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二十世纪中西美术交流中的中国化诉求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2678324
  • 作      者:
    作者:成?|责编:徐建新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22-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将中国现代美术思想和实践中的“民族化”诉求放到中西美术交流和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宏观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既指出了它发生的必然性、存在的合理性,又指出它效力的条件性、视野的局限性。这一点或许也是本书的优点。当然,本书的优点尚不止此。作者对艺术活动本质的理解,对民族主义内涵的辨析,对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事件和人物的评论,都给人较深的印象.

-----(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陈廷湘)


展开
作者简介

成瓅,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近现代艺术史、现当代艺术思潮与理论。参与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与译文2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美术思想史的角度,探讨20世纪中西美术交流的背景中出现的“中国化”诉求。所谓“中国化”诉求,指在中西文化(文明)交流中对中华民族之应具有的独立主体身份的意识、认同和要求。本书认为,“中国化”诉求是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因受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挤压而产生的一种反应。这一“诉求”在美术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对传统美术的持守。在这个层面上,中国化诉求可以被理解为对中国美术之主体地位的主张,对传统美术独特价值的肯认、对传统美术之发展前途的自信等。二是对西洋美术如何才能成为真正具有本土特色或“中国化”艺术形式的讨论和探索。本书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西美术交流中“中国化”诉求的梳理,考察这一思想发生、发展及演化的轨迹,分析其在各个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及内在同一性,由此对这一思想本身作出某些理论上的反思。
展开
目录

序(陈廷湘)

绪论 /

一、 本书的缘起、意义和研究现状/

二、 本书的研究方法、思路与架构/

三、 对一些重要术语的说明/

第一章  中西美术交流的开端与尚不明晰的“民族化”诉求/

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中国化”的传教策略与国人的反应/

二、 西洋绘画的传入与圣像画的“中国化”/

三、 康乾画院的“中西融合”尝试/

第二章  中西美术交流的扩大与“民族化”诉求的明确表达/

一、 民国初年的美术留学生与西洋美术的传播/

二、 中西美术之争中的本位立场/

三、 “民族化”诉求影响下的画坛现状/

第三章  中西美术交流中“民族化”诉求的变奏/

一、 20世纪初刚恒毅来华与天主教本地化运动/

二、 刚恒毅对中国基督教美术中国化的思考/

三、 辅仁大学师生关于基督教美术民族化的实践/

四、 方希圣关于基督教美术中国化的思想与实践/

第四章  中西美术交流的推进与“民族化”诉求的高涨/

一、 抗战背景下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回归/

二、 美术界关于绘画“民族形式”的讨论/

三、 美术界关于木刻“民族形式”的讨论/

四、 抗战烽火中艺术家思想的转变与实践/

第五章  中西美术交流的中断与“民族化”诉求的强化/

一、 “虚无”与“保守”: 关于“继承民族绘画遗产”的讨论/

二、 油画“民族化”探索的新进展/

三、 “文革美术”中的“民族化”诉求/

第六章  中西美术交流的恢复与“民族化”诉求的重现/

一、 80年代后中西美术交流的重新开启/

二、 “民族化”诉求的重现与讨论/

 

 

三、 新文人画与现代水墨/

四、 油画“民族化”的重提与实践/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

一、 对民族化诉求在各历史阶段的特征的小结/

二、 对中国美术民族化诉求问题的一点反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