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文化评论>2022:总第10辑》:
我们最近有一个研究,可以对世界进行新的划分。从定域性与非定域性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物理世界实际是存在断裂的。量子世界中有量子纠缠,表现出非定域性的特征,而经典世界是定域性的,两者间是断裂的。从经典世界到意识世界又是一个断裂,因为意识世界也是可以超越时空的。比如一首经典古诗,流传几百上千年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体会其中的含义。这就说明,意识世界的非定域性可以很强。有趣的是,经典世界所处的四维时空,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的发现中,都展示出它是连续的,有定域性的,发生任何事情都能够在初始条件或者边界条件找到,整个时空连续演化,所以因果关系很清晰。
后来我们发现了量子世界,量子纠缠的现象让我们如果继续套用时空定域性就会有问题。在意识世界,我们能规划未来、想象未来,这些也是脱离四维时空连续性的。所以在意识世界里的locality(定域性)也是被破坏的。当然就因为量子世界与意识世界都具有非定域性的特征,所以很多人误认为要理解意识必须要借助量子的效应,但是我们研究发现并不是这样,而是说意识要想成立就先要有独立性,要先和物理时空脱耦,才有可能超越时空。我们现在讨论的元宇宙实际上也是在脱离经典世界。
关于三个世界划分,历史上曾有柏拉图的划分方式,他讲的是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其中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投影,而艺术世界更是现实世界的投影,所以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最重要、最根本和最形而上的。
波普尔也将世界划分为三类,分别是第一,物理世界;第二,意识世界(主观的知识世界);第三,客观世界。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后两者本质上是一回事,这一点很关键。前面有嘉宾说我们会沉浸在游戏里,事实上我们也常常沉浸在现实里,这两个本质上没有差别,都是沉浸在我们自己编造建构的故事里。比如我们对金钱的共识,对国家机构、宗教的这些共识,我们都是沉浸其中的。还有比如说三国的世界或者水浒的世界,或者在舞台上的戏剧表演,我们不觉得是虚假,也是沉浸在里面。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甜酸苦辣等感质,又或者是区分出红黄蓝等颜色,这些都不是原始的真正的物理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存在于我们人类的建构之中。拿颜色来说,我们在手机上的各种色彩是由三原色混合而成的,而不是物理上按照能量谱区分的。所以波普尔的世界2、世界3是一回事,只不过我们对其熟悉程度,或者主体之间的共识程度不太一样而已。
因此,我们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元宇宙,实际上需要放在三者关系里面来看,将元宇宙(或者理念世界)和物理世界(包含经典世界和量子世界)、意识世界相比较进行理解。这里的意识世界包含柏拉图讲的艺术世界的内容,物理世界就是物理学方程规定的世界,暂且不争论它的真实性或者实在性。元宇宙对应理念世界,是意识世界的一个抽象、一个坎陷化、一个极致的情况,我们觉得它会更理想、更简单、更本质,但是实际上是我们意识世界的一端,但是这一端非常重要,会回过头来影响我们的意识世界,也会影响我们和物理世界的交互,决定我们怎么理解物理世界和改变物理世界,在这个框架下看三者的关系才能更清晰。
元宇宙并不仅仅是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的迁移。讲到迁移我们就要讨论可迁移性(transferability),可迁移性是指我们个人作为有意识的主体,有自主性的主体之间的可迁移性。我们思考可以发现,物理、数学规律的可迁移性是很强的,具有绝对的可迁移性,包括对时间、空间的反思是很难的。还有对自我的、“我”的反思也是很难的,它的迁移性也很强,只要一个主体是存在的,是活着的,“我”的意识就会有的,虽然内涵可能很不一样。还有一个可能出乎大家的想象,基因也可以看作可迁移的物质化的意识片段或者意识单元,它的迁移是代际的迁移,它的迁移也不是百分之百,不是绝对可迁移,而是相对可迁移。还有颜色、味觉、Qualia,还有诗。真正好的诗是有穿透力的,在主体之间,一千年前、两千年前的诗还能读懂,说明迁移性很强,超越时空。哲学、宗教迁移性也很强,跨越的时间尺度也很长,还有音乐、绘画等。迁移性很弱的就是个人脑子里的乱想,或者小孩乱讲的无逻辑的碎片。
有了对可迁移性的理解,我们就能看到价值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我们主张价值是由共识决定的,这其实就可以把劳动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融合在一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