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媒介与传播视野中的新兴版画早期发展史1
第一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艺术媒介探索23
第一节 制版材料的媒介探索24
第二节 版画技法文献的写作47
第二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全国展览与艺术传播73
第一节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人员的联合、协作与分歧74
第二节 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叙事框架之起源、展现与影响103
第三节 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国防木刻”到民间131
第三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流行图像模式160
第一节 “拼合图像”与视觉媒介互仿161
第二节 版画“标语画”与现代“声音转向”192
第四章 新兴版画运动早期的世界艺术资源及其影响223
第一节 英国与法国:细腻的木口木刻之复兴224
第二节 德国:粗放的表现主义木刻237
第三节 苏联:木口木刻插图与文艺理论254
第四节 日本:革命的艺术与创作版画的技术269
第五节 美洲:普罗艺术281
结论 作为社会构建媒介的新兴版画290
参考文献301
后记318
插图目录
图1-1 野夫《仇视》(1933),砖刻版画26
图1-2 段干青《在冰雪中》(1935),砖刻版画29
图1-3 刘仑,无题(1934~1935),石刻版画34
图1-4 张望《猪》(1934),树胶版画37
图1-5 古达《晚归》(1935),树胶版画38
图1-6 刘仑《前面有咱们的障碍物》(1936),木刻版画46
图1-7 白危编译《木刻创作法》书影(1937) 49
图1-8 唐诃译《从原始到现代之木刻艺术的发展》(1936) 54
图1-9 赖少其编译《创作版画雕刻法》书影(1934) 57
图1-10 李桦《版画讲座》目录59
图2-1 1935 年第一届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合影80
图2-2 肇野《渔趣》(1934) 88
图2-3 肇野《街头》(1934) 88
图2-4 王青芳《自刻像》(1935) 96
图2-5 王青芳《关羽》(1936~1937) 97
图2-6 叶灵凤《鲁迅先生》(1928) 100
图2-7 叶灵凤《残夜》(1927) 102
图2-8 (明)《列仙临凡征应全编》插图107
图2-9 〔德〕梅斐尔德《士敏土之图·第一框》110
图2-10 《现代版画会大事记》部分内容(1936) 123
图2-11 〔日〕板垣鹰穗《近代美术史潮论》书影127
图2-12 野夫《九一八之回忆》(1934) 141
图2-13 李桦《一二·九救亡运动》(1935~1936) 141
图2-14 《木刻界》第4 期封面142
图2-15 黄新波《偷袭》(1936) 143
图2-16 陈烟桥《游击队》(1936) 144
图2-17 野夫《联合战线》(1936) 145
图2-18 唐英伟连环木刻《火线》之一幅153
图3-1 杨澹生《为了生活》(1933) 162
图3-2 (明)《大雅堂杂剧》插图163
图3-3 李桦《兵变》(1934) 165
图3-4 毕斯凯莱夫《铁流》165
图3-5 金逢孙《阅报》(1934) 167
图3-6 李桦《到城市去》(1935) 170
图3-7 柳濑正梦《日刊读者突破五万!》(1927) 174
图3-8 柳濑正梦《戒严令下的神户市》(1927) 174
图3-9 黄新波连环木刻《平凡的故事》第2 帧(1933) 176
图3-10 刘宪《海之歌》(193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