学与音乐声学
音乐文献翻译
音乐治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